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一、关于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价值青年价值观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发生在60年代。70年代日本兴起了研究青年价值观的热潮。我国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直到1983年才终于受到了理论界比较广泛的重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从青年价值观研究伊始,在从事青年研究的学者队伍中就存在一些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较以前更崇尚实用主义,注重自身的享受,美日法三国青年对职业的选择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日本青年现今日本青年被人称为“崇尚享乐的一代”,游戏人生,得过且过的人生观在青年中逐渐流行。70年代,日本青年大都愿意从事“有社会责任性的工作”。到了80年代初,这种择业标准不再流行,青年人更中意那些能“提高自身能力”或“稳定性强”的职业。70年代青年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进入可以终身依靠的企业或机关,勤勉工作,以求得职业上的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时至今日,一种与日本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就业标准在青年中悄悄出现。不少年轻人对进入公司毫无兴趣,他们厌恶传统、僵化的终身职业制,厌恶安定、刻板、无聊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18、19两期刊载了《了解当代青年的一个“窗口”——北京双榆树青年公寓的调查》,向人们展示了80年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在调查过程中,记者还发现青年公寓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带有普遍性。可以说,这方面也是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4.
武汉的话题     
舒展 《民主》1998,(11)
我是一个纯种“九头鸟”。17岁就离开武汉去外地求学。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后期,因采访任务两次回到我梦魂萦绕的故土——湖北武汉。俗话说“两座山碰不到一起,两个人却可以奇遇”。两次回武汉的同伴都是同一位画家,他祖籍广东,却从小到大生活在北方;此公对武汉印象不佳:50年代那次,正赶上三伏天,一下火车便说:“四大火炉,名不虚传,把白薯放在马路上都能烤熟!”80年代这次,正赶上三九天,又说室内外可以冻冰棍儿不用冰箱。  相似文献   

5.
(一) 早在80年代之始,也就是青年研究进入科学研究阶段之初,便有拓荒者发出建立“青年学”的呼吁,期望建立从整体出发的、综合性研究青年的“科学群”,并对这一科学群作了分支众多、多姿多采的描述。到80年代后期,这种理想在耕耘者的辛勤努力下变成了现实,青年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片繁荣:青年研究机构与学会相继建立,研究刊物不断涌现,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单学科青年学及其分支学科、相关学科相继建立,青年科学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6.
“韩美林哪里去了?”熟人、朋友们互相打听着。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开玩笑说:“他失踪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年底,《韩美林画展》在合肥开幕的那天,他才突然地“冒”了出来。我见面就问:“这一年,你跑哪里去了?”他避而不答,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走,请看画去!”  相似文献   

7.
在对我国青年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时候,首先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青年研究与这以前的、关于青年的工作性和政策性研究区分开来。如果说这两者在研究任务、研究原则尚有一般意义上的相通之处的话,那么,若从研究的领域与范围、研究视点与方法乃至具体程序着眼,我们就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这种区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涉及到对青年研究的学科价值的评价问题、涉及到科学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方法论的确立问题。具体说来,关于青年的工作性和政策性研究只是青年研究的一个部分。在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以及文艺作品的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发生了强烈影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的所谓“潘晓讨论”、“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以及89年出现的规模巨大的学潮,都是这种影响和冲击的突出表现和集中反映。在学潮平息后的今天,反思和探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年的影响,从而引导青年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正确对待我国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化发生革命,在其结束后的十余年间中国的文化却发生了断裂。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几十年的革命文化几乎是两败俱伤,西方的异质文化在“开放”的潮流中乘虚而入。象地壳板块的碰撞,你挤我压,引起了八级地震。带着“文化大革命”创伤开始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的历史又一次走进了文化的失范期。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在这次的文化失范中产生了青年文化。一 80年代中国的文化热潮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青年文化的生成和崛起。“逆反”一时间成为一种时髦,对主流文化的不认同,随之而来的“越轨”行为和文化上的标新立异常常使社  相似文献   

10.
一位影评家最近说:“在中国大陆,80年代是电视剧的时代,而90年代将是录像片的时代。”这话听起来有点突然,但录像业的确在迅猛地崛起。 朝阳之业 70年代以前,电影在中国大陆独占鳌头,是各种艺术品种中观众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宠儿;80年代,电视剧的蓬勃发展,把电影院里的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影视两家由“厮杀”过渡到握手言和,共同寻求影视剧如何互为补充、繁荣发展。这期间,随着录  相似文献   

11.
重视学科基本问题研究之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例外,如果缺乏强烈自我意识的塑造的反思性机制和前瞻性机制,那么,向科学目标的发展就难以取得长足之进步。青年研究在每历经一定时期的发展后自觉地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展望”,其重要意义正集中体现于此。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青年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仅从特征维度考察,可作出这样的描述:一是,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分界,由非学科化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学科化的发展阶段;二是,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分界,由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要模式的阶段进入到了以实证性研究为主要模式的发展阶段。总的来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青年研究的整体科学性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已积累起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记者:据我所知,现在有相当多的人对形势教育不太感兴趣,叫做“群众厌烦、干部畏难、青年逆反”。杭州有家搞试点的厂,形势教育尚未开始,有的人就对厂干部说:“你们搞形势教育,不就是让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关心的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中国青年在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方面表现出哪些“样式”,这些“样式”与刚刚过去的80年代后期有什么不同。 80年代后期,青年在行为目标方面的特征之一是关心国家和政治,希望对这些目标施加影响,使它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其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之一是采取共同的或集体的行动,形成整体的力量。与这种行动目标、行为方式相伴随的,或者说是构成这种行动的动力的,是高涨的社会情绪。作为例证,可以举出80年代后期的“学潮”。1985年,北京学生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青年战士,民主意识强。这是80年代带兵人几乎一致的看法。青年战士民主意识表现在哪里?最近,我们对驻广州海军舰艇部队一些青年战士民主意识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中,我们高兴地看到:“80年代青年战士民主意识强,主要表现在他们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部队建设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部队建设。”但有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从198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断的成立算起,青年研究已有了10年时间。回顾青年研究的历史,我们既无须为缺憾而妄自菲薄,也不必因成就而踌躇满志。进入90年代,青年研究也处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转折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青年研究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青年研究在90年代的发展趋向。一、学科建设将有新的发展学科建设是我国青年研究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必由之路。“学科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青年研究由单一向综合、由零碎向系统、由经验向理论的过渡时期已经到来。尽管目前青年研究学科建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我们否定“科学化”这一大方向的理由。任何新  相似文献   

16.
由李延明同志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第一部分 ,已经形成专著《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 ,于 2 0 0 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以国家问题为核心 ,以国家与革命为主干 ,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的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具有基础性和创始性的地位 ,列宁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学说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在“马克思主义中没有政治学”的观点的影响下 ,我国不曾把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去建设 ,因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学说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一 理论分析框架 90年代以来,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1978年至今)的青年发展进行理论研究成为青年研究的一大热点。由单光鼐、陆建华主编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在掌握80年代至90代初期中国青年发展的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中国青年发展的理论,即“偏离与吸纳理论”。199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100多个市(县)对10000多名青年所做的《中国青年发展状况调查》,就青年在政治心态与社会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青年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一年《青年研究》第五期刊登了共青团安徽省委刘奇葆同志《论当代农民青年的基本特征》一文。文章开头明确指出:“研究当代青年,不可不研究当代农民青年。不了解当代农民青年,谈不上对当代青年的了解”。我感到这个观点提得好,它合乎我国的实际情况,反映了从事农村青年工  相似文献   

19.
青年是社会人群中录重要的组成部份。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很关心青年的成长。安徒生就说过:“为争取未来的一代,我决不顾个人成败得失。”然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青年。唯心主义哲学家在研究人的时候指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等。旧唯物主义者仅仅把理性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脱离了人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培养青年学生的勤勉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北京某单位对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劳动教育。结果,这些人干得懒懒散散、松松垮垮。本可以在一周之内完成的任务,居然用了两倍的时间才完成。负责毕业生劳动实习工作的同志说:“现在的毕业生,一年不如一年了。” 笔者曾对部分2000级与2001级入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认为自己“有点儿懒、比较懒,懒、极懒”的学生分别占到学生总数的90%和80%。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极懒!能躺着,我就不坐着;能坐着,我就不站着。”笔者还碰到过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