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翻译史研究是主体对客观翻译史的系统认识,覆盖了翻译史实践、翻译史学实践(翻译史论)和翻译史学理论三个研究层次。译史实践是对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的历史描述;史学实践指以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史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认识;史学理论则以前二者为对象,对翻译史论和翻译史研究自身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这三个研究层次循序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与提升。文章详析了翻译史各研究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负责的具体内容,并指出中西方的翻译史研究在这三个层次上都呈现不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管淑侠 《思想战线》2007,33(3):136-140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认识论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肯定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对历史事实正确反映的客观性。非理性、价值因素参与认识过程使历史认识呈主体性。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源于马克思,它的真谛是马克思主客体两方面思想的统一。社会运动与自然界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在客观物质条件制约下,由人所主导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是专指由人为主体,自觉地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推动社会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握科学发展观应贯彻科学方法论三项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结合,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原则。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只能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发挥主体性,能动地创造历史的结果。现实的发展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它的科学性也是相对的,是逐步提高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是指教育史研究者对自身作为教育史研究活动全过程中的主体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史学术问题所做出的各种认识与判断。在教育史学界,对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问题一直缺乏关注。而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承认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的重要前提。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史研究的水平。在当前的教育史研究中,如何增强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呢?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主体修养的问题,这是加强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教育史学理论创新的欲望和行动。最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教育史研究者在从事教育史研究活动中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代史家对于中国史学之理论的认识积累了丰厚的遗产.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包含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人们对于历史学自身发展的理论性认识,我们称之为史学理论;另一个部分是人们对于客观历史发展的理论性认识,我们称之为历史理论.清代史学不仅在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历史理论方面也呈现出逐步深化和不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历史撰述所建构的主观历史图景是客观历史存在在当下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它以既往客观历史事实为原点与极限,具有客观规定性.但是,由于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人理性的局限性和人思维活动的本能要求,主观历史图景又必然具有主观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体性: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一种新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问题一直是哲学发展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解决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体性,使之更加自觉、能动、积极、创造性地从事某种活动,显示出作为主体的自主自觉和独立自由特性。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熏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旨在控诉女性被奴役的不合理性,揭示女性与男性同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当享有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有选择和创造新生活的权利,其实质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失却了的妇女主体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在于其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自觉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既是对历史主体的文化传统的自觉,也是对历史主体创造的传统文化的自觉:是主体性文化自觉与对象性文化自觉的统一:既是对自己历史使命的自觉,也是对人类发展前途的自觉: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既能把握文化自觉的本质,也能找到实现文化自觉的路径。当代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就是对由自己阶级"血脉"注定的、不可回避不可让渡的历史使命的自觉。学习型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桥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抓手,也就是建立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抓手。  相似文献   

9.
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在乡村治理中拥有的自觉自主意识、权责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权利和主动创造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回答“乡村为谁而兴”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构成了乡村善治的重要前提。论文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方位讨论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困境,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现实样态、缘起及其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认识论的研究和有关认识本质的讨论中,主张主体性认识论和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性的观点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的主要科学依据是量子力学,主要论点是:在微观领域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待认识现象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正因为如此,从而导致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不能得到绝对的保证,因而,“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的古老理想必然幻灭;也由于主客体不分,主体的属性(包括主体的主观性)必然融入认识过程之中,而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和主观因素正是认识结果的主观性的渊薮,这样,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中国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受到了强大的反思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为史学所处的危机而感到焦虑和不安。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危机,其实是指中国史学方向面临着新的转机。我国不乏在危难中扭转乾坤的英豪,更不乏关心史学前途的前辈和后来者。他们撰文呼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讨论给沉闷的史学注入了新鲜空气,从而焕发了史学的青春,笔者也愿就建立我国历史评论学谈几点认识。历史评论学的功能在于沟通作者与读者,在于指出史学成果的优劣,在于督察史学工作者的研究得失,在于提高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认识水平、鉴  相似文献   

12.
一所谓主体是相对于作为它认识、实践的对象的客体来说的,离开了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也就无所谓主体的主体性了。主体性也只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上相对客体来说的主体性。这也就是说,客体和主客体的关系是主体,也是主体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探讨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显然,那种离开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的考察方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这也就是刘再复在他专门谈主体和主体性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一文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飞速发展,当代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方向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即从旧有的宏观对象的实体性认知转向认识过程微观机制的深入研讨;从认识本质的客观规定转向人类知识结构的主体性研究。在此,本文仅就这一转变的客观基础、研究进程以及这一进展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等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是中国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全面、系统、自觉地反思为鲜明特征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史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对历史和史学研究的过去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反思.“反思史学”的出现是史学思想新陈代谢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历史学的内省运动.“反思史学”是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当然,人们在思考近10年“反思史学”这一历史现象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各种看法也必然会有保守与进步、正确与错误、形而上学与辩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的约束。道德自律的形成应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自律应解决好四个统一:道德自省与道德评价相统一;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德治”与“法治”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史学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没有问题、寻找问题到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概论史学"、 "剖析史学"和"反思史学"三个阶段.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贴近和关心史学实践,并逐步建立起中国式的史学理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口述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学术界对口述历史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有两种不同的倾向.由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档案开放和公布的滞后与当代史研究的日益深入、"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历史的迫切需求等原因,使我国的口述历史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口述历史发展中必须注意提高认识和改变观念、加强队伍和学科建设两个问题.新的史学革命终将由口述历史的充分发展而引发.  相似文献   

19.
杨舒眉  胡喜云 《前沿》2010,(3):184-187
本文以时间为序考察了中国学者对历史解释的认识,对先秦至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对"历史解释"的认识、探索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进而对中国史学尤其是当代史学关于历史解释的研究予以反思究。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人都喜谈这一题目。何谓主体性?主体性观念的渊源何在?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在这里作一点探索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主体观念的起源与演变的尝试。主体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也可叫自觉能动性。每一个人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对立。现在有人写文章说主体性观念是近代才有的,这不符合事实。有人认为在历史上第一个把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