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上来,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们国家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是资源总量很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  相似文献   

2.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措施建议1.启动一批重点的节能工程;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进步是关键;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体制创新是保障;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全民动员是基础.  相似文献   

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意义重大.因此,当前需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广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性消费体系、倡导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理念以及完善相关机制等措施,加快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刻认识与清醒把握.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分析环境友好社会的特征和意义、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基础和动力,阐明了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基本理念。并对构建促进和保障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6.
刘睿 《理论前沿》2006,(13):16-17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分析方法,试图从制度结构视角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进行解读,并探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而法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则是通过法治来构建"两型社会"的首要步骤.本文将当下中国法治理念的每一个层面分别同"两型社会"的内在特质融会贯通,提炼出五项"具体法治"理念用以指导"两型社会"的法治实践--环境法治、生态利益、公平效率、和谐发展、执政效能.  相似文献   

8.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需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消费模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它内在的规定性和特征。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资源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法制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生物质能,加强科学研究,制定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10.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与反思中逐步形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环境,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导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宠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导向机制。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导向机制、生产行为导向机制、官员政绩导向机制、利益追求导向机制、消费行为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加快湖南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压力加大的国际大背景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的伦理思想科学而全面地回答了自然的内涵与外延、为何保护以及如何全方位地保护好大自然这几个事关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自然与人的本质的统一和自然界的复活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两个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对指导当代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发展持续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挑战。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和民主化征程中国家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实践。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将使中国政治更加主动地融入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轨道,开辟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发展的中国新道路,但也对中国共产党带来重大挑战,即要求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党执政的科学化和党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民族复兴,构建现代国家,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无可推卸的使命责任,最为主要和紧迫的是:经济领域现代市场体系的真正确立、发展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的逐步转型、现代意义上社会治理格局的全面形塑、执政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6.
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资源和环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资源环境矛盾所使然。“两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以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整合环境文化,完善民主法治,推动环境公正,创新绿色科技,发展环境经济,实现资源环境公平,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在思想、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和国际等各个方面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尽管我国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但在实践中,这种末端治理模式终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困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越来越突出。解困之策需要创新思维,以消费生态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思路,从消费和生产环节的源头上着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基础。本文研究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就是支撑现代生态文明社会最核心、最基础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8.
和谐生产力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该文提出了构建和谐生产力,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大力构建和谐生产力体系;促进和谐生产力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构筑和谐生产力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9.
生态问题实质上是政治问题,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促使生态学与政治学联姻,大力推进绿色政治文明建设。绿色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有绿色政治文化价值、绿色政治行为文明以及绿色政治制度文明,它们从多维角度促进着人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资源节约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