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学涛  董西明  李大庆 《前沿》2009,(8):152-154
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蕴含着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精髓。伴随着文化转型,养老模式必定发生变革。针对我国传统养老文化指导的家庭养老运行模式已经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主张以家庭、社区、社会为核心构建混合型社会养老模式,并提出了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万本根  赵喜顺 《半月谈》2001,(16):22-22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只能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为此,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好农民养老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贺雪峰 《求索》2022,(3):13-20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在城市化和人口快速流动的大背景下,仅靠家庭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农村养老应当基于三个原则:低成本、原住地以及互助。以H省F县养老实践调研为例,可以看出不同养老实践各有利弊,以村庄为依托的互助养老模式具有五个显著优势。要借助熟人社会中村社共同体的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性养老方式,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关乎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用现代普遍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取代家庭养老,是解决农民养老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和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已成为一个带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近年来,江苏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家庭赡养为基础、社区照料为支撑、社会支助为补充、政府托底为保证、专业服务为方向的富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但是就我国国情来看,养老的社会化必须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而不是借社区养老把赡养老人的责任推向社会。我国有“孝亲”的优良传统,家庭照顾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化的进程为老人的家庭照顾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使家庭养老进入社会化网络。可以预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体系将是未来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新型家庭即"421"家庭将成为城镇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的出现对养老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421"家庭出现是国家人口政策的产物,由于城市家庭结构模式的变迁,带来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理应得到政府的重视,通过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缓解"421"家庭的养老压力。同时,由于家庭养老能够给老人提供更多精神、感情上的慰藉,商业保险能够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支持,增加了老人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应尽快构建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商业养老保险相补充的"421"家庭的养老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8.
农民家庭式养老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琴 《湖湘论坛》2008,21(1):66-68
农村家庭养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任务日益艰巨。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受市场经济发展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然而,现阶段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仍将是较长时间内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为确保"老有所养",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的法律制度,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强化农村社区服务,弘扬传统孝文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 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25%。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养老问题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各地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目前居家养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可以预见,这种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必将成为今后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主要、最基础的城市老人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0.
周长生  孙延威 《中国民政》2013,(5):44-44,46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公办养老为主体,民办养老为辅助,家庭养老为基础,居家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格局已初步形成。民间养老机构的异军突起,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劳动就业,强化优质服务,维护老年人权益等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但由于受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我国民间养老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运行中尚存在政策支持滞后、合法经营困难、积极引导不力、民法纠纷难调等诸多问题,客观上制约了社会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鲍迎然 《前沿》2023,(1):122-127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模式变革已势在必行。破解我国养老难题的关键在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二者有效结合。居家社区养老中的家庭地位不容忽视,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居家社区养老中家庭的优势,将支持、促进家庭发展作为目标,强化居家社区养老中家庭的责任与功能,在明确家庭成员承担养老责任的同时,给予家庭积极有效的支持,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解除农民养老之忧而建立的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社会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行为。我国有8亿多农民,农民问题历来是社会所关注重要课题。农村养老制度直接关乎到农村的稳定大局。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对逐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则逐步实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可见,农村养老保险依旧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化养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独木难支,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如何使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安享晚年,让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从养老难题中解脱出来,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南京市鼓楼区近年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导向和政府对社会化养老的政策支持,逐  相似文献   

14.
彭金玉 《人民论坛》2013,(2):156-157
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空心化",农村家庭自助型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浙江诸暨市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了"政府主导、社区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确保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国城镇养老模式——居家养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瑞英  胡晓林 《前沿》2009,(1):122-124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现行的家庭养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居家养老的提出,是适用我国的国情的,它融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陷入困境,其中以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实行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区服务为依托的新型养老模式,是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面对我国人口逐渐步人老龄化的实际,以公办养老为主体,民办养老为辅助,家庭养老为基础,居家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当前社会化养老的严峻形势,正影响着我国社会化养老发展的整体水平。如何走出社会养老服务困境,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新时期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趋势为基础,得出当前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辽宁农村已经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还需要不断完善的思考。最后论述了现阶段辽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相关问题,并对如何完善辽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养老新模式     
《时事资料手册》2006,(1):68-69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情况下进人老龄社会,社会供养严重不足。一方面.我国家庭“少子化”的趋势使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一对夫妇同时需要照顾4位老人和1个孩子。这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在国外已成为主流模式的社会机构养老在我国却处境尴尬。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老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容量不足,所能容纳的人数只占老年人口的0.8%;  相似文献   

20.
《政策瞭望》2012,(5):22-22
作为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省份之一,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将采取多种模式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江苏省民政厅老龄办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