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的亲情     
清香木 《党课》2012,(10):81-82
父亲去世后,照顾继母的责任落在了我和哥哥身上。母亲去世两年后,原本是父亲下属的她嫁了过来,不过因为担心我和哥哥受委屈,她一直没有要孩子。  相似文献   

2.
正问:您为何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答:我原名杨莉萍,后改名杨力平,在家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我父亲是山西实业厅的科员,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到太原跟父亲一起生活。七七事变爆发时,我姐姐和哥哥正上高中,我上初中。7月底,日军攻陷北平、天津,华北告急。那时,太原的学校全部停课,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父亲立即辞职,带着我们回到老家孝  相似文献   

3.
父亲还债     
玉凯 《党课》2006,(8):78-80
我和父亲是在晚上八点到达县城的,刚走出站台,父亲就说:“你哥来接咱们了。”我张望了半天,也没有看见哥哥,我说:“哥哥在哪儿啊?”“那不是吗?”父亲用手指了指前面。我又仔细地瞄了半天,才发现原来不远处冲我们挥手的那个人就是哥哥。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父亲金茂岳于1906年5月5日出生,病故于1987年7月17日。他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我仍然特别怀念他。父亲在世时曾说:"以前大家叫我老金,现在怎么称金老了?"弟弟胜利说:"那是尊称,现在我都是老金啦。"哥哥说:"我在延安时候同学们就叫我老金。"爸爸说:"无论是老金、金老,还是金局长、金厅长、金院长、金主任、金队长……我一直是金大夫。"当时,我还调侃地说:"我也是金大夫。"父亲慈  相似文献   

5.
正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与我的生母分道扬镳。几年后,父亲与我的继母组建了新家庭,有我、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一个是继母从她哥哥家过继来的女儿。尽管家庭成员复杂,但继母治家有方,在与她共同生活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超越亲生母亲给予的人间大爱。继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用言传身教诠释了"相亲相爱"和"正直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圆梦     
年逾花甲的父亲,要去北京登天安门。这是他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父亲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罪。他三十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才知道中国有个天安门。我小时候父亲在村里当干部,那时他才知道中国的重大盛事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但他从未看到过天安门,天安门在他心里也就一直是个谜。在我上高中时,村里有人买了电视,父亲才看到了天安门,他知道那是毛主席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就萌发了去天安门看看的愿望。别说那时登天安门有限制,单就我们的条件也是望“门”兴叹。我的两个哥哥都像父亲一样,天天守着黄土地,…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带走了我的父亲。我的家在四川省北川县,伤亡最为惨重的那个县城。母亲、哥哥、嫂子、弟弟、弟妹和两个年幼的侄女,从死神的魔爪下侥幸逃脱,然而我父亲,刚过了62岁生日仅仅5天的父亲,被  相似文献   

8.
李讷 《新湘评论》2010,(8):51-51
包括我的哥哥、姐姐在内,在我们兄妹4人中,我是唯一一个没有离开过父亲,并且是在他的呵护中长大的。  相似文献   

9.
舍弃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从记事起,母亲就这样告诉我和哥哥。可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零食是我们三个兄妹都不敢奢望的。还好,母亲的肚子里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我和  相似文献   

10.
正家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老三。父亲是汽车连的一名驾驶员,直到1982年退休,身为一级驾驶员的父亲月工资也只有130多元。母亲是家属,多年在汽车连"五七"排只是阶段性的有工作,收入甚少。"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是母亲常说的口头禅。童年记忆中,我们一家六口的吃穿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台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红灯"牌收音机。在小弟未出生前,每月父亲发工资,母亲只留下30元用于我和姐姐、哥哥娘儿四个的生活费。由于父亲常  相似文献   

11.
正我1951年出生于立陶宛。我的母亲是纯血统的立陶宛人,父亲是俄罗斯人。1956年,我们全家搬到了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市。父亲在"扎波罗热钢厂"成为一名普通的装卸工,母亲则是一名裁缝,一生都在给人做衣服。我记得,我们一直生活艰难,购买生活  相似文献   

12.
默读父亲     
唐宝民 《新湘评论》2013,(18):52-53
想为父亲写一点文字,却一直不曾去着笔。我知道,这是因为对父亲的感情太深,以至于怕写不好而不敢下笔。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是全家最辛苦的人。我们家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七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在那个年代,这样一大家人的衣食开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父亲,就像顶梁柱一样支撑着这个家,为一家人的生活辛苦劳碌着。那时,我早上醒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出工下地了,一直到天黑了才能回来。  相似文献   

13.
正从小家里孩子多,生活条件艰苦,小学毕业后,母亲就辍学在家帮着姥姥姥爷干起了农活。母亲是家里的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18岁时的母亲,因为不满家中安排的亲事,便独自一人来到新疆,投奔已经结婚的二姨。后来,经人介绍,母亲与父亲相识,相爱,他们在1990年的夏天相识,在1991年的夏天步入婚姻的殿堂,在1992年的夏天生下了我。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在忙碌,总是有干不完的事情。如今,银发已悄然爬上了母  相似文献   

14.
正我叫蒋万锡,父亲在我4岁时不幸因病去世,留下母亲带着哥哥和我艰难度日。母亲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哥哥蒋万铃小学毕业后休学了,同母亲一道挑起家庭的重担。哥哥16岁结婚,嫂嫂王素华同龄,他俩协助母亲经营"协昌恒家具店"。当年那条街上有60%的商铺都是经营家具业的。那时候,我家住在重庆较场口草药街23号,房屋系砖柱穿逗木结构,面积约16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假如有来生     
瘫痪17年的母亲去世了。尽管她只有57岁,尽管她对这个世界还有许多的依恋和牵挂,但离去时脸上却弥漫着安详的微笑。只有我能理解那永恒的微笑,我知道那是留给父亲的。母亲叫徐秀芸,是山东省莱阳市邮电局的一名干部,父亲叫车炳文,是市气象局的技术负责人。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夫妇中的一对,过着普通的生活。父亲虽然工作繁忙,但闲暇时喜欢花鸟虫鱼,在家里的院子内种上四季花木。母亲下班归来,总爱和父亲一同摆弄这些花木,我和哥哥便在小院中疯跑或是捉一些蚂蚱、蛐蛐之类的昆虫喂鸡。家里不是很富有,但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长。  相似文献   

16.
正24年前父母先后辞世,尽管自己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张,他依然将聋哑的哥哥从河南老家接到了七师一二四团家中,与家人一同生活,细心照顾。2015年11月21日,笔者来到赫留玉家中时,他正端着一盆清水,给哥哥清洗患病腿部的伤口;他的家中干净整齐,明窗几净,种植的君子兰、芦荟、鸭掌木等花木郁郁葱葱。提起照顾哥哥之事,赫留玉感慨地介绍说:这也实属无奈。24年前,当时父亲重病在身;临终嘱咐,如果不把哥哥带走,他会死不瞑目。1991年,按照父亲的嘱咐,赫留  相似文献   

17.
正一家书一:我因为受到家庭的压迫,和我的父亲及哥哥屡次冲突,他们总想着把我治伏在地,作为家的奴隶,但是已经受了革命洗礼的我,怎能吃的住呢?结果家庭不和。昨日因为哥哥欺压雇农,施行地主势力,我和他又起了反对。所为的事很小,就是因为雇(农)不能拼死命的工作,哥哥骂几句,斗争就闹起来了。这在封建上说,本不算一回事,但是我又那能看服呢?(一九二○年七月五日)  相似文献   

18.
漫谈过年     
正我这一辈子,经过几个朝代,也已经过了八十几个"年"了!时代在前进,这过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十一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时,我父亲是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每逢年假,都有好几个堂哥哥,表哥哥回家来住。父亲就给他们买些乐器:锣、鼓、二胡、洞箫之类,让他们演奏,也买些鞭炮烟火。我不会演奏,也怕放炮,只拣几根"滴滴金"来放。那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有感家风     
正"家风"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记得小时候家里贴着一副《朱子家训》,那算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治家格言,虽然我的家风少了母亲的"唠叨",却有父亲的教导,从小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要求认真踏实。我的家算不上是书香门第,但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和思维。记得我和哥哥刚参加工作,父亲曾谆谆教导:做人要本分,要懂得勤俭持家,不能损人利己,要对  相似文献   

20.
我的祖辈都是黄土高原上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我记事起,家里一直很穷.也许是不甘贫穷的热血之志,也许是为生活所迫,父亲背起行囊,踏上了打工之路.后来,父亲把母亲也接到了他务工的城市,我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留守儿童,是爷爷一手将我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