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凡是看过<董存瑞>电影的,都不会忘记那高潮的一幕……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响导火索,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用身体做支架,用血肉之躯为战友铺平了前进的道路,董存瑞精神一直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几代人的精神支柱.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董存瑞精神,已成为当前交给我们的重任.在河北省隆化县董存瑞牺牲地,有一位已经75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地奋斗在弘扬存瑞精神的阵地上,他就是原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吕小山同志.  相似文献   

2.
1974年春天,我作为《董存瑞的故事》采写组四名成员之一,先后在董存瑞的家乡和他战斗过的地方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我们四个人是临时抽调到一起的,负责人是我所在部队机关宣传处的一位副处长,我是他手下的干事。  相似文献   

3.
一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桥型暗堡的刹那,到底喊的什么,是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电影《董存瑞》的镜头是烈士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的故事》等书籍写的是烈士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那么董存瑞到底喊没喊过这两句话呢?第一个报道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消息的是齐肃,文章题目是《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刊登在1948年7月11日《群众日报》1版上。文中写道:“……董存瑞为完成任务,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毫不踌躇地一手托着炸药包,一手拉导火索,在强烈的爆炸声中敌碉堡毁灭,董存瑞同…  相似文献   

4.
2006年<大众电影>第8期上发表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叙及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这样写道:"在事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  相似文献   

5.
古人以诗拒“礼”,端庄文雅、幽默感人。包拯60岁生日时,皇帝念他德高望重,要为他做寿。包拯只好奉旨,但他特地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谁知来送寿礼的第一家就是当朝天子,来人是六品司礼太监。这下可把包贵给难住了:万岁爷送来的礼敢不收吗?他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理由写明白。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省隆化县城北郊,有一座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他出身贫苦农家,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灵活果决,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  相似文献   

7.
夏维福  刘滨 《党史纵横》2004,(11):27-27
2004.11党史纵横195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董存瑞》在全国广泛播放,使“董存瑞”的英雄形象为更多的人熟知,它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提起“董存瑞”,人们就自然会想起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我们的耳边就会想起英雄牺牲前高呼的:“为了新中国,前进!”在小学课本以及《董存瑞的故事》等书籍上也会看到这样的描写:“为了新中国,冲啊!”其实,董存瑞牺牲前说的并不是这句话,那么董存瑞牺牲前究竟喊了什么呢?董存瑞出生在原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七岁开始,董存瑞就跟随着父亲、姐姐下地干活,放羊、…  相似文献   

8.
刘强  孔明文 《党史纵横》2003,(10):44-44
提起在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董存瑞,可谓家喻户晓,他为了扫清部队前进的道路舍身炸碉堡的壮举称得上惊天地、泣鬼神.然而,若是提起战斗英雄陈金合,知道的人却不多,但他却有着和董存瑞一样气壮山河的光辉事迹,是现在知道的我军最早的一位舍身炸碉堡的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9.
今年第8期《大众电影》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一文,称没有人亲[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一英雄壮举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这种说法引起了董存瑞生前战友及一些教育专家的质疑,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官兵要求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与此同时,该文对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也有一些与事实根本不符的描述,并没有正确介绍电影《董存瑞》文学剧本真实的创作情况。笔者前些年有缘与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之一、著名军旅剧作家董晓华相识相知,曾向他详细了解过电影《董…  相似文献   

10.
李振军与《园丁之歌》刘秉荣湘剧《园丁之歌》在"文革"期间曾经受到"四人帮"的疯狂攻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振军曾经大力支持这出戏,和"四人帮"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这就鲜为人知了。《园丁之歌》是1972年湖南省文艺调演中涌现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06,(5):89-90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13岁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他曾掩护八路军干部,并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从1945年参加八路军至1948年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并在一次爆破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称号。  相似文献   

12.
赵光 《党史纵览》2001,(6):20-21
提起黄继光这个响亮的名字,全国人民几乎无人不知.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和董存瑞、邱少云等一样,鼓舞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和国新人.  相似文献   

13.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轰响,年仅19岁的董存瑞为减少战友的伤亡,手托炸药包用身躯当支架,炸毁了敌人的桥型暗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隆化人民为永久纪念董存瑞烈士,1954年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相似文献   

14.
凡是看过《董存瑞》电影的,都不会忘记那高潮的一幕……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响导火索,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用身体做支架,用血肉之躯为战友铺平了前进的道路,董存瑞精神一直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几代人  相似文献   

15.
董存瑞在牺牲前到底喊了什么?在电影《董存瑞》里,董存瑞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而在近年来的一段时间里,董存瑞的遗言成了“热门话题”,在网上甚至出现了借英烈之口调侃某省人士的无聊恶搞:  相似文献   

16.
1948年6月8日,中共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委员会决定:追认董存瑞同志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英雄生前所在部队的六连六班为“董存瑞班”。原冀热察行署决定,把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又追认董存瑞同志为全国战斗英雄。为了缅怀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董存瑞烈士,隆化县人民1954年在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相似文献   

17.
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中,在解放隆化战斗的关键时刻,为了保证总攻的胜利,董存瑞毅然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用身体作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国民党军顽固据守的桥形碉堡,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至今还广为人们所传诵。他从平凡走向伟大,矗立的丰碑背后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18.
正董存瑞生于1929年,河北省怀来县人。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发起冲锋后,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  相似文献   

19.
正19岁,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绚丽、最生机勃勃的年华。可是,他的19岁,却永远定格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那手擎炸药包的壮丽身影,惊天地,泣鬼神,永远铭刻在新中国的天空大地,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就是1948年在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7岁时他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中贫困而辍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  相似文献   

20.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