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王元 《各界》2011,(10):36-39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称林则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实,在此之前两个半世纪,就有一个中国人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西方思想的挑战,这个人就是被学者们称为“真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明代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天主教徒徐光启。徐光启时代,被称为中西交往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2.
原形 《各界》2011,(10):40-42
徐光启是学术界公认的“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人”,在四百年前,他能够正视中国科学发展的滞后,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不认为学习西方就会毁灭自己的文化。这种对于中国文化整体的自信和气度,今天看来也极为难得。  相似文献   

3.
王青汉 《学理论》2012,(18):140-141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科学的传播,文章对他们这么做的动机进行了探究,一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二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盛行的迷信;三是为了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四是希望通过科学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基督教,去和和他们一样信仰上帝。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简介     
中国学,旧称汉学或东方学,国外研究中国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中国学,主要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经济、政治、文学、语言、艺术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中国学,主要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字.十六七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各国传教士蜂拥来华,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第一代汉学家.早期的汉学著作,都由他们完成.1581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来华,著有《天学实义》、《西字奇迹》、《关于耶稣会进入中国》,还与徐光启等合作译述了《几何原本》、《万国舆图》等,被称为"西方汉学的先驱".金尼阁(1577-1628)继承了利玛窦开创的事  相似文献   

5.
机械论是近代科学世界观的核心观点,中国古代科学转变为近代科学的突出标志就是接受了机械论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气本论为语境接受基础,以象数论为解释西学的中介手段,以接受西方机械论思想体系为目标,中国思想家形成了一套以气本论-象数论-机械论为特色的科学思想理论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体系向近代科学思想体系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应雪婷 《学理论》2010,(1):84-85
"男女平等"是近代中西方社会一致努力的方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妇女观都能影响社会观点的变化与追寻平等的进程。但由于种种因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古代的妇女观往往都出自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对妇女的看法,因此,梳理和分析中西方古代哲人的一些代表人物的妇女观,解读他们对于妇女地位和女性道德的思考,可以了解中西方古代妇女观的一个大致发展倾向,以及它们对近现代社会妇女观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夏微雨 《党政论坛》2010,(10):30-30
前不久,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在接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专访时,针对“后美国世界”、“中国威胁”、“混乱的西方”等问题,提出了一套现实主义的观点,并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就一些现实问题达成一致,以将中国拉入西方的阵营。韦德里纳是法国最重要的外交思想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了"西学中源"说,把"中西会通"转向乾嘉时期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献解题》是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文目录学著作,作者为英国新教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作为目前所见西方世界第一部按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编撰的指南目录,该书对2000多部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分类解说,撰写了较为详细的提要,为西方学者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典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西方汉学史上,《中国文献解题》因其资料翔实、考据权威,成为19世纪以来西人研究中国典籍最实用的参考书之一,在近代中西文献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特指其在传统经史方面的成就。康熙皇帝的阅读倾向对士人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有: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国哲学之"太极"与"理";用西洋哲学中之"发生论"释读"理生天地万物"之"生";以西洋哲学固有之"白板说"反驳儒家之"性本善"及"复初"说;以西洋"三司"知识论释读儒家之"仁"与"义";以西洋"生死"说置换儒家之"生死"说;以西洋哲学之"成见"颠覆中国"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观念;以西洋哲学中之"材料"与"形质"释读中国哲学之"气";以"物之元质"释读"太极";以西洋"原罪"说释读中国哲学之"恶";以西洋"定性论"驳中国"随性论";以西洋哲学之"本体论"驳中国哲学;等等。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刺史制度是当时中央政府解决其与地方矛盾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监督地方政府、惩治吏治、镇压地方叛乱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它的缺陷。分析其利弊,对中国当今监察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记法》专门探讨"记忆"问题,是一部介绍西洋"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专著。《童幼教育》是教育学及伦理学专著,属哲学之一支,既是介绍"西洋法学"、"西洋医学"入中国之最早文献之一,亦是引介"西洋神学"及"西洋大学"之最早文献之一,可说"太西总学之大略"已赖此书输入中国。《西学凡》介绍了哲学学科四年之课程(第一年逻辑学,第二年物理学,第三年形而上学,第四年数学与伦理学),已经把当时"西洋哲学"之全部内容包含完了。《灵言蠡勺》分四篇,一论灵魂之体,二论灵魂之能,三论灵魂之尊,四论灵魂所向美好之情,是晚明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灵魂"学说之哲学典籍。这些书在中国之刻印,正值"西洋近代哲学"之发源期,它们没有把"西洋近代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但却把"西洋近代哲学"之前的"西洋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了。近代以前"西洋哲学"之完整框架,已经在弗.培根活动的那时节,出现在晚明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14.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was not a relatively neat and tidy event. It was profoundly impacted by two revolutions, war, civil war, and political turmoil throughout most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New China, political science suffered from both ideological rigidity and political suspicion. With the herald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has experienced a renaissance, influenced as much by the concept of indigenization (ben tu hua) as Western ideas. Much like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is now experiencing a healthy debate about the primacy of the discipline’s contending intellectual influences and traditions, as well as its core func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 The on-going debate suggests that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is developing, in the words of Deng Zhenglai, “its own pluralit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ise and growt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devoted to the influence that a burgeoning politic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have on the discipline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China.  相似文献   

15.
本从海上扩张、海上贸易、海运漕粮三个方面,对元代航海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出,元代航海业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造船技术、航海能力、组织能力及船队规模与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16.
明末天主教入华初期,宣教方法具体落实为以儒释耶这一诠释策略。此种策略可以创造一种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需求求同存异,甚至迎合的亲和氛围。以儒释耶在得失上,乃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可以带来外来宗教和本土文化间的亲和相处,也可能导致外来宗教某些重要教义之真面目的半遮半掩,甚或隐而不彰。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反思明清之际“以儒释耶”之得失,或许更能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利用传统学术资源,与西学知识进行“比附”,论证“中西相通”或“西学中源”,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思想界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以先秦诸子为核心的“子学”从一开始便充当了“中西比附”的依据和资料来源。士人通过“以子证西”,一方面认识了部分西学知识,维护了对“中学”的自信和坚守,但另一方面也因此阻碍了对西学的学习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学校生员学业,可分课、试二法。本从学校教官的日课、月考,府、州、县提调官的季考,提学院道官的岁考、科考、类考或吊考等几个方面,对明代地方学校的考试制度给以综合的考辨与梳理,藉此说明明代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地方教育与考试制度,进而指出自明代个期以后,这套考试制度已逐渐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