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境外孔子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基于文化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境外孔子学院是专门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它在全球升温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现代价值和以中国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的崛起。境外孔子学院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打造国家软实力.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文化符号与不同文明间对话的桥梁。目前孔子学院处于创建初期,面临着挑战,立足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是孔子学院应该采取的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院是我国汉语言国际推广的重要平台,更是我国文化外交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取得辉煌成就,促进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也起到了提高国家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作用。但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其在"提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深层次、文化传统方面的难题。本文从此角度,浅析美国、日本等国家孔子学院发展的现状和"提高"时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完善孔子学院的文化外交地位、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利用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等措施,以期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强盛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湘潮》2017,(6)
正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15年12月6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以来,我先后出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驻苏里南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和中国驻美国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驻外期间,我见证了孔子学院在我所驻国的发展与壮大。特别感到幸运的是,这些孔子学院发  相似文献   

4.
潘正祥  肖霞 《理论建设》2011,(2):97-100
从文化自觉的视域观察2004年以来在海外迅猛发展的孔子学院,不缔是呼唤文化自觉和践行文化自觉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无论在维护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实践文化传统和文化创造的相结合,还是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播给世界,促进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等方面,孔子学院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扑面而来,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发展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1970年代,这样的事情却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宁继鸣  孔梓 《理论学刊》2012,(12):76-80
孔子学院通过合作的方式整合配置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资源,分布于世界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89所孔子学院和520个孔子课堂则成为了孔子学院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通过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资源与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两种资源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孔子学院实现了社会资源的聚集与扩散。这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良性循环的过程,体现了孔子学院社会功能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唯一五千年连绵不断是由其特质和属性决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历史先进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征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较之于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更为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明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汉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后,引领中国在2000多年中领先世界并维护着国家统一.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前进.  相似文献   

8.
信息链接     
团中央开通网上“孔子纪念馆”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57周年,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由团中央“我们的文明”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网上“孔子纪念馆”于9月28日正式开通。据悉,网上纪念馆设有孔子生平简介、孔子思想、孔子故事、孔子学院、影音作品等13个栏目,通过通俗翔实的文字、生动精彩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全面介绍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再现孔子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该纪念馆的开通,将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成为广大青少…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想是从舜帝那里推演而来的,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金陵客 《唯实》2003,(2):92-93
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 ,专线旅游越是具有明确的主题品牌 ,越是能够争取到广泛的客源。但是 ,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 ,这种旅游主题品牌的开掘 ,往往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不能发扬地方文化特色。举一个我熟悉的例子。江苏有个盱眙县 ,为了提高地方知名度 ,发展地方经济 ,改变贫困面貌 ,每年搞一届“龙虾节”。“龙虾节”办到现在 ,盱眙龙虾的确贵起来了 ,一到季节 ,盱眙本地产不了那么多龙虾 ,周围各地的龙虾就全部变成盱眙龙虾 ,招摇过市。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水产业 ,这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 ,放着那么多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去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一、“大美青海”文化品牌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文化产业的竞争,核心是文化品牌的竞争。文化品牌体现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统一,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精心打造“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立性及其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既展现了瑰丽多姿的珍宝,又背负着沉重的、有时又使人难以承受的历史负荷,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从早期儒家伦理道德的著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人的思想倾向看,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孔子创立的“仁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孔子的“仁者爱人”体现了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当他的弟子伸弓问什么是“仁”时,他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既强调了人的群…  相似文献   

13.
据《解放日报》刊登的葛兆光的文章说,作为传统的“中国文化”有5个特征非常明显,这些文化构成了中国,尤其是汉族中国文化的特征,使汉族中国文化跟其他的文化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4.
闫媛 《共产党人》2008,(1):49-49,48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和谐、统一,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都集中体现着这些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总是恰当地与贯穿其中的艺术精神紧紧相系,你中有我我中融你。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由孔子所提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是道德与艺术统一。儒家文化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与道德高度统一起来。先秦时代的艺术教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自由流动,文化选择难以控制的时代,我国先进文化建设面临三种文化走势。这就是产业化、国际化和多样化。产业化———民族文化发展之要求在中国,“文化产业化”是继“农业产业化”之后的新名词,并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它要求人们,打破传统的经济、文化两极对立思维而代之以“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双向互动思维;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的统一思维。它要求人们,走出个体的、手工作坊式的文化生产方式而换之以社会化大生产。文化不再无价,除了公益性文化外大部分文化成果中…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在杭州正努力建设“和谐文化”的今天,西班牙文化中体现的看似松弛而大师辈出,表面个性却暗含着某些文化发展规律性的东西:即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包含的市民眼光和谐统一;传统文化外在躯壳和现代文化实际活动和谐统一;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和谐”统一,平和的生活追求与人的多样发展和谐统一等文化印象,特别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1999年10月,李瑞环同志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时指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我们说话、做事逃不掉儒学的影响,你想不用也不行。李瑞环同志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国祚 《前线》2014,(2):58-59,62
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了系统全面、要言不烦而深刻的阐述。他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在论及如何“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时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这就揭示了问题的根本。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所指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思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形成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等等,无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内在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有理由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层含义拆开解读,就会看得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9.
言青 《学习导报》2008,(6):63-63
得中原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天下。在吉都郑州这块文化沃土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是一次品牌文化的展会,好书如云,论坛精彩。“在全民阅读中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民阅读水平”、“推进阅读,撬动中国教育改造”、“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阅读,全民行动起来”,为全民阅读营造出浓厚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沈聪 《前线》2014,(7):106-107
作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深圳文博会迎来办展的第十个年头,在打造“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在本届展会上的新趋势、新动态备受外界关注。开幕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充分肯定深圳文博会十年的发展历程,展会规模不断扩大,政府组团实现满堂红,采购商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参展商、采购商“两商”配套上取得实质性成果,交易额逐年增加,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