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苏哲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1999,(2)
交通肇事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种,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要是从车交通运输业务的人员。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可能是由于故意,但对故意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持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c理态度。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交通安全管理秩序和交通安全。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遣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法规指有关保障交通运输正常进行和交通安全的法规、规… 相似文献
2.
3.
关于完善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加强我国的社会工作立法,特别是尽快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法律法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维权法律法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业务法律法规,不但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4.
阮祥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目前,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共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从种类上看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由于《刑事诉讼法》是1979年制定颁布的,十几年过去了,客观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立法技术等方面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6.
7.
在犯罪主体方面,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从刑法对交通肇事的罪状规定、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规定及实际情况看.无论是机动交通工具运输人员还是非机动交通工具运输人员、行人,都可以因自已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而造成重大事故,因而非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及行人应当包括在交通肇事罪酊主体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东根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18(2):136-140
在道路上参与交通活动、有交通违章行为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均可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单位完全能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单位主管人员等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 ,对事故的发生共同起作用 ,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 ;指使肇事人逃逸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9.
10.
毛建军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16(4):147-151
交通肇事犯罪是一种多发型犯罪。对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认定 ,应依犯罪构成理论加以分析确定。鉴于交通事故责任证明的特殊性 ,应承认推定事故责任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 ,以更好地发挥刑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试就该罪的主体范围这一问题作一些简单的探讨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范围十分广泛,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在道路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同样可构成该罪的主体,成为该罪的主体范围,但要成为该罪的主体,必须限定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即从时间范围限定上说,必须发生在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中,从空间范围限定上说,必须发生在公路、城市道路、水上航道上,即发生在实行公共管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邓文华李某驾驶东风货车为其所在的单位拉货,途中货车突然熄火。李在驾驶室检查熄火原因时,附近村庄的农民董某冒充交警进行口头威胁敲诈,李不得已给了20元钱。稍后,董某又返回扒上右车门抓住随车业务员夏某的手继续实施敲诈。此时,货车已... 相似文献
13.
潘家永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5(6):33-35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仍有一些具体问题值得研究。非机动车驾驶人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在判断时应当以行为人是否是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驾驶非机动车为标准。司法解释肯定了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承包人的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资格,司法实践中应予正确适用。指使者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不能以交通肇事罪中的共犯论处,而是应当以包庇罪定罪;如果是指令肇事者将受害人转移到他人不容察觉、无法救助的地方,致使受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则与肇事逃逸者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14.
15.
最近 ,我们在一些地方对乡镇人大工作进行调研时 ,不少在乡镇人大工作的同志认为 ,乡镇人大作为一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乡镇人大会议闭会期间 ,乡镇人大工作似乎处于缺失状态 ,其职权是无法行使的 ,对同级政府的监督也是虚置的。我们认为 ,应当从完善宪法、法律的角度 ,对乡镇人大的组织、职能、机构设置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范 ,保证乡镇人大依法履行职责 ,保证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能有效开展工作 ,使乡镇人大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一、关于乡… 相似文献
16.
基本人权是一个既古老传统又现代敏感的基本社会法学概念,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存在、同步繁衍和同步发展起来的,它从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束缚和禁锢中解放出来,是指所有国家及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各种完整的权利与自由,包括人应当享有的社会善意对待和基本人格尊严等。就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所有国家及社会成员应当人人自由、平等地享受生存和发展等各种基本权利与自由,以及国家宪法和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的社会保障体制。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既要充分尊重原生态的天赋人权这样一种应然权利,又要将这种权利转变为通过国家立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17.
郁沛雅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3):113-1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汽车的人均占有量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增势。交通肇事罪作为我国刑法中较多规范交通事故过失犯罪的一种刑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样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醉驾问题的大量涌现,在司法实践上给传统的刑罚适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实务上探讨这一新变化的刑法适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型毒品犯罪立法完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我国由新型毒品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不仅诱发了大量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也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认识到新型毒品的泛滥与国家惩处此类犯罪活动所面临的司法困境密切相关,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由于立法上的不足导致对新型毒品犯罪查处和打击不力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并深入探讨如何完善打击新型毒品犯罪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钟德应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1(1):47-48
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数量上呈明显上升趋势,刑事立法的滞后和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就此提出四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赵颖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Z1):113-114
当今社会,贿赂犯罪已成过街老鼠,但就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来讲,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试图从国际、国内立法的比较,以及国内贿赂犯罪的新特点入手,揭示完善我国贿赂犯罪立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