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鸣 《长江论坛》2006,(5):72-74
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如包办代替、强迫命令、形式主义、农民消极被动等问题,从根本上看,都是由对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一问题的认识错误引起的。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国情、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2.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的理解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农民自己的事,要靠农民自己,政府仅仅起主导作用。其实不然,农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莉薇 《传承》2007,(8):70-7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速度和质量。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不高,存在着政策支持不到位,教育投入缺口严重,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完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4.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形成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意旨。农民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定位农民角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民主体作用缺失的现状让人甚忧,需积极探索农民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合理路径,只有农民真正地自主性参与才会使新农村建设富有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所具有现代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当前,农民可以分为农民工和留守农民两大群体,本文借鉴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性的七个主要指标,通过统计调查,分别对这两大群体进行测量,应用比较分析方法来探讨农民的现代性现状及有无外出务工对两大群体现代性成长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农民现代性整体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6.
吕海滨 《传承》2008,(18):44-45
邓小平农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运用邓小平农民思想来研究、解决农民问题,对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培育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本文从“明天谁来当农民?”的问题切入,研究了当代农村青年的职业分布、从业意向以及青年农民队伍迅速萎缩的原因,探索了指导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培育新农民的思路与方法,认为培育新农民是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发力点。  相似文献   

8.
杨效宏  贾钢涛 《传承》2010,(6):44-45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新型农民的培育,而新型农民的培育关键在于农民的教育培训。虽然目前陕西的农民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从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一个健全的农民教育体系、注重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加强对农民市场理念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农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运用邓小平农民思想来研究、解决农民问题,对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新型农民的培育,而新型农民的培育关键在于农民的教育培训.虽然目前陕西的农民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从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一个健全的农民教育体系、注重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加强时农民市场理念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农民自组织的再生和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突出体现。分散的个体农民难以独立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现阶段农民组织资源的欠缺以及农民为摆脱弱势群体地位而进行的努力,农民的共同利益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缺位和功能悖论等,使得各类农民自组织的产生不仅成为迫切的诉求,而且也具有现实的可能。为调动农民自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对农民自组织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其理性发展和科学发展,已成为目前党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薛永 《淮海论坛》2006,(4):31-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而农民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本调研小组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运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探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覃雪梅 《传承》2014,(7):37-3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效开展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处理好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与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关系,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发挥其对新农村建设应有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东明 《前沿》2012,(20):113-11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中,新型农民在文化、科技和经济层面描述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无论是从文化、科技还是经济层面,新型农民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培育.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培育新型农民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和符合逻辑的,而且在现实上是有需要的.通过加强宣传,营造培育新型农民的良好氛围;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注重农村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的技术素质的培养;加强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的经营头脑等途径,培育新型农民,从而使新农村的建设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5.
胡美灵  肖建华 《求索》2007,(4):64-65
要发挥我国农民的主体作用,前提是要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文章在分析农民利益表达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如何进行利益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启明 《前沿》2007,(7):210-213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但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步伐.通过对湖北省农民的分层抽样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双变量的交互分析和相关关系检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讨论、提出了一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措施,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步伐.  相似文献   

18.
张振  陈香兰 《前沿》2012,(12):114-115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现阶段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本文在分析了农民科技素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河北省农民科技素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华华 《当代广西》2006,(19):39-4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崭新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实质上是指“现代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中国“传统农民”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民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现阶段农民法治意识仍相对淡薄,亟需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育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相应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法制体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