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卜束 《瞭望》1991,(37)
清代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他谈的是学、才、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治学的纲领。但对我这个乐于旁搜杂学的人来说,虽知而难行,因为我心目中原本没有“鹄”。 近来却忽然有了一个“鹄”,这就是“观念更新”之说。 语言是观念的载体。语言也罢,观念也罢,总得随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运用语言交流思想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准确、鲜明、生动”。但是,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却大量地存在着语言的模糊现象。如说:“前面有一座高山”,这里的“前面”和“高山”就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前面”到底有多远,“前”到什么地方。“高山”到底有多高,高出海拔多少公尺。又如  相似文献   

3.
“一个孩子,哪怕有100种残缺,从他呱呱坠地之日起,就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何金娣校长朴实无华的语言。何金娣,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她说:“我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与深度。为了这些智障孩子,我愿意献出生命的全部。”何金娣提出了“生存教育”。她说,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需要为本,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补偿学生的缺陷。学校承担了全区25名2~19岁因患脑瘫、行进性肌肉萎缩及重度、极重度智障儿童等无法进校正常学习的残障儿童的教育康复任务。作为校长,她和其他教师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福柯、德里达都看到了 ,一种知识传统之被认为合理的 ,往往有着不平等的权力背景 ,这表现为“理性”对“疯癫”的排斥 (福柯 ) ,“言语”对“文字”的压抑 (德里达 ) ,“阶级”对“语言”的役使 (马克思 )。对平等合理的权力背景的吁求 ,就必须寻求一种“前科学的语言”让理性与非理性对话 ;或解构“言语”与“文字”的二元等级对立 ,或反思在阶级对立中语言为意识形态役使的事实 ,本文对其间的价值取向略有分辨。  相似文献   

5.
刘汉杰 《党政论坛》2014,(18):34-35
一个编剧因为吸一种俗称“冰毒”的毒品被抓。于是就有人出来替他说话,说“冰毒”是一种软性毒品,对人没有危害。更有人进而说,毒品的危害是被夸大的,其实吸毒就跟人跑步、看世界杯比赛一样,后者也会让人觉得爽,因此上瘾的。那么“冰毒”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毒害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6.
一个年轻的母亲在公园里指着一丛植物对她蹒跚学步的孩子说:“这是什么?这是花,多好看的花!”孩子咿呀学语:“这是花,多好看的花!”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生活场景。然而,这里面有哲学,严格地说,有一个哲学的提问和回答。说到哲学,一般识字的中国人就会头痛。从中学开始,他们就被哲学的枯燥概念和抽象论证、推理的方式弄得苦恼不堪。什么“唯物”、“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关于这些概念不知背了多少遍的定义,但却难以有真正的体  相似文献   

7.
冰心百岁     
刚刚李小林来电话,说一句:“冰心姑姑去世了!”就呜呜哭个不停。我竟不知该劝些什么。一是我的心全乱了;二是我深知冰心和巴金两家山高水长般的情谊,用什么话劝也没用。我说:“我不劝你了,小林,你就哭吧!”我拿着话筒,一直静静地听她的哭声,也不感到尴尬。哭声里似有许许多多语言,也把我此刻的情感宣泄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联产责任制”改革的巨大成功,引起一些非农行当也纷纷效仿,连思想政治工作亦借用了“责任田”这一时髦语言。有人批评思想政治工作不该做的做了,该做的却没做时,就把这种现象称作“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那么,自己的地在哪里呢? 一个企业可以是一块田,但作为其内部的某一项工作,却很难给它划出一块小田地来;硬要划,则容易形成“两张皮”,影响大田的整体效用。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抹去某项工作的职责。就像为种好一块田得犁田、耙田、撒种、施肥、除草一样,每个部门都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有一位地区的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讲了一通“肺腑之言”。他说,“我接触过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动不动就说我是大学生,你是大学生又怎么样?难道我们工人、农民就不行?都不行那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没正形     
蒋子龙 《党政论坛》2012,(16):35-35
“没正形”这三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十人九歪”,有话不好好说,以“雷人”为有才;不会规规矩矩做人,以搞笑、搞怪为有趣;视生活为小品,游戏人生。孩子没正形,肯定跟他们的“三个老师”有关:父母、学校、社会,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像媒体报道的:“请客送礼,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从进幼儿园就得给老师送礼,上学后要当班干部需打点的人就更多了……难怪有家长向一实验小学的校长请教到底什么是教育?这位国家特级教师脱口而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像正经话吗?可你不能说这不是实话。  相似文献   

11.
名牌的话题     
报刊上,“名牌”成了热门话题。 有说振兴经济就要振兴名牌的;有说振兴名牌就能激发爱国主义的;有说要保护名牌的;有说名牌就是市场的;也有说要警惕合资吞噬中国名牌的……。 议论蜂起,不是坏事。它至少表明,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中国生产了什么或能生产什么,而且关心中国的产品有多少是真正的名牌,足以自立于世界产品之林而略无愧色。这标志着中国人名牌意识的觉醒。 不能说中国人过去毫无名牌意识。“酒好不怕巷子深”就可以说是名牌意识初始阶段的一种表述。然而,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市场分割、生产规模狭小的时代,这种初始的名牌意识与当代名牌意识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2.
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剑桥大学教授维特根斯坦,有一点像诺贝尔,此公终生未娶,并且告诉他的得意门生马尔科姆说:“你干什么都行,只希望你别讨个女哲学家当老婆。”因为哲学家经常背离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导致了哲学的混乱,只有认识有关词汇的日常用法,就能医治哲学的痼疾。为什么呢?维氏是非常重视日常语言的,他讲课,没讲义,事先也不准备(这有  相似文献   

13.
闻斯行诸?     
【原文】子路问;“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仲由,字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求,字子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公西赤,字子华)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迟之。”(选自《论语·先进篇)、) 【译文】子路问孔子:“一听到就立即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身边,怎么能一听到就擅自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就立即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起来。”公西华问道:“仲由问您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这样’;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  相似文献   

14.
王春华 《党政论坛》2008,(19):64-64
所谓失语,指失去语言能力、不能说话的人。在此喻指某些干部,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大话、空话、套话盛行,废话连篇,乏味陈旧,致使听众听觉“疲劳”,昏昏欲睡。习近平同志对此有过很好的总结:“与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让群众信服呢?”  相似文献   

15.
1995年9月18日,《保定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位县公安局长的来信,信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过去,公安民警接触群众做工作,开口便称“大娘”、“大嫂”,让人听了很亲切,而现在,这种称呼却很难听到了。这说明了什么?《保定日报》以此开辟专栏,40多天收到来信来稿来电逾千件。有一封来信指出,“大娘”“大嫂”的称呼,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干部也好,警察也好,只要心里有自己的衣食父母,“大娘大嫂”的称呼自然就会不离口了。还有一封来信说,这些年,有些人对“先生”“小姐”十分亲切,却疏远了“大娘”“大嫂”,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忘本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口才体现领导水平、领导能力、领导魅力最直观。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者语言匮乏、口才平平,不会说话,甚至口出“雷语”,不但影响了工作绩效,也损害了个人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针对某些领导者的“不会说话”,有一个生动概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这一典型而形象的概述,深刻揭示了当前一些领导者说话水平不高的现状。语言表达是一种素质,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效果,反映出领导者能力的高低。提高说话水平,  相似文献   

17.
谈到“训诂学”,有人认为这是高深莫测的学问,令人望而生畏。其实训诂并不神秘,通俗地说,用语言解释语言,用已知易懂的语言解释未知难明的语言,就是训诂。所以,前人概括训诂为“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是很有  相似文献   

18.
唐剑锋 《民主》2010,(9):56-56
科学家为什么受到人们尊敬?就因为他们甘当人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谷超豪院士演绎数学人生.一直前行?可能有很多种解释。也可能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认为谷超豪的“交账说”,是支撑着他前行的力量源泉。其实,谷超豪的“交账”,就是一种甘当人梯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说”,斯大林捍卫了列宁这一学说,并系统发展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因而,“一国胜利说”是列宁的功绩;“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则是斯大林的贡献。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考察一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就会发现:列宁不仅提出了“一国胜利说”,而且还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也曾论述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但那只是对列宁这一学说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薪养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廉政建设的政策建议很多,有“刑罚说”、“制度说”、“市场说”、“道德教育说”等等,其中还有一种广泛存在于机关干部和部分知识分子中的说法是“高薪养廉说”。主张“高薪养廉”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目前机关干部待遇偏低、生活清贫,导致心理失衡,为腐败的蔓延、扩散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要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必须大幅度提高机关干部的待遇,养廉以“高薪”;二是国外如新加坡搞“高薪养廉”非常成功,我们应“洋为中用”,学习国外的经验,也实行“高薪养廉”。“高薪养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