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辰 《人民论坛》2012,(20):116-117
立法主体设置法律救济条款的目的是对权利人被侵害的实体权利进行法律救济。我国法律救济条款的设置有其必要性,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要规范法律救济主体的设置及权力范围,可以通过明确划分救济主体的权限范围,完善法律救济条款的内容,优化法律救济程序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姜军松  黄远征 《求索》2005,(4):71-72,23
本文辨析了格式条款的本质特征,阐述了该制度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法律价值,着重明确了格式条款订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条件,揭示了无效格式条款的形态,肯定了商品房消费者在格式条款中享有撤销权的正当性,阐释了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格式条款解释规则的适用,并对相关法律的缺陷进行了检讨。  相似文献   

3.
由于世界各国对船舶优先权的适用规定各不相同,船舶优先权的法律冲突问题是各国海商法所不可避免的,制定冲突规范是解决船舶优先权法律适用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完善我国《海商法》有关船舶优先权法律适用规定,有关船舶优先权的法律适用可以修改为:船舶优先权,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如果船舶优先权与其他地方的法律联系更为密切,则在不损害交易第三人利益的时候可以适用其他地方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民法基本原则贯穿于各种具体的民事法律规范之中,并对后者进行指导。基本原则亦可直接作为裁判依据,但有严格的限制,即须满足"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避"的条件。要理解"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避",首先要明确民法基本原则与具体法律规则在适用中的关系,然后要明确适用的两种具体情形:第一,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第二,法律虽有明文规定,但是适用该规定将导致判决结果严重违背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阎英 《长白学刊》2007,(1):90-92
我国《合同法》设置的预期违约制度,为预期的受害方提供了救济基础。在实际中,明确界定、准确把握预期违约的适用条件是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功能的前提;对预期违约,债权人可根据不同情况行使解除合同、请求损害赔偿等权利;在预期违约责任承担中还要注意合理预见规划的适用。  相似文献   

6.
法治博览     
《人民政坛》2012,(11):44-45
论宪法的选择适用张千帆在2012年第5期《中外法学》撰文《论宪法的选择适用》认为,作为一部可实施的基本法,宪法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只有某些宪法条款才能获得直接适用。宪法适用的基本前提是宪法是可以和应该适用的"法",我国现行宪法总纲中的部分条款,第二章中的部分条款,以及第三章的全部条款均可直接适用,由此形成的宪法适用结构对中国现实生活具备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个结构经过历次修宪,已经和世界宪政文明基本"接轨"。无论是公民权利保障还是以人大为中心的国家权力安排,都完全符合世界各国依宪治国的规律,而宪政国家适用宪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启示。可见,在厘清宪法文本的适用结构之后,中国宪法是完  相似文献   

7.
论欧盟强制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清 《求索》2008,(2):133-135
欧盟强制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规则极具特色。欧盟以风险所在地为分类标准,分别对其领土内外的强制保险合同规定了不同的法律适用规则:对内适用欧盟保险指令中的冲突法规范,对外适用《罗马公约》的规定。这种立法模式源于意图扩大欧盟领土内外的保险服务市场,以及同时保护欧盟内部被保险人合法权益这一立法目的,但却忽略了对第三方受害人的保护,而且从长远来看无助于强制保险合同法律适用规则的趋同化,因而并非完全可取。  相似文献   

8.
对连接点进行软化处理是现代国际私法立法的突出特点。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于2011年4月1日起生效,该法将国际上对传统连接点进行软化处理的潮流推向新的高度。该文主要讨论了连接点软化处理在新法中的体现以及对此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法律冲突的存在,引发了法律适用的难题。在法律冲突情境下,法官是否有选择适用法律的权力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以《民法通则》第149条与《继承法》第36条之冲突为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法律冲突情境下的法律适用步骤比普通情形更为复杂和困难。在案件不涉及法律漏洞、法律空白以及法律冲突的情形下,法律适用很可能仅仅是一个"规范+事实=判决"的三段论推理过程。而在法律冲突情境下,法官首先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消解冲突,如果通过法律解释无法消解冲突,则可以根据法律冲突规则选择适用法律,只有当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法律时,才送请有权机关裁决。  相似文献   

10.
李倩  石宏 《中国人大》2010,(12):48-51
在《法律适用通则法》(以下简称《通则法》)实施前,日本的主要法律适用规范是1898年制定的《法例》。《通则法》是日本于2006年在对《法例》内容进行重大修改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非法经营罪是由1979年颁布的《刑法》规定的投机倒把罪分解而来,并且被列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章节,其第四项规定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即非法经营罪的兜底条款。其表述涵盖广泛,从而使它在避免刑罚处罚空隙、充分发挥刑法的保护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确地采纳法律解释的方法规范兜底条款的司法适用,是协调兜底条款社会防卫和人权保障机能的必要途径。笔者在本文中,将结合一起亲身经办的适用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案件,对该条款的理论内涵及司法适用问题发表一些学理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法哲学史上,法的模式理论经历了由“规则中心主义”到“原则中心主义”这样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而将法律原则引入法律体系之中,使其成为法的重要要素之一。如果承认法律原则是法律的一部分,则意味着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从司法适用中的个案分析看,我国法院在司法推理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在运用法律原则判案,但是法官在公开而直白地运用法律原则判案上还有欠缺。要克服目前我国法院对法律原则适用中存在的不足,就必须客观认识并充分发挥“法官解释”与“判例解释”在我国司法解释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涉外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有较完备的规定。总体而言,涉外遗嘱继承关系中不同情形下的冲突规范适用有四种模型,将其与我国司法实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实践中仍存在误用的情形,反映出人们对国际私法理论的误解。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适用冲突规范,以解决相关的涉外民事争议。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颁布实施,该纪要针对一些长期存在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了规范。围绕该纪要,探讨吸毒者实施毒品犯罪、从贩毒人员住所等处查获毒品、为吸毒者代购毒品、以物流寄递方式交付毒品、居间介绍毒品买卖等毒品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取保候审的法律适用、缺陷及立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明确的,但从金华市公安局金东区分局的实践看,刑事诉讼法有关取保候审的条款存在着法律适用范围弹性过大、不易把握和操作,法定条件与法律内涵不明确、不具备客观性,法律适用过程中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利于保护刑事诉讼当事人取保候审的权利等缺陷.为此,从立法角度看,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取保候审的法定范围和条件,以便司法机关准确把握和具体操作;二是要明确规定社会危险性的内涵,规范度量有关社会危险性大小的具体标准;三是要明确界定和限制司法机关在适用取保候审措施特别是在办理取保候审手续时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6.
孙倩 《前沿》2012,(24)
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于2011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44条是对侵权冲突法领域的进一步完善,其在适当吸纳灵活性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确定性和实用性特征,但一些缺憾之处毋庸讳言,需要进一步探讨并有待实践予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7.
韩敬 《求索》2013,(10):201-204,121
世界范围内,诸多国家都从不同层面对住房权加以规定和救济,住房权的救济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通过宪法规定住房权予以直接或间接救济;二是通过普通法律规定住房权予以直接救济:三是州法院根据州宪法对住房权予以直接救济:四是通过适用或解释生命权对住房权予以间接救济。本文借鉴各国住房权救济的模式,提出我国可在宪法中明确住房权的地位和意义,并明晰国家保护住房权的具体义务;尽快出台《住房法》,通过高位阶法律救济住房权: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力求通过行政诉讼制度救济住房权。  相似文献   

18.
廖云海 《求索》2012,(5):238-240
船舶碰撞是典型的侵权行为,国际公约及各国立法均有船舶碰撞实体法的规定,于是产生了适用中的法律冲突问题。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家冲突规范和国际公约规定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现行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法律适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适用的法律,提出完善我国船舶碰撞法律适用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该书导论《在中国思考法律与文学》中介绍说:“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韵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意味着,本书的基本追求不是运用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学材料来印证法律的历史,甚至也不是运用文学材料来注释甚或宣传某些当代的法律理念;而是力求在由文学文本构建的具体语境中以及构建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冷静地考察法律的、特别是中国法律的一些可能具有的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希冀对一般的法律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所贡献。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20.
新《保险法》规定了不可抗辩条款,目的在于平衡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利益。但不可抗辩条款也存在很多不足。对于特别严重的欺诈行为、投保人没有按期交纳保险费以及被保险人于抗辩期内身故的,不适用该条款。对此,要在借鉴国外条款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尽快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适用的条件和例外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