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郑芳 《长江论坛》2011,(6):73-77
古代北魏乐府民歌《木兰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据此改编的美国动画片《木兰Ⅰ&Ⅱ》则为"美国梦"的忠实代言人。可以看到,从《木兰诗》到《木兰I&Ⅱ》,叙事的侧重点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式的花木兰与现代社会中的独立女人息息相关,形成一种符号化的象征。与《木兰诗》不同的是,花木兰在征战过程中面临了女性身份的暴露,由此才得以引发诸种戏剧冲突。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共同存在的依旧是花木兰走不出的性别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讨论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倡导全民阅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这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强大的永恒主题;而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社会道德力量,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课题。唱响爱国主题,解决时代  相似文献   

3.
蒙妍 《前沿》2010,(12):198-200
"芦笙长鼓舞"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而"芦笙长鼓舞"又在中国瑶族长鼓舞系统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从"芦笙长鼓舞"的文化演进、艺术表现形式、民俗文化基础三方面去探究其文化内涵,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是继承与发扬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付蓉 《前沿》2014,(17):207-208
杰克·伦敦是一位美国文坛上知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创作旺盛期的作品《白牙》表现了他内心中的"荒野情结"和"狼-狗情结"。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随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冲突的加剧,人们开始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真地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作者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志宏 《求索》2010,(12):128-130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维新 《前沿》2010,(3):39-41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此书的由来。卢梭在"社会契约"问题上与霍布斯、洛克有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阐述了有关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法律等问题,卢梭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由,法律的前提是因社会契约而成的理性共同体,法律的核心主题是政治法。第三部分对卢梭的法律思想作简要的评述,卢梭的法律观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主题多样性,卢梭的法律观体现了正义论的法律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2014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藏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故事,却始终沉默,它的沟通与传播,靠的是人。民办博物馆作为公办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它的兴盛,靠的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其中也包括政协组织。《民办博物馆发展实证研究》的出版,是福建省政协发挥"沟通桥梁"作用的成果,也是民主协商深化的又一成果。...  相似文献   

8.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前"三俗"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放任自流,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迷失,青少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三俗"文化之所以泛滥,有其侵扰的生存土壤;抵制"三俗"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三气",即浩气、雅气、骨气;抵制"三俗"、弘扬"三气",青少年须先行。  相似文献   

10.
王永梅 《理论月刊》2010,(8):137-141
米克·巴尔关于空间具有"结构性"和"主题化"功能的论述为探讨《无名的裘德》中的空间叙事提供了依据。裘德在一个个地点之间辗转形成一条统领小说的"结构性"线索;作者以此为基础塑造的两个空间(以北"威塞克斯"为原型的现实空间和裘德建构的想象空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带来的是裘德的觉醒,这一过程具有"主题化"特征,它揭示了作者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乡村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历史人文价值的文化资源,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分析,能够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20日,是第二十二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从惯常讲的大康复理念上看,社会康复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残疾人对休闲文化生活的享受与参与,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1,(1):5-6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央政法委研究决定,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飞 《理论月刊》2010,(4):21-24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后,理论界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关于选择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如何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有效的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便可以使其获得更为自主和灵活的发展空间,所以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借鉴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包莉秋 《求索》2013,(7):226-228
以"微博"、"微信"等为表现形式的无"微"不至的微时代文化,以其传播的开放性、即时传播的交互性及资讯发布的片断化与不完整性等文化特质,在给人们带来技术、信息便利,实现信息共享与交互,提升信息的传播与加工速度的同时,也伴生着由信息安全、信息泛滥所带来的道德、审美、情感、意志的迁移与异化。鉴于前者,有必要对微时代的文化特质及其传播机制予以客观、冷静的思量;鉴于后者,更有必要对微时代的资讯加工及文化传播回归以求真、向善、唯美的范畴,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民,让微时代的正能量真正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每一位参与者的脑海心际,让置身于微时代的每一个体受到"微辐射"的同时,也在系列冲突中进行自我调适,以保证个人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这不仅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走向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人类精神家园的归宿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许雷 《求索》2013,(11):265-265,33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来袭,各国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新"轴心时代"局面,涌现出更多的思想家来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译外译者而言,如何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立场,正确定位自身文化,找到走向西方的最佳方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既是一本法律史书,亦是一本社会史书。它清晰而明确地论证了法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法不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信仰等价值观念,也调整和维护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法律与社会》一书第五章第一节的主题为"神判"。瞿同祖先生引经据典,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神判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神判与法律功能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张碧 《求索》2010,(5):177-179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从诞生人类社会以来,神话便先天地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样态,"现代神话"虽在具体表现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趋势,但意识形态属性却从未消失。就"现代神话"范畴中的"神话主义"而言,其不同形态的艺术制品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神话主义"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往往渗透着面向历史特定境况的批判意识,具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神话主义"景观文化中,景观化神话堕入视觉文化之中,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淡化作用,使神话在消费主义逻辑弥漫于世之际,成为弱化受众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19.
赵艳芝  张冰 《前沿》2011,(12):146-150
孙中山互助道德观的形成,除受近代西方社会进化思想的直接影响外,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和发扬。其典型表现,即是孙中山的"人格救国""博爱""世界大同"思想与传统儒家"修齐治平""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观念在主旨及表达方式上的趋同。孙中山互助论与仁学的渊源关系,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也透露出其内心浓厚的儒学情结。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驱动力姜秀玉我们现在正处于"大文化"时代。从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力量来看,不仅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文化思想观念也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企业,随着战略方针、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