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纽约书评》2002年11月7日发表亚历山大·斯蒂尔(Alexander Stille)的文章《来得太早的启示录》,从意大利极左政治的角度评述了米歇尔·哈特和安东尼奥·耐格里的《帝国》一书,为我们解读《帝国》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关于《帝国》的介绍,可以参见本刊2002年第3期《全球治理还是单极霸权?》和2002年第7期《超国家的“帝国”秩序还是帝国主义的新阶段?——评<帝国>一书》。  相似文献   

2.
20 0 4年 8月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和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耐格里继《帝国》一书之后又联合推出新著《大众———帝国时代的战争与民主》① ,他们把自己写作《帝国》到《大众》的过程与霍布斯写作《论公民》到《利维坦》的过程相提并论 ,认为霍布斯从新生的资产阶级谈到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形式 ;而《帝国》和《大众》正好相反 ,从新的全球帝国主权形式谈到了帝国内部生长出来的新的全球阶级———大众。我们这里翻译介绍的是《大众》的《序言》部分 ,希望给读者提供一点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巴夏尔·阿布 -曼尼的文章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出发 ,对哈特和耐格里的帝国理论提出了批评 ,他的具体分析 ,尤其是关于帝国主义与战争部分的分析 ,对我们阅读《大众》一书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2004年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9月 2 8日— 1 0月 2日 ,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 在巴黎召开。世界各地近千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求是》杂志社、上海《社会科学报》等单位的 2 2位中国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并分别在“中国社会论坛”、“中国改革论坛 (包括经济改革论坛和政治改革论坛 )”和“哲学”组作了发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帝国主义战争、社会战争”。大会共举行了四次全体会议 ,议题分别为 :“帝国主义战争 ,社会战争”、“帝国与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本栏目上期文章中,意大利著名学者安东尼奥·耐格里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法哲学教授达尼罗·佐罗探讨了《帝国》一书与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帝国”的概念问题。在本期文章中,他们将继续探讨“帝国的辩证法”问题和大众革命的可能性。帝国的辩证法 佐罗:我认为您的帝国理论中有一个方面有点问题,那就是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式的典型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大众的历险     
《帝国》一书出版后,激起了广泛的评论。哈特和耐格里在美刊《反思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3卷第3、4期合刊发表《大众的历险》一文,对这些评论作了回应。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众的谱系     
哈特和内格里在《帝国》和《大众》中认为,后福特制的主要以交流和情感为内容的“非物质”劳动已经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它们使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各种形式都得到了改变。由于大众是交流和情感的创造者,哈特和内格里就把后福特制社会称为大众的时代。哈特和内格里把大众的概念和后福特制的社会条件联系起来,表现出了一种理论上的创新,给哲学和社会学带来了新的影响。但是他们用来解释这种后现代大众出现的历史叙述是不充分的,不能为他们的理论提供合理的说明,是一种基于构成性权力和生成性权利的抽象的近乎神秘化的叙述。为了历…  相似文献   

7.
弗朗索瓦.韦尔热(Fran oise Verg埁s)在英刊《激进哲学》2004年第126期上发表书评,介绍三好将夫(Masao Miyoshi)等人编著的《地域研究:区域研究之后》①一书,认为学术研究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仅存在于过去的区域研究之中,也存在于今天的各种新兴的理论研究中,并对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身份政治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们忽视了资本主义在构建主体性、文化、社会和政治中的核心作用。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本书是“亚太地区:文化、政治和社会”系列丛书中的一卷。实际上这套丛书的编辑——周蕾、哈鲁图尼亚(H.D.Harootunian)和…  相似文献   

8.
帝国的逻辑     
2004年5月底-6月初,《帝国》(Empire)一书的作者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耐格里来华访问,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作了多场讲座和报告会(其间,两位作者应本刊编辑部邀请,与中央编译局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座谈)。本期《文化理论》栏目组织了相关的四篇文章,意在深入理解《帝国》一书的精神实质,促进国内学界及广大读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期“文化理论”发表2篇文章以纪念法国著名社会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t- dieu)(1930-2002)逝世一周年。《社会科学与社会良知》是卡尔洪和布迪厄的长期 合作者华康德教授2002年8月在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第70期上发表的纪念 文章,他们探讨了布迪厄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独特贡献。张意的文章《符号权力和抵 抗政治》重点介绍了布迪厄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布迪厄揭示出了被文化遮蔽的符 号权力,并探讨了在文化领域实现抵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美刊《比较政治研究》2001年2月号(第34卷)刊登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威廉·米施勒(William Mishler)与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理查德·罗斯(Richard Rose)合写的文章《何为政治信任的来源?——以后共产主义国家为背景考察制度理论和文化理论》。文章介绍了关于政治信任来源的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文化理论和制度理论,前者强调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2年转载本刊情况政治类,全文转载12篇,此项(不含“选作索引”)排名第19位,选作索引70篇。经济类,全文转载7篇,此项(不含“选作索引”)排名第41位,选作索引16篇。二、上海《社会科学报》2002年全文或部分转载本刊文章约55篇。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年全文转载本刊文章23篇。四、《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12期文章《无知的冲突》被《新华文摘》2003年第3期转载。2002年本刊部分转载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本刊上一期已发表的《霸权的瓦解》的前一部分,阿瑞吉探讨了近年来“帝国”、“帝国主义”这些词重新出现的原因,认为它是“9.11”事件后美国采取新保守主义的全球霸权计划———“新美国世纪”计划的结果。在以下部分,阿瑞吉探讨了这项计划出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阿瑞  相似文献   

13.
人物背景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是全球最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了三卷本之《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文化》, 这使得他的名声如日中天。《曼威·柯斯特访谈录》序言中,用如下话描述了卡斯特:“他的名声远远超过他毕生寓居的学术界。政治人物、企业主管、劳工领袖、非政府组织行动分子、记者和各种意见领袖,都对他的著作感兴趣……2000年10月,《观察家》(Observer)将他列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的第139名,领先撒切尔夫人和许多当代企业、政治和媒体领袖……”  相似文献   

14.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理论家之一。伊格尔顿说,正是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标志着“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W·约翰·摩根在丹麦《社会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上发表书评,介绍了澳大利亚学者保罗·琼斯(Paul Jones)的著作《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一种批判性的重建》(RaymondWilliams s SociologyofCulture:ACritical Reconstruction,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04)。其主要内容如下。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上来看,“文化”概念是人类社会研究的核心。埃德温·泰勒爵士(Edwin Tylor)对“文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2004年9月的巴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上,美国年鉴类丛书《社会主义纪录》从1985年以来的编者利奥·帕尼奇(Leo Panitch)和另一位美国学者萨姆·金丁(Sam Gindin)提交了《金融与美帝国》的长篇论文。该文对以纽约作为运作中心、以美帝国作为外壳的全球金融秩序在20世纪得以形成的实际历史过程,以及金融与美国互相巩固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文认为金融是美帝国运行体系的重要支柱,美帝国的成长和壮大过程就是美国金融资本的势力不断扩张的过程。美帝国正是通过将全球经济越来越金融化,然后将金融越来越美国化来实现并维持的。…  相似文献   

16.
美刊《反思马克思主义》(Rethinking Marxism)2012年第2期(第24卷)刊登了一组名为"资本主义的大众心理学"的专题文章。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道德哲学家菲利普·科泽尔(Philip Kozel)在题为《心灵转型与激进主体性的出现——资本主义的大众心理学导论》的导读文章中介绍了艾伦·韦纳曼(Alan Weinerman)、  相似文献   

17.
自称属于“第五国际联盟”英国支部的《工人力量》报 (WorkersPower) 2004年 10月第290期上刊登了题为《谁是第五国际主义者?》的文章, 提出针对帝国主义在全球统治造成的种种灾难, 革命力量要成立激进的旨在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世界性政党———第五国际联盟, 同全球资本主义作毫不妥协的斗争。现根据此篇文章和 2003年 5月www fifthinternational org网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奔向第五国际》, 将“第五国际”联盟倡导者的主要政治主张介绍如下。“第五国际”倡导者列举了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全人类造成的种种灾难, 认为苏东剧…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特和耐格里在《帝国》一书中列举了种种事实,证明当前一系列国家和超国家组织的联合为资本的全球化提供了动力,从而使“帝国”主权取代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大卫·S.佩纳(David S. Pena)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全球化并不一定带来民族国家的衰落。 佩纳认为,如果“超国家”意指独立于特定的民族国家或某些民族国家的联合,那么联合国、北  相似文献   

19.
英刊《比较诗学》第25卷(2005年)发表了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的访谈文章,涉及对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和对文化理论的新的理解,伊格尔顿也重新审视了他早年关于一切皆是政治的观点,认为这种政治的泛化有掏空政治本身的危险。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巴巴拉.哈洛:“  相似文献   

20.
德国历史学家哈拉尔德·诺伊贝尔特(HaraldNeubert)在德国《社会主义》杂志2003年第1期上发表《无能的政治宗派?——民社党在选举失败和格拉党代会后的危机》一文,分析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以下简称“德国民社党”)面临的危机,认为该党迫切需要消除一些障碍,以促进党的革新。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