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选举是现代民主的核心,没有选举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而没有平等的选举也就没有真正的民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对我国《选举法》进行再次修改,明确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选举法的这一修改,是对我国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益完善,是对人民民主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扩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魏琳娜 《求实》2006,(10):76-77
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直接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政本质的实现程度。我国选举法于1953年正式颁布,先后经过四次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现行的选举制度,为保障公民平等地实现选举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行选举制度无论是在具体规定上,还在实际操作上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只有继续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才能激发选民参与选举、关心选举的积极性,真正使选举成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选举法是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保障。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该法自当天起施行。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浅析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的学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制度既是民主政治和宪政建设的启动环节,也可能因为自身的供给不足而成为阻塞民主政治和宪政建设的瓶颈.从学理上探究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在实践中把握和解决中国宪政建设视野下的选举制度改革的具体问题.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内在关系的逻辑性首先根源于民主政治这个基本的制度与价值基础,其次也体现在它们制度建构上的耦合,再次体现在代议民主制的"代理成本"需要宪政来监督规限并尽可能降低,最后还体现在选举制度的价值功能也需要宪政来维系和保障.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学理关系,还必须看到选举制度蕴涵着民主、自由、权力制约、参与、权威、秩序和创新的宪政价值,具有建设宪政国家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选举与民主具有密切的关系,选举制度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认清选举与民主的关系,才能增强改革的自觉性.选举制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与其他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制度,同时,选举是民主的最主要方式,是培养民主意识的最好途径,它体现宪政的最高价值,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时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选举制度     
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或国家公职人员(包括政府首脑和行政机关负责人等)的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织、程序等。 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产生,1954年,第一部宪法诞生。两部法律规定,中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普遍的、平等的选举。1953年,全国进行第一次普选。1979年修订了1953年的《选举法》,1982年又对1979年的《选举法》作了一些修正。这些法律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本质。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7.
彭颖 《理论导报》2010,(5):17-18
《选举法》的修改是保障公民选举权平等性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是适应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现实要求,体现了选举权的平等性、选举程序的公正性、选民的主体性以及代表的广泛性,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进行了区、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换届选举工作。这次选举,认真贯彻了新修改的选举法,并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考虑,对选举工作做了重要的改进。在选举工作中,始终坚持了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依靠和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选出了广大选民比较满意的人民代  相似文献   

9.
党员博览     
《江淮》2010,(4)
<正>新选举法的五大民主看点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选举法修正案。专家认为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平等城乡选举首次"同票同权"新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颁布的新选举法和各项惠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谱写了农村民主政治新政策的新篇章。农村民主政治首先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民主政治既是支撑又是制度保障,新选举法则是实现和谐新农村的基础和措施。和谐新农村必然是高度民主政治支撑下的和谐。在民主政治新政策的引导下农村管理改革必将得到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也将迈向更高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逐步完善选举制度 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选举制度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各项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民主性及完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蓬勃发展,现有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已迫在眉睫,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我国代表选举制度,如何更好地为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民主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毛寿龙 《共产党人》2011,(20):32+34
<正>最近的财政和经济危机实质上暴露了西方国家民主的危机,危机在提示人们,要在宪政意义上重新改革欧洲的宪政结构,及其选举制度。然而现行制度结构不容易让这样的改革发生。所以,欧洲国家的民主治理危机,必将长期存在西方国家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政治领导人定期更换;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买卖双方自由交易,自由定价;社会上实行福利政策,对公民实行  相似文献   

13.
2010年3月14日,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按下表决器,为亿万人关注的选举法修正案获得通过。这一刻,成为我国选举制度向前迈进、不断完善的见证,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07,(8)
我国正努力建设成宪政国家。人大制度建设是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反映人民意志、培养民主意识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在我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客观经济形势的变革必然要求政治制度加以变革。新形势下,人大制度需要坚持和完善。本文从选举制度谈起,阐述了完善人大制度的几种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农民工作为政治生活的主体,其政治认知水平较高,政治态度较为积极,具有较强的参政能力和参政意识。但他们在城市的政治参与中实际处于"缺位"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农民工自身三大因素造成。因此,应从改革选举法和选举制度、完善信访制度、发展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和培育公民意识等方面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素养,以影响政治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和其它公职人员时应遵循的各项规则的总称。选举制度一般由宪法、选举法和其它一些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也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入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和其它公职人员时应遵循的各项规则的总称。选举制度一般由宪法、选举法和其它一些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也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入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西方"宪政民主"作为一个涉及国家根本大法、社会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等重大问题的政治概念,无论从理论来源、阶级实质、制度实践来说,都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宪政特有的内涵包括多党制、议会民主及三权分立等,宪政民主特指资产阶级宪法实施。宪政民主论在中国的传播,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的渗透。国内的一些宪政民主论者遵循资本主义宪政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宣扬宪政民主改革,其目的是要虚化、削弱乃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引导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转而踏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政之路。因此,宪政民主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清为什么不能把"宪政"作为中国的基本政治概念和防止落入其背后的"话语陷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民主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文明成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使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选举日益成为支撑民主国家的重要制度.但是选举绝不等同于民主,民主过程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选举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选举作为实现民主的一种程序和形式,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扭曲民主原则,从而导致民主流于形式、精英专制、政治冷漠、过度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挥选举的民主功能、实现选举与民主本质要求的有机统一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