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对南昌城市定位历程的梳理中发现,南昌城市形象定位存在不够清晰、形象传播薄弱的问题。"乐活新城"最能体现南昌城市的内涵和特色,是南昌城市形象的准确定位。南昌城市形象传播要在"乐活新城"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周密的形象建构和传播策略,树立南昌的强势地位,推动南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是成都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前瞻性、全方位的战略构想。它既是对成都城市发展方向的引领,也将决定成都未来的城市发展水平,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成都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城市形态、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的城市建设新定位,明确了以"西北风情"和"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作为重点的战略新目标,从而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学习导报》2011,(10):64-64
近些年来,在一些发展不快的地方,"大发展"、"大跨越"、"大开发"、"大调研"、"大变化"……不绝于耳,好像不"大"就不足以展示创新之举、发展之功。一时间,各种"大"字句型成为新一轮话语新宠。据报道,目前我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定位之高远、规划之宏大、建设之豪华,令人瞠目。气吞山河的口号、大讲大宣的气魄……这一切,怎一个"大"字了得?"大"字背后,折射出弥漫在一些干部当中的浮躁之气。  相似文献   

5.
魏晔玲 《前线》2012,(11):33-33
本刊讯2012年10月27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科联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2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北京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为主题,研讨新形势下北京社会建设与文化创新问题。与会学者、专家做了精彩发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在《感受性与感染性:城市文化的温度与力度》的发言中指出,"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提升城市的感受性和感染力事关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并提出"城市发展应避免同质化,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精神感召力、价值吸引力和思想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格局演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地区间的竞争更直接、更主要地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发展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和标志。城市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是否科学、准确,因此,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这是城市总体规划、总体战略要研究的头等大事,是一个地区的领导层、决策层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城市发展定位是对城市未来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进行确定,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框架中的核心问题。发展定位决定发展方向,进而决定发展思路;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品牌为城市所特有,是城市历史与现实的凝聚,是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的引擎。石家庄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使"开国文化"成为石家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打造石家庄"开国文化"品牌需要恢复重建"开国文化"的物质载体、深入研究"开国文化"的整体理论、全面加大"开国文化"的传播力度、不断升华"开国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教育较落后。由于受教育导向迷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出现了教育方向定位极端化、年轻优秀的人才涌入城市和农村主体力量教育被忽视等深层次问题。为此,农村教育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城乡观念和意识,树立多元成才的科学观念,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9.
保护开发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战略,是哈尔滨"北越"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在国际上独具特色的城市中央湿地资源优势发展湿地旅游是当前哈尔滨提升城市核心价值,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抓手。为了实现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当前城市发展中首要的任务是努力确立"三个观念",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哈尔滨迈向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的路线图是:城市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升级→相关产业跟进→城市增值→城市特色重塑。  相似文献   

10.
工业文明是当前城市生态困境的根本原因,接受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指导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它的基本思路是城市的生态化。低碳城市建设应以"亲自然"、"爱自然"、"敬自然"为基本价值理念。要防止三种倾向,即创新低碳城市的发展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庸俗化;创新低碳城市的保障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形式化;创新低碳城市的动力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片面化。低碳城市正是城市生态化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表现形式,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除了自身的个性之外,也有城市生态化过程中的共性,承担着扬弃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定位即城市性质的定位,是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总纲,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和灵魂。1949年新中国定都北京后,在65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北京共有七次正式的城市总体规划,北京的城市定位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变化。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布局和定位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其城市总体布局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祖庙、社稷、外  相似文献   

12.
甘露明  李凯  张潮 《学习月刊》2014,(18):18-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实现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领头羊。新时代新机遇,新机遇新挑战,新挑战新发展。打造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必须用新观念、新思维、新套路,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理念无疑是符合现实、长远的作用于城市一体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时代性选择。一、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建设的意义城市生态涵养就是通过挖掘该城市自然、文化、历史的内质给城市以形象上的准确定位,来表达该城市社会的生态义化内涵,是对城市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与重建,其本质是通过人为手段去调节城市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兵团"三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的实现需要全局化的战略眼光。城市的定位和与周边关系的处理决定着兵团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以发展极理论为指导,采取不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兵团城市体系,对于打破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单极发展格局,实现兵团城镇化,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聪 《前线》2011,(2):36-37
"十一五"期间,首都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设健康城市,是"十二五"期间首都社会发展的一项新任务。在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如何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方面,使城市成为市民工作生活的健康乐园;  相似文献   

15.
"夜生活""夜经济"的繁荣程度,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活力、魅力与竞争力,"夜经济"在一些发达城市异军突起,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繁荣"夜生活"也是市民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吴义国 《湘潮》2018,(2):15-17
"一带一部",中央对湖南发展的新定位,成为新湖南建设的战略坐标。湖南发展定位的刷新,见证着湖南在改革开放中拼搏的轨迹,而"一带一部"新定位,正引领新湖南放飞新的梦想。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湖南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简称"一带一部",为新湖南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前进方向和清晰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7.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治发展经历了四次转型。第一次转型:由城市转到农村,农村包围城市,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第二次转型:由农村转到城市,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开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第三次转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推进政治发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次转型: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人为本",通过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开辟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次转型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发展经验(法宝):第一次政治转型的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第二次政治转型的法宝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三次政治转型的法宝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党的领导,第四次政治转型的法宝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进江 《当代贵州》2011,(12):40-41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遵义市红花岗区将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决战一年、跨越突破"总定位,确保生产总值增长20.5%以上,力争25%以上。  相似文献   

19.
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科学谋划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是实现新疆"十二五"规划"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提出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伊宁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构筑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打造伊犁河谷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高地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这一话题成为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公共话题之一,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成为我们探索"中国梦"深层次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梦"的提出同中国发展的现实定位及历史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曾经辉煌民族的再次觉醒,它更是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对自身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