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家绥 《黄埔》2008,(4):20-20
6月15日,陆军官校南加旅美同学会和旅美黄埔军校同学会首次共同举办黄埔军校建校84周年校庆活动,数百名黄埔校友和家属参加,场面隆重。南加旅美同学会会长王北宁在会上讲话说,因为大家同出黄埔一门,所以决定两个黄埔同学组织一起庆祝校庆,今后还会有更多合作联谊。  相似文献   

2.
《黄埔》2008,(4)
6月15日,陆军官校南加旅美同学会和旅美黄埔军校同学会首次共同举办黄埔军校建校84周年校庆活动,数百名黄埔校友和家属参加,场面隆重。南加旅美同学会会长王北宁在会上讲  相似文献   

3.
《黄埔》2014,(4)
正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八届黄埔论坛于6月18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共同记忆、共同梦想",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林雄出席论坛并讲话。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在论坛上发言。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杭元祥主持论坛;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邓新柳,广东革命  相似文献   

4.
渠敬陶 《黄埔》2023,(5):35-40
<正>为庆祝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5周年、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9周年,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于2023年初策划了“庆祝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5周年暨黄埔军校建校99周年海峡两岸书画展”。书画展得到市同学会“黄埔亲属书画兴趣小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创作书画作品,踊跃参加作品征集。为展示兴趣小组学习成果,创作出具有黄埔特色的作品,小组成员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7,(4)
正黄埔军校第1期军医部主任李其芳委任状套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黄埔军校第1期教官委任状,为展示黄埔军校早期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物证。本文拟从这封委任状出发,还原李其芳与孙中山、蒋介石等国民党领袖交往的珍贵历史片段。2010年,经广东黄埔军校同学会何季元会长热心牵线,美籍华人、著名美国医学专家  相似文献   

6.
这是湖南宜章县城关中学大礼堂。师生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老人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其声音洪亮,情真意切,极具感染力,不时博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这位演讲人就是毕业于台湾凤山军校军训班、现任宜章县黄埔同学会会长的李严雍。作为会长,李老认真履行会章宗旨,把县同学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他历经八年三次修订的《黄埔军校概况暨宜章县黄埔同学名录》别具一格;他将10多名有代表性的黄埔后裔组成了亲属“联谊会”,成为郴州地区独一无二的同学会下属组织。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李老1990年担任的宜章县关心下一代协会委员的这一角色,使他成为全…  相似文献   

7.
《黄埔》2006,(4):F0002-F0002,F0003
北京黄埔大学由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93年创办,在北京市委统战部领导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李运昌(黄埔四期,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任名誉董事长,黎原将军(黄埔十一期,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任董事长,贺铿教授(人大常委、九三学社副主席),戴伦彰教授(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第一副会长、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美国华盛顿美利坚大学教授)、梁守般教授(中科院院士)、梁柱教授(原北京大学副校长)任高级顾问,郝国印教授任校长。  相似文献   

8.
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前后,我陆续看到几个兄弟省黄埔同学会编撰的纪念册。这些纪念册内容翔实,装帧精美,各具特色。也许是出于“本能”,一边翻阅,一边不禁联想起我省同学会乃至本人的工作经历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湖南与黄埔军校有不解之缘。湘籍黄埔师生之多,所起作用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湖南省黄埔同学会成立于1985年,我是有幸参加省同学会筹建工作者之一。组织的培养教育和领导的信任支持,使我从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到办公室主任,后又与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一道竞争上岗,被任命为同学会秘书长。回想与同学会一起度过的20个春秋,我百感交集。同…  相似文献   

9.
张建军 《黄埔》2012,(5):4-48
光阴荏苒,昔日的黄埔同学,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怎样让黄埔同学健康幸福有尊严地安享晚年生活?非常现实地摆在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以下简称:市同学会)面前。2008年底,市同学会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相似文献   

10.
李熙宗 《黄埔》2013,(3):6-6
发扬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建会宗旨,是黄埔同学应该身体力行的义务和责任。什么是黄埔精神?我看应该是爱国革命!为什么说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首先,我们应该从黄埔军校的诞生说起,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孙中山先生视察了黄埔军校后在作报告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学校是希望什么呢?就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黄埔同学的心愿就是盼望早日实现我们同学会的宗旨: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我们对这个宗旨非常拥护,原因有二:一、这个宗旨和黄埔军校创建的目的是一致的。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目的是赶走列强,打倒军阀。实际上后面应该还有两句潜台词: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二、这个宗旨是和我们投入黄埔军校的理想是一致的。我们福建漳州的黄埔同学最小的80岁,最大的97岁,大部分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投入黄埔军校的。当时,我们的理想是赶走倭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我们漳州市黄埔同学会是19…  相似文献   

12.
每当提及“黄埔”二字,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广东的“黄埔岛”,想到黄埔岛上的“黄埔军校”……。如今,“黄埔”这两个字响遍海内外,不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报章上,人们都会不时听到,常常看到。是啊,“黄埔”这两个字,的确铸就了太多的情感,牵涉着太多的情缘。而我,作为黄埔后代,一遇事,总是“陷”在“黄埔”之中不能自拔。我的父亲李仙洲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学生。他是黄埔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之一(1894年生人),所以黄埔同学大凡称他为老学长。据父亲回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接见他时,也称他为“大哥”,并讲:“李大哥是山东人,我记得…  相似文献   

13.
张建军 《黄埔》2012,(5):5-8
光阴荏苒,昔日的黄埔同学,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怎样让黄埔同学健康幸福有尊严地安享晚年生活?非常现实地摆在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以下简称:市同学会)面前。2008年底,市同学会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经过走访调研和深入学习思考,提出了"黄埔工作进社区"的没想。经过三年  相似文献   

14.
张宏微 《黄埔》2013,(4):25-25
2013年6月18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四川海外联谊会和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黄埔论坛在成都开幕。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黄埔精神与历史责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在发言中表示,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和黄埔军人的"灵魂",爱国主义是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黄埔情深     
聂力 《黄埔》2007,(1):18-19
黄埔,是广州郊外珠江上的一个小岛。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倡导建立的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这所军校会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同心协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北伐,为结束军阀割据立下大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殊勋。在中国现代史上,黄埔军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8,(5)
正2016年5月起,因为工作需要,我在担任江西省委统战部港澳台海外联络处处长的同时,兼任了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一职。听说我从事服务黄埔老人的工作后,江西省旅港同乡会林富强会长在一次交谈中向我提起,同乡会里有一位年近百岁的抗战老兵,名叫万麓斌,是黄埔军校17期学员,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上高会战、衡阳保卫战,还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员,解放战争期间辗转赴台,后来又受委派到香港工作直至退休。听了这番  相似文献   

17.
光阴荏苒,昔日的大陆黄埔同学都已是耄耋老人。怎样让黄埔同学健康幸福有尊严地安享晚年生活?非常现实地摆在所有黄埔组织面前。2008年底,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以下简称市同学会)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经过调研和学习思考,提出了黄埔工作进社区的设想。经过近四年的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8.
16年前(1988年)黄埔杂志社在京成立,在“创刊号”上发表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徐向前元帅的题词:“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给黄埔同学很大鼓舞。1984年,在北京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其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1985年3月,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亦宣告成立。当时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所属沪、浙、闽两省一市,登记校友有四千余人。我于1985年向上海黄埔军校同学申请入会,1986年10月1日被批准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以后又收到“会员证”。当我拿到“会员证”时,真是感激万分,热泪盈眶。徐向前会长的题…  相似文献   

19.
张宏微 《黄埔》2014,(6):73-74
正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2014年6月18日至19日,黄埔军校同学会与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广州联合举办了以"共同记忆共同梦想"为主题的黄埔论坛活动。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出席论坛并讲话,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发言。黄埔军校同学  相似文献   

20.
单补生 《黄埔》2010,(3):34-35
一、十七期黄埔同学录收藏经过我与新中国同年,缘于先祖父为黄埔军校四、五两期教官,先父为黄埔十六期生,叔父为黄埔二十期生之故,情浓黄埔。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闲暇酷爱黄埔军校史料收藏,常奔走于旧货市场或游弋网络苦苦寻觅,十余年间,收藏到数期不同版本的黄埔军校同学录,由此也痴迷于黄埔史料交流和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