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意义问题纷繁复杂,其词义本身也歧义丛生。意义表达和理解何以可能这一语言追问转换了哲学研究的视角。哈贝马斯意义理论所实现的交往范式转换使语言哲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在对以往意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其形式语用学的理论构建,进而提出了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即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宋敏 《求索》2015,(1):88-92
哈贝马斯作为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其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他借助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契机,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这也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秉承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问题意识,吸收并改造韦伯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合理性的理论,建构了交往合理性理论,试图以此解释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危机。哈贝马斯一方面沿袭了"交往"概念的历史演进理路,对交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在批判、改造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基础上,逐步提出交往行动的理论构架。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哈贝马斯现代社会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社会交往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湘燕 《求索》2008,(8):100-102
前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它的理性概念具有意识哲学的特征,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语言分析;它的真理概念具有黑格尔主义的特征,具有远离生活世界的抽象性;它不重视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国的道德一实践领域的话语性特征。哈贝马斯引入了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使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挪移到了话语分析的基石上,把语言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创造性地糅合起来,既使语言哲学具有了可贵的社会批判品质和道义感,也使社会批判理论获得了语言哲学强大的分析工具并走出了意识哲学的胡同。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一个自20世纪后期以来至今仍被西方哲学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在于现代性始终处在批判与重建的论争中.在批判与辩护中,哈贝马斯不失为一个核心人物,他通过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双重批判,力图实现以语言为媒介、以交往为途径的哲学范式转向,提出了他的重构现代性理论.重建现代性的提出尽管有其“乌托邦式”的幻想,但理论彰显的反思批判传统、紧扣现实改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润锋 《求索》2014,(1):46-50
为了克服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表现,哈贝马斯注意到了日常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潜能,受其他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启发,哈贝马斯重建了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主要致力于重建人们相互理解的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则。对于任何一个话语来说,必须具有可领会性、正确性、真诚性和真实性等有效性要求,这样才能被听者所接受。对于能够胜任交往的人来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资质。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建立起一种以语言为交往中介的交往模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去理解世界和人,确保了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性和人对世界的现实性,并实现了生活世界的多功能统一。而哈贝马斯给社会进步开出的药方、公式是交往理性、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理论,相对于马克思全面现实的生活世界,他的生活世界只能概括为“语言乌托邦”。  相似文献   

9.
张利霞 《理论月刊》2006,3(6):17-19
本文分别对马克思“交往”范畴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观进行阐述并比较后指出,哈贝马斯关于扬弃交往的异化、建构合理的和健全的社会关系的种种设想偏离了马克思的原意,其“理想语言环境”的构想也不过是一个乌托邦。但尽管如此,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还是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具有批判传统和建构特征的社会理论,它以交往理性为核心,诊疗出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病因,继而给出了重建"系统"和"生活世界"平衡的"药方"。本文在简要介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运用该理论进行公共外交研究的合理性,并尝试借鉴其理论内容和理论特性,对当前的公共外交实践做出原则性和规范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王伟  王昕 《传承》2011,(18):74-75
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理论为人类理性所反思,并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是现代的事情。在哈贝马斯和马克思的交往异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劳动异化观为分析视域,以对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的合理性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 ,就是他探索批判理论“规范性”的过程。在确定以“交往行动理论和话语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过程中 ,哈贝马斯对于启蒙的思考经历了断裂、残缺和重建三个阶段 ,其中关于“启蒙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思想 ,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并最终使他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13.
陈辉 《新东方》2008,(8):59-62
合理性问题是德国社会理论的一条主线,从康德到黑格尔,从马克思再到韦伯,都对合理性问题深切关注。哈贝马斯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合理性”传统,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中集中讨论了“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今社会多元性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状况的不断显现,以制度化模式和民众沟通交往互动机制相协调的审议民主理论,在对以往民主制理论及其实践模式所凸显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在涌现出的许多审议民主论者当中,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理论及商谈伦理思想中所展开的对审议民主理论的建构,以“话语”模式的应然性角度,直指审议民主理论的实质内涵,即在社会冲突与矛盾的化解中,积极整合其多元性因素,并通过共识的建立和达成,来实现公共社会原本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正义性。哈贝马斯对审议民主和共识问题的理论卓识,是对民主政治实践的经验性与规范性的有效协调,为我们思考民主政治的新格局,开启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思想路径,同时也为东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民主政治格局的完善,开辟了新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所有哲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历史上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哈贝马斯试图以“批判的社会科学”弥合哲学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一个合理化社会的到来.哈贝马斯对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的论述使我们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进而更准确地把握科学与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王继军  马晓云 《求索》2013,(7):87-9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应用不仅在社会学和文化学,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也相当突出且成果显著,表现为协商民主政治的构想。作为与中国颇为有缘的西方学者,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在政治领域的理论产品,对于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来说,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则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的导向的介入与设计。本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出发,集中探讨其政治价值导向问题,并结合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政治传统的异同,探析这一理论对中国政治价值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陈伟功 《新东方》2012,(2):18-2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基本概念的提出,开创了党建研究领域新的论题及认证方法。“学习”是哈贝马斯“行动交往理论”核心概念之一,可以将其视为“交往理性”的同义词。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本质来看,人也是一种“学习”的存在,正处于生成过程中;人们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既可以避免独断论、主观主义,又可以避免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从而为解决当前社会上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肖锐 《前沿》2009,(2):47-49
哈贝马斯认为,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形成,要以一种没有强制的、没有病理上歪曲的交往概念为前提。由此出发,一种建立在言语基础上的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基础和保障。蕴含在交往行为中的交往理性,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使得自然、社会和个体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构成为可能。因此,在主体间性的平台之上,交往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现代自我认同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莉琴 《前沿》2005,(10):50-52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展开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在众多的研究者当中,当属德国政治学家、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成果突出。哈贝马斯在他的《合法化危机》、《交往与社会进化》等著作中都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批判地剖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避免和解决危机的方法,形成了著名的合法性理论。这不仅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典范,而且是研究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支点。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哈贝马斯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之谜作出了科学的解答,而哈贝马斯力图用交往行为理论改造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与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努力,比较两者不同的分析视角、不同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义,指出哈贝马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还原唯物史观的本真,以便正确地认识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