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也许不会这样苛求想去广州酒家的人肯定不少。广州是我们国家开放、改革的一个窗口,服务行业被称作“窗口行业”,而广州酒家,这个窗口中的窗口最令人瞩目!令人瞩目的是两句话。“食在广州第一家”!会“食”的广州人都这样说。作为佐证之一,这个以经营正宗粤菜著称的广州酒家,近年来推出由108款名贵菜点组成的“满汉全  相似文献   

2.
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广州酒家金碧辉煌的红棉厅里,一个精心设计的祝寿筵席正在出现高潮。亲朋好友,儿孙小辈,每人都把一句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刚满七十大寿,正在拈须微笑的古稀老人。就在这时,酒家的经理和招待员捧上来了一个用红绸蒙盖着的神秘的盒子。打开一看,金光闪闪,原来是一尊慈眉善目的老寿星!这个戏剧性的插曲,顿时使整个红棉厅“爆棚”了。经理笑容满面地说:“这是我们酒家为贵宾贺寿特备的寿礼。”……当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准备操办自己的终身大事时,他们的眼光也往往投向广州酒家。因为有不少“先行者”告诉他们,在新婚喜宴的高潮中,经理和小姐也会捧上一只用红绸蒙盖着的吉祥之物。打开  相似文献   

3.
广州酒家是一九四○年才改为此名的,它的前身是“西南酒家”。当时有“南国(?)王”钟权大师执厨而名扬于市,号称“广州第一家”;改名后又由省港名厨师梁瑞执掌,首创“广州文昌(?)”而传至今。四十年代中,广州酒家聘得曾在巴拿马国际烹饪比赛大会荣获金质奖的“世界厨王”梁贤升帐挂师,盛极一时;五十年代,“翅王”吴銮当家;六十军代,始创“广州茅台鸡”的烹饪大师黄瑞继任,七十年代,名点心师禢东凌,曾多次出国献技;今天,特级点心  相似文献   

4.
1993年6月15日这天,对广州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历史性的。广州新光花园酒家状告广州市政府的行政诉讼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开庭……新光花园酒家怎么啦?广州第一例状告市政府的这宗行政诉讼案件,成了街谈巷议中的热门话题。猜测,疑惑,指责,不解……座落在流花湖公园湖心的新光花园酒家西湖分店(以下简称“新光”)从问世那天起,就是市民们议论纷纷的一个焦点了。那时候,“奔驰”、“宝马”、“凌志”、“皇冠”等豪华小汽车频频光顾“新光”停车场,一排排,一行行,光彩照人。“新光”的豪华厅房内,夜夜  相似文献   

5.
人们习惯上把代替业主出租房屋、收取租金的人叫做“二房东”。在羊城,历史上由于许多华侨的祖屋房产都是委托代理人经租的,因此,“二房东”这个行业尤其活跃。 然而,时至今日,过去经租100多平方米房子的“二房东”已被视作“小儿科”了,随着房地产业在广州的日益发达,一批“超级二房东”已悄然崛起。 位于广州海印桥畔的一栋18层大楼,原是某市驻广州办  相似文献   

6.
早几年,中外合营的酒家、宾馆,成为吸引人“跳槽”的地方;而今天,却有不少人从中“跳”了出来。广州。夜幕笼罩下的R酒店。港方黄副主管傲慢地命令中方林副主管去取一件高级餐具小林正有事,转过头叫一位员工去取。黄某却喝住那位员工,气势汹汹的对小林  相似文献   

7.
广州酒家,早茶市刚开始不久,门前熙熙攘攘。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犹犹豫豫地走进富丽堂皇的大厅。身穿绿色旗袍的迎宾小姐走过来,满脸笑容地招呼。老人低声说:“我要去旧时的‘关帝厅’。”迎宾小姐微微一笑,把他带进了“碧梧厅”。服务员马上迎上来,恭敬地拉椅让座,接着送来香淳的名茶,轻声地介绍各种食品……推小车送点心的服务员又把老人选中的点心送到桌上……“真是太好了!以前什么都要自己动手,现在太舒服了。才花了几元,还胜过旧时的西关少爷西关小姐啊!”广州曾经有一句俗话:“有钱  相似文献   

8.
朋友自外省来,我问他对广州的最深印象——心里却先洋洋自得地替他作了回答:他肯定会对广州的繁华和摩登大称其羡的。谁知道,他的答复却令我瞠目结舌:“广州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老军医专治梅毒花柳’的广告满街都是,是不是广州性病的人特别多?”唉,这事真叫人沮丧。报上对这个问题抨击过不知多少回了,这些五花八门的“性病专医”招纸却年复一年泛滥于广州街头。到底是广州得性病的人特别多,还是广州集中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众多性病专家?还是这两方面都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9.
广州好城古越千年饱阅沧桑消劫烬缅怀缔造接前贤山立五羊仙这一阅《望江南》,道出了我们的老市长朱光对广州城的一片眷恋之情。人人都道“广州好”,广州到底“好”在哪里?本栏请来几位“老广州”,翻出了街谈巷议中广为传播的关于这座古老城市的轶闻、典故之类,施以“新角度,新思路”的烹调手法,唯望列位读者尝过这味特色菜后,有一种俚语所说的“翻寻味”的感觉。这样,本栏“识我广州,爱我名城”的目的便达到了。这一期先说说广州城的路和巷。  相似文献   

10.
过埠新娘     
我陪同B女士登上了开往深圳的快车,列车徐徐开动,她终于抑制不住,抽泣起来。“姑娘,是出国去吗?”坐在对面的一位白发苍苍的华侨老太太开了腔。 B女士只顾哭,没有理会她,是我代为点头作答。“如果我没有猜错,她一定是个过埠新娘。”过埠新娘是广东人对远嫁外国的姑娘的特殊称谓,我惊讶地望了这位慈祥的老太太一眼,情不自禁地又点了点头。心想:这老太太的眼力真不差! “她那位先生呢?”老太太大概从我身上  相似文献   

11.
这位现任“聚宝”海鲜酒家董事长的香港人,在建国40周年之际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我的事业在这里198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莫庆智先生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位于广州繁华地段北京路的江苏馆吃晚饭。一进门,莫庆智就惊奇地发现,这家酒楼出奇的冷清,稀稀落落几个客人,大部分位子空着,而对面的  相似文献   

12.
走过位于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的“佐丹奴”专卖店,许多人大概都看到了侧壁上不甚起眼的几个字:东莞虎威华侨企业有限公司。但是,想过这是什么意思的怕就不多了。如果一天,我碰上一位刚从店里出来、两手大包小包、自我感觉良好(看,我买了这么多香港名牌!)的仁兄,不识时务地对他说:“唉,老兄你别太高兴了,你知不知道这些衣服实际上是‘大陆名牌’——都是那间‘东莞虎威’生产的?”你也许会上前纠正我:“错了,应说‘香港设计,国内生产’。这时,旁边  相似文献   

13.
上帝会罗汉     
中国人的烹饪世界闻名,中国人为美点佳肴起名字的本领更是令外国人叹为观止。 1987年的一天,一位洋记者来到广州最有名的一家酒家赴宴.酒足饭饱之际,这位粗通汉语的洋记者被菜单上一个美妙的名字吸引住了。记者推敲再三,玩味再三,不由得拍案叫绝,终于悟出一番大道理来,喜孜孜地走了。不久,香港某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这位洋记者在这酒家悟出的一番高论: 记音认为,今日的广州人的观念确实是大胆的开放的,他们对世界的新看法甚至表现在广州菜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蟠龙阁上,诗书画的雅集接二连三,请柬一批一批寄出。诗人和书画家纷至沓来,按请柬上的地址,到了广州新滘联星乡,好不容易才找到这蟠龙阁。原来是一处农民新居中的书画室。蟠龙阁主人陈师苏,农民万元户中的尖子,潇洒自如地招待不同身份的来宾,让他们在蟠龙阁上吟咏,挥毫,末了就全部请到酒家去饱醉一顿。  相似文献   

15.
他突然愣住了,手中的暖瓶差点没掉在地上。望着眼前这个一边干活一边絮絮叨叨地讲自己身世的谦恭的老女人,他不寒而栗,不由得想起那句老话: “世事沧桑。”这里是广州一家大医院,广东一个沿海小市镇的公安局长的儿子在这住院,本是一件极不起眼的事情。问题是当今已进入“信息时代”了,这一信息由C市大大小小的公司传到他们“驻广州办事处”,立即就有了“反馈”。先是探病的来了,自然是水果、营养品之类。年轻的局长还廉  相似文献   

16.
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招牌上赫然写着,“标榜广州发廊”。奇怪!在我们南昌,这内陆城市怎么如雨后春笋地兴起了“广州发廊”?难道说这些发廊都是广州发型师开办的,或做出来的都是正宗的“广州发型”?这位店主大概深知其中奥妙,忍不住要“幽它一默”,于是就“生产”出这么个古怪的店名!  相似文献   

17.
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因事到广州,几个老乡和朋友相邀至某酒家聚餐。点菜是件头痛事,谦让一番之后,说好每人点一个。最后轮到我,一看菜谱,家常菜和时菜海味之类前几位已经点过,我只好点山珍了,山珍也不好点,保护动物菜谱上没有,也不敢吃。正犹豫不决之际,翻转一页,“凤凰投林”映入眼睑。我虽家在山区,  相似文献   

18.
黑熊的榜样     
9月的广州,一只黑熊从白云山下某酒家逃了出来的新闻,成了街谈巷议中令人又惊惧又可笑的话题。其实,历史曾有过奇特的巧合。那是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从缅甸撤回的国民党新一军载回了一头大象。大象运到广州后,才发现没有合适的地方饲养,只好把它放入中央公园供游人观赏。这头大象一只脚用巨型铁链锁着系在一棵大树下,由它日晒雨淋,名义上由“饲养员”喂养,实际到大象口中的饲料微乎其微。特别是在冬季,大象饥寒交迫,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初夏,深圳蛇口。华苑酒家改建工程投标,香港陈老板向闻讯而来的各施工单位,提出了一条近乎苛刻的条件:拆掉原有建筑,将其改造为一座两层的餐厅,但是整个施工期间,酒家要在原地正常营业。这一道难题,使众多参加投标者不得不退下陈来。然而,三个月之后,一座两层的新酒家奇迹般出现了,就连那位陈老板也连连点头称是:“这种建造方法和施工效率,真比香港还香港。”创造这一奇迹的并非什么大公司和国外的大企业,而是一个原来修造水泥船的小企业——广州新兴轻型结构工程公司。原来,该公司在施工中,采用了架空底层,外围上料的办法,从上向下,先建好  相似文献   

20.
在深圳和广州,最近出现一个词,写作“蒲吧”。估计是香港传过来的说法和写法,所以看起来有点怪怪的。如果换成全国人民都易懂的,可写作“泡吧”。在广州,酒吧的前辈大概是“红蚂蚁”。早在三四年前,听说常有本地的“文化名流”在那里聚会。作为“蒲吧”一族,我去见识了一下,但基本上没见什么“名流”,却多是老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