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当前电视相亲节目已成为目前最热门的电视栏目,而且收视率节节攀高,由于强烈的社会反应,各个电视节目纷纷推出相亲节目.我们从伦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的特点,结合伦理学批判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并不反对电视相亲节目的播出,而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要规范这些节目背后隐藏着的价值观的缺位以及这些节目对伦理道德底线的挑战,节目背后所宣传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悖于社会伦理,体现的是社会浮躁,这些都是非主流的价值观,是值得批判的.  相似文献   

2.
电视科教节目的分类因为其标准多样而使得分类结果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节目的外在形式、科技内容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目的、电视科教节目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三个角度可以把电视科教节目分为十一个类别,各类别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电视相亲节目在我国曾几度热播。无论从个体伦理、婚姻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还是从媒介伦理、消费伦理来看,电视相亲节目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伦理意义。当前,众多相亲节目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斥责,其本质在于文化价值的失落和道德责任的缺失,节目格调不高,负面的伦理意义大于积极的伦理意义。电视相亲节目要求得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伦理矫正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电视评论节目具有针砭时弊、观点明确的特征,因此广受大众的喜爱。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收视率,发挥电视媒体的导向作用,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评论节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地方电视台的评论节目水平与电视行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提出措施如下:注重百姓话题,注重评论深度,注重观点公正。  相似文献   

5.
电视谈话节目与西安城市形象塑造关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众传媒担任着极其重要的传播者和建构者的角色。自上个世纪产生电视谈话节目以来,各种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的研究层出不穷。通过对西安本土谈话节目的研究认为,面向中间阶层谈话节目的缺失导致塑造传播城市形象不够成功。以树立城市形象为目的,从人本角度出发,提出建立面向新的谈话节目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功能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来看,电视公益节目是促进社会规范实行以及潜移默化进行社会教养的强有力武器;而从传播控制研究来看,它是电视人超脱于"政治控制"、"经济控制"以及"受众控制"之上的"自我控制"的体现,是传播控制论中最理想的一种控制状态.从传播学理论中的三个角度入手,研究电视公益节目的理论基础,以期待业界对其的充分认识与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电视征婚节目的一次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观众对电视征婚的态度和对电视征婚节目的看法.笔者认为当前社会择偶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择偶心态更加轻松,反映出人们择偶观念的开放性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电视包装与节目品牌的塑造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涛 《学理论》2013,(24):217-218
电视包装和节目品牌塑造其目的都是提高电视频道或节目的知名度,满足不同受众的娱乐文化消费需求,使电视频道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能保持稳定的、持续的、创新的发展。电视包装与节目品牌塑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协调好两者关系,使电视包装更好地为电视节目品牌的塑造服务,实现电视频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陈秉权 《求知》2007,(9):30-31
在各种传播媒体和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广播电视节目仍然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就目前情况看.尽管互联网等媒体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就总体而言.网民的数量仍然少于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受众。而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一直是电视媒体最重要的节目类型.扮演着广电第一语言的角色。据相关数据调查统计表明.2006年.观众平均每天花费22.8分钟收看新闻节目,占其总收视时长的12.95%。面对这样庞大的受众.如何弘扬主旋律.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为经济社会发展加油鼓劲。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到自身的责任.是每一位电视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小峥 《学理论》2009,(30):171-173
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江苏电视台的节目形态及其创新和发展,在国内电视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该台1960、1968、1979、1989、1999这5个年头以10月份为主的节目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该台节目经历了脱胎于广播与电影的初始阶段、文革时期的僵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繁荣、大发展阶段,并对其节目形态的创新规律和发展缘由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思想中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绪珍 《学理论》2011,(19):43-45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仁""勇"是并重的。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中的"勇"关注不够。"仁"是核心,源于人心,其实"勇"也源于人心,它需要以"知"为前提,以"礼"、"义"为限度。作个纵横比较则更有意思,孔子之"勇"和柏拉图有相近之处,它也是孟子和荀子之"勇"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英国等西方国家掀起的名为"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提出"顾客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理念。该理念要求政府站在顾客立场思考,评估过程推动公众的广泛参与,并以顾客满意为政府绩效的终极标准。该理念与社区民警绩效评估的主体机制、指标机制、程序机制及结果运用机制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操作相吻合。应按照"顾客导向"理念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区民警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继2003年"问责风暴"之后,随着重大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在中国掀起新一轮"问责风暴"。虽然迈出了问责制度化的重要一步,但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仍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其普遍存在四种现实困境:重"自上而下",轻"自下而上";重"火线问责",轻制度问责;重问责行动、结果,轻问责理念、过程;重"轻"责任,轻"重"责任。解决其现实困境,对其进行制度设计,理念先行是前提,绩效问责是突破口,官员复出机制是重要环节,统一立法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网络虚拟财产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信息,它既不是“有体物”,也不是“无体物”,而是一种“财产性利益”,是现实世界中人类劳动和财富的异化。我国刑法侵犯财产罪应严格区分“财物罪”与“利益罪”。研究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对于我国侵犯财产罪犯罪对象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反"运动存在两个样本,即以反贪污为主要特色的"北京经验"和以反官僚主义为主要特色的"武汉经验"。"武汉经验"的典型注释就是当时曾轰动全国的"纪凯夫事件"。从巩固党与群众的联系,纠正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压制民主、拒绝批评的官僚主义作风出发,此案的处理是严肃的甚至是严厉的,但也因此存在着过宽、过重之处。"武汉经验"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官僚主义的高度警惕,对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大力支持,对压制民主、拒绝批评、脱离群众的政治危险,表现出除恶务尽的决心和开展了雷厉风行的打击。但官僚主义现象却不是短期所能完全克服的,"武汉经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万曙红 《学理论》2011,(27):81-83
本文试图从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的角度来阐释广告语中人称代词,同时在汉语中被称为礼貌用用语的"您"的使用,选取了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以及不同行业广告中的"您"的使用作为数据。作者认为",您"在广告中的使用除了体现中国传统的礼貌原则外,从面子理论的角度来看,既作为积极的也作为消极的礼貌策略对威胁消费者面子的行为进行弥补。而现今广告中"您"的使用逐渐减少",你"的使用逐渐普及的趋势也说明了社会对于"您"和"你"的接受度的变化,从标示差距的标记性称呼到平等性标记称呼之间的过渡也表明社会的逐步的开放化和平等化。  相似文献   

17.
推进党的反腐败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将民主理念和民主手段引入其中,将民主提升为惩防腐败的新治本之策,着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民主”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这就必须切实关注“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四大基本要素,即“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机理、“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机制、“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机遇、“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理论,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伟大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以往,我国学界注重讨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寻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现在,我们上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历史的宏阔视野,继续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需要对"同一种商品"、"相同的商标"、"使用"进行正确理解。行为人生产的产品既假冒了他人的注册商标,又属于伪劣产品的,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成立牵连犯,应从一重处。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聚各方合力推动其发展,政府在其中无疑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然而当前我国“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抉择,却面临着种种困境和局限,特别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体现提出了更高诉求,迫切要求政府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城市有条不紊、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