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艳慧 《求知》2006,(1):28-2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求知》2007,(2):47-48
王传发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和完善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二是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四是有效的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的社会流动管理体制,应打破“分割式”的静态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流动需要的动态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和矛盾多发期,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利益矛看日渐明朗化。在新的利益格局形成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维护我国政冶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客观条件。然而,当下在我国却存在信用缺失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困惑、产权制度存在缺陷、行政改革不到位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断提升诚信水平,要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入手,重点是建立信用制度和加强产权保护,建设法治政府和信用政府,大力营造“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通常可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与特殊意义上的认识。和谐社会具有一般意义,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期待的社会形态,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是有矛盾不激化、有差距不扩大、有竞争不争斗、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睦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又具有特殊意义,即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5.
刘伟忠 《理论探讨》2007,(3):132-135
公共政策是政府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冲突的“安全阀”和“调节器”。在我国,一些政策研究者与政策实践者习惯于将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然而在理论上,对公共利益的诠释各异,争论绵绵;在实践上,公共利益的实现困难重重。在和谐社会语境下,人们对公共政策的期待必将更倾心于其在均衡和协调社会多元利益的特有功能上。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必须而且应该从固执地追求事实上难于真正实现的公共利益向均衡和协调社会多元利益位移。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平和正义,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依然存在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阶层结构的发育区域不均衡等不合理之处,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现代化进程。必须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7.
张怀海 《求知》2005,(11):6-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未来五年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8.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当今社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会发展模式做出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下,我国政府在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中形成的“经济人”角色越来越不利于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和谐社会职能的完善。促进政府治理方式从“统治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是有效抑制政府“经济人”角色及其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适应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协调各阶层利益,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以公平公正为宗旨,关注新兴阶层与特殊群体,创新社会保障体制;以“安定有序”为目标,防范社会生活重大风险,建立新型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体现“生活质量”原则,重视微观上公民心理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寿昌 《求知》2006,(12):34-3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选择,努力做到全社会的和谐,必须做到多个方面的和谐。党内和谐既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做到的重要环节。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我们要以以优良的党风来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向往和追求。不但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近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而真正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君如 《理论视野》2010,(11):10-12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种矛盾积聚凸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挑战依然严峻。为此,本期我们特邀五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和谐:挑战与应对”这一主题,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提升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社会心理在引导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灌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地体现出社会心理的和谐与健康。  相似文献   

15.
陈滢 《求知》2007,(1):34-3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在我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天津考察工作时也曾强调.“加强和谐社区建设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可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重要切人点,和谐社区的建设将是我市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邹兴明 《学理论》2008,(2):25-28
孔子从“爱有等差”的基本事实出发,最终试图通过“泛爱众”和“忠恕之道”使社会趋向和谐。其理想终究未能实现。走出“爱有等差”之困境,仍然是我们现今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重新反思孔子的努力,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05,(3):19-2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我们党基于对自己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国际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18.
吴成蛟 《学理论》2012,(19):32-3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不断攀升的基尼系数以及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亟待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基于对我国贫富差距现状以及影响的分析,试图寻找到实现合理贫富差距这一目标的对策,以防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19.
王宝林 《学理论》2009,(31):19-20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与系统安排。社会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必然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社会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三是社会建设必须体现公正这一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姚强 《求知》2006,(8):40-41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