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颉刚因编撰《古史辨》而一举成名,其"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对如何研究古史提出了新的方法。顾颉刚治古史的目的是"建设",方法是"破坏",其治史渊源、治史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史家责任等方面都反映了他治古史的这一取向。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的口才不算好,但追随他的弟子却很多,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古史辨”学派. 顾颉刚能吸引一帮年轻人,是因为他特别爱才. 顾颉刚知道,想做好学问,必得有稳定的生活,良好的心境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所以,对弟子,学术上他指点迷津,生活上也耐心开导.  相似文献   

3.
李岩  俞国林 《民主》2011,(1):12-14
2010年12月25日是原民进中央委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同时,《顾颉刚全集》也于12月20日由中华书局出版。为此,中华书局与北京大学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召开"《顾颉刚全集》出版首发式暨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专门作出批示:"顾先生是令人尊敬的学者,民进以他为荣。此活动也是出版界一盛事。"为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和《顾颉刚全集》出版,本刊特发表两篇缅怀顾先生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史学家师余英时先生通读最近出版的<顾颉刚日记>有个意外的发现,顾颉刚对谭慕愚女士称得上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前后绵延了半个世纪以上,委实动人.本文回顾了顾颉刚先生的婚姻生活与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史学话语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思想文化语境尤其是思维模式的产物.当下研究中国传统史学,首要的是最大限度地破除近现代以来认识论与科学思维主导下的话语系统与思维模式,破除历史认识的"对象化"与历史呈现的"图景化".以感情认识与理智认识融为一体的"体认"作为认识方式与思维模式,可以自然进入中国古代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思想文化语境之中,适切"呈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民主》2016,(9)
正"大家小书"写春秋,好书相伴添书香2016年的世界读书日,在全民阅读气氛日渐浓郁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一套8点黄金档播出的"2015年度中国好书"颁奖典礼晚会上,顾颉刚、童书业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的《国史讲话:春秋》一书,在总计28种各类好书中,名列人文社科类6种好书之一。本书是顾颉刚先生以小说笔法正说历史的通俗读物。大师出品、小说笔法、正说历史,这是十足的"大家小书"。时间往前推到2015年8月,当时这部书出版时有  相似文献   

7.
张晓唯 《各界》2013,(9):20-21
在中国史学界,“古史辨”派顾颉刚捉携当年苏锡常一带乡间教师钱穆(宾四)进入北平高等学府任教,使之跻身学术前沿一事,已经传扬颇广,近而演绎为现代学界“伯乐识良马”的爱才美谈。晚年钱穆作《师友杂忆》,亦念念不忘知遇之恩,如实记述,情致款款,不过,限于体例,对于二人交往未作详述。  相似文献   

8.
30年代,在“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中,日寇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踏入东三省辽阔的土地。国土沦陷,中华民族处在危急的时刻,这一痛苦的事实激发了无数热血青年的爱国热忱。正在北京辅仁大学专攻历史的史念海心潮起伏,难以平抑。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决心奋发图强,用所学之长报效祖国。怀着“华夏之不可侮与国土之不可裂”的满腔激情,年轻的史念海参加了一代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创立的禹贡学会,深得顾先生的识拔。在顾颉  相似文献   

9.
张石 《学理论》2010,(12):115-116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多年间他的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这三方面来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一位名家说过:读书治学"脑袋要动,屁股要定".历史学家范文澜亦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两位名家的两句名言,与顾颉刚的治学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顾颉刚,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他曾将自己的读书治学经验归纳为四个字:"天圆地方".  相似文献   

11.
朱洪涛 《各界》2014,(5):87-91
顾颉刚自称与胡适发生联系始于一九二〇年,可见胡顾订交之早,而在时人眼中,他们又是亦师亦友的同道。凭此密切的关系,在五十年代举国批胡的氛围中,顾颉刚是无法置身事外的。  相似文献   

12.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是中国史学走向科学化的标志。作为史料学派宣言的《旨趣》,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探求事实的真相以"求真"。史观学派致力探索历史规律或法则以"求用",对《旨趣》加以批评。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多注重"求真"和"求用",而忽视"求善"和"求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得以强化,却致使人文性失却。因此,历史研究在注重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加强人文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比较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主体自觉性和核心理论命题的内在逻辑关联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对自身历史上"左"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与各自传统文化关系的不同认识是形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两个诱因.这导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认真辨析和总结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成就,不仅关系到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道路,澄清人们存在的严重误解,而且关系到认清当前史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从通史、断代史、专史研究的成就,对重大历史问题认识的推进,整理出版大型历史文献的巨大成绩,学科建设取得的显著进展等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桂尚书 《学理论》2013,(18):168-170
口述史学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些年来口述历史的写作却是红红火火,一派繁荣景象。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的正是口述史学的真正危机:"泡沫化·空心化"现象,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严重等。旨在通过对口述史学中大家书写与"大家"研究之间现状的展现,从而呼吁学术界应该更加关注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8)
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从古到今人类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变成自己的理想的现实,所以从自然世界中去探寻"真"、去探寻"善"成了一个人自身完备的过程。同时人类对世界真理性的认识和实现对世界的目的性也正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的,达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吴悟 《瞭望》1988,(Z1)
提起《汉代学术史略》,此书可说是鲜为人知。但倘若说起《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大家便知道这是顾颉刚先生的力作。其实这两本书的内容基本一致,均为顾先生所著,只是后者比前者更为深入浅出,明白易懂。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要普及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除了要有充实的学术内容之外,还要有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尤其是对广大青年的政治上辨别是非的能力产生了极大误导。白寿彝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在历史教学与教育园地形成了一套具有白寿彝特色的历史教育思想。白寿彝的这种历史教育思想由《白寿彝史学研究》一书清晰地反映出来。该书作者以自觉的态度,梳理了白寿彝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历史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统一和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20.
1920年春,顾顿刚即将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为一家计,他必须回苏州,为一身计,他希望的是于学问上可以进步的职业。左思右想时,罗家伦托胡适为顾颉刚谋职。胡适曾是顾颉刚的老师.知道学生的处境后,便将他介绍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