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2.
无论冬夏雨雪,清晨还是傍晚,在城市拥挤的公车上、地铁里,常能看见一对对母女或者父子匆匆来去,孩子身上或背着画夹,或背着某种乐器,父母手上也大包小包,从穿着上判断他们不是外地人,于是,不用问也知道,这又是赶着去学什么班了……下面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肖雨帆和他妈妈的周末作息时间表:  相似文献   

3.
人生有很多意外,"种瓜得豆"就是一种。本来是陪孩子去学美术啊、音乐啊、英语啊等等,孩子没学怎么样,父母却练得有模有样了,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4.
"种瓜得瓜"模式有两个代表人物:"台球神童"丁俊晖和"钢琴天才"郎朗。其特点都是:父母根据孩子的天分设定一个成材目标,然后坚持不懈不达目标不罢休地努力下去,终于功成名就。  相似文献   

5.
《半月谈》2005,(6):58-58
对于父母陪读这种现象,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赞成者多从为学生减轻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以利于升学的角度出发,反对者则异口同声地认为:抱着的孩子长不大,必须要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在本期来稿中,大家对这种现象也是见仁见智。编者认为: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许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肯定也有来自家庭教育的问题,矫生惯养使得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能独自面对问题。这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面对、勇于负责的精神。对于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走上陪读道路的父母,我们建议您对孩子不要一切包办,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不要让孩子在您的“呵护”下失去飞翔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送孩子到外边去学习,并不是家长惟一的选择,很多父母从各方面考虑认为给孩子请家教,单独教育似乎效果更好。从表面上看,家教请到家里,父母再不用挤公车、赶地铁,可免于路途劳顿了,但实际上,陪读的辛苦一点不少。  相似文献   

7.
谷峻杰  赵晚星 《人权》2007,(1):38-42
一、走进“法律孤儿”的内心世界太阳村现有120多名“村民”,他们都是1岁至18岁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者都在服刑,或者一方在服刑,而其他亲人也抛弃了他们,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经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80后"以父母的角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是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常常被其他群体所替代,特别是被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所替代."80后"父母的角色替代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因此,无论是"80后"、"80后"的父母还是社会,都应客观认识这种现象,并采取有效方法以规避此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陪读可以理解,但不是最好选择"邱泽奇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陪读现象的产生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陪读现象说明,通过让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个传统也仍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成为很多父母的目标。正因为千千万万的父母有了这样的目标,才使得社会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督促子女接受教育,是于子女、于家庭、于国家、于社会都有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或者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人民公安》2012,(17):7
9月伊始,学生们陆续回到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孩子会遇见一茬又一茬的老师和同学,但有些人却始终如一,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陪读"的家长们从送孩子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几乎注定了要为此倾注半生时光。为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园门外的大街上,家长们排了一夜的长队;为观察孩子的听课效果,教室窗外  相似文献   

13.
百万富翁关闭企业,做起"陪读父亲"据报道,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二的王小华,是2003年由万州实验中学考进来的。刚来时,其父母每周末都会来重庆陪女儿。王爸爸在万州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建筑公司。去年3月,王先生和妻子再三商量后决定,关闭自己的公司,到重庆另寻工作以照顾女儿。于是,资产上百万的王先生离开万州,来到重庆,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做一般职员,跟同事睡集体宿舍。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照顾女儿。(《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5-07)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或者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压力,面临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接受教育等多方面的隐忧他们被赋予一个酸楚的名字——农村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5.
就"陪读"的结果来说,本刊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家长有意,孩子无心--"强扭瓜"模式;家长培养,孩子配合--"种瓜得瓜"模式;还有一种另类模式,暂叫做"种瓜得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我的同事是一名残疾人,最近他的13岁的孩子由于玩火,致使单位的宿舍楼失火,损失严重。单位提出要我的同事替其孩子赔偿单位因失火而遭受的一部分损失。请问:父母有无替子女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上海吕亮吕亮同志:玩火的孩子今年13岁,是未成年人。那么作为他的父母作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负有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婚姻法》第17  相似文献   

17.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无良策的父母。这是一对善良可敬的父母在孩子抚养过程中的可悲之处:孩子称雄任性,他们一笑了之;孩子贪占便宜耍流氓,父亲简单粗暴,母亲疼爱护短;孩子盗窃强奸,他们为保面子用金钱遮掩息事;当孩子犯了死罪时,他们……这可怕的结局,不能不说是对溺爱孩子的父母最严历的报应。  相似文献   

18.
张然 《公民导刊》2016,(6):53-53
正"六一"儿童节,当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儿童身上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还有"巨婴"父母,他们既可怜又可悲。所谓的"巨婴",就是成年婴儿。成年了,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婴儿级别的人。他们中有的父母活不出自己的梦想,甚至不敢尝试活出自己的梦想,但期待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于是,将实现梦想的希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一方面,这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正我们要求"类家庭"的父母有高度责任感,并能把这个家庭稳定下来,最好能陪伴这些孩子直至他们成年。但由于养护楼远离城市中心、"爱心父母"工作压力大等原因,10个月来,仅有6对爱心夫妇入住。——湖北省武汉市儿童福利院龙泉山分院副院长胡琳一脸无奈、难掩失落地说。由于拐卖儿童犯罪的特殊性,当找到这个孩子或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群体多出现在农村,由于父母劳务输出,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照顾,在家乡学校读书,被称为"留守儿童"。但是在我区一些城镇,也生活着一群"留守儿童",他们是外地打工者的孩子。父母把孩子留在城镇里上学生活,自己到城外打工。在乌鲁木齐市的4所中小学,"留守儿童"就已超过1000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