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树东 《红旗文稿》2012,(17):17-20,1
最近,关于私有化的讨论比较多,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旅美学者黄树东《私有化药方错在哪里?》一文认为,对中国而言,私有化既解决不了私有化提倡者希望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或者说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私有化过程不仅是一个扩大贫富差距、加剧收入不公的过程,而且很可能变成一个权钱交易的过程。私有化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经济条件下,为中国开出的错误药方,它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也缺乏基本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中国化即滥觞一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也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后蔚然成风。中国化思潮的流行不仅启发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客观上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不仅为中国化思潮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也丰富了中国化思潮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革后的中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也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正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黄树东 《先锋队》2012,(29):26-28
最近,关于私有化的讨论比较多,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笔者认为,对中国而言,私有化这个药方开错了。它不仅解决不了其提倡者希望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即结构性问题。它无法增加总需求,也不能有效刺激供给,还不利于提高经济的总体效益。私有化能为中国带来可持续的增长吗?倡导私有化者所持的一个基本论点是,私有化能够破解中国经济难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确,中国经济在中长期内面临着许多内在的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地破解这些矛盾,中国经济增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经验证明,只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经济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经济学研究要有使命感,坚持问题导向,要解决具体经济问题,未雨绸缪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精准提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度,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因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土地问题,对土地问题的解决即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不能不研究农民问题和土地改革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史,也不能不研究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具体体现为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和对时代课题的回应。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应注意把握时代性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注意把握时代性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注意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引进新中国后,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至今仍是我们走向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所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但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况,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具体体现为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和对时代课题的回应。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应注意把握时代性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注意把握时代性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注意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具体体现为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和对时代课题的回应。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应注意把握时代性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注意把握时代性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注意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共产党中国和"国民党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美国政府指出这是个程序性问题。国务卿艾奇逊表示:应该把一个国家进入联合国与承认它的政权区分开来,在有关共产党中国是否进入联合国问题上,美国听任多数票表决,也不要求其他国家追随美国的立场。极端反共的共和党人杜勒斯也表示:"如果事实上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统治中国,而又没有引起  相似文献   

12.
可以说,南海仲裁案的发起者是美国,失败者也是美国。其失败之处在于:第一,由于截至目前美国并未下定决心因南海问题与中国开战,因此显得似乎不敢与中国开战。由此其实力会受到国际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质疑,其强国形象大打折扣,东南亚国家普遍会重新考虑如何确定本国与中国、美国的关系。第二,美国采取的挑唆某些小国借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自己在二线见机行事的办法最终未能形成国际社会同声批判中国的局面,美国也并未动用武力为某些小国撑腰,因此有关小国会反思被美国利用是否值得。第三,事实证明美国围绕南海的行动并未改变中国在南海的存在。美国之所以在南海碰壁,既是因为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形成了抓住一切机会遏制中国的习惯,但在与中国是战是和的问题上并未下定决心,也是因为美国政体的设计存在缺陷。美国选择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结局对其来说注定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整体情况,也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被扭曲的价格体系,对中国经济的走势没有任何参考意义;中国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千差万别,但是,在包装上市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不解决投资者利益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的股票市场就还会继续低迷下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晚年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比如,对于党的基本路线问题,提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对于社会分配问题,提出要公平分配,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关于制度建设问题,指出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等等.这些思考是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深入筹谋,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并最终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富农,颇具中国特色。毛泽东是我党较早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卓著成效的杰出代表,而远隔万里的共产国际也曾一度注目于此。本文截取了在此问题上最为曲折,也最富比较意义的1926~1936年这十年的历史片断,分析和探讨共产国际、毛泽东在中国富农问题认识上的异同,以及形成这种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迅速与整个世界相连结,既给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外部环境压力,也给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适应经济全球化、绿色化的大趋势,不失时机地转向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还能推动协和型国际政治发展和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陈平 《唯实》2007,(1):26-28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恶化、安乐死、核战争、克隆人等一系列超出人类经验范围的“二难选择”问题,同时也成就了当代中国社会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勃兴。“什么是应用伦理学”这一问题,既是当代应用伦理学构建的基础,也是目前中国伦理学界争议最多的课题。对这一问题的澄清不仅是出于理论建构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不可避免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实现"银川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眼前问题,也是一个长远问题;既是一个措施问题,也是一个目标问题;既是一个要求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本文从"思想、干部、项目、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了发展是银川打造"宁夏航母"、"中国迪拜"的关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固化思想的萌芽始于李大制,如果以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那么在李大钊之后到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显然走了许多弯路;而在十年"文革"中.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的问题上也出现了曲折.也即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王然是有过挫折甚至是严重的挫折的.如何认识挫折及其提供的历史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