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基础理论入手,归纳了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与特征,分析了当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承接模式以及相关主体行为;运用主成份分析法测算了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点。并提出了打造与发展产业承接点的四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月瀛 《人民论坛》2010,(8):176-177
随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物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中部地区面临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入手,针对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主要承接第二产业、承接产业配套基础薄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物流业需求规模扩大、费用过高的现状,重点分析中部产业转移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性,根据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化资源整合、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建立物流人才培育体系等建议,提高中部地区物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现就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做出如下决定。一、充分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一)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土地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给我区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区内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科学引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选取江西省37个工业部门为分析对象,并以中部各省为参照,引入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选择,主要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然而,产业梯度系数所反映的江西省应该承接的产业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承接的产业存在一定出入,因此,江西省政府应科学规划产业承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杨红 《桂海论丛》2008,24(2):51-54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考察,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都是发展与生态的问题。政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如何定位自己的生态职责?如何作出科学的生态决策?如何找准发展与生态的结合点,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很耐思量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卢昭清 《桂海论丛》2008,24(4):79-81
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东部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动了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桂东地区由于地缘关系,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前沿优势。文章在全面分析桂东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的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庄晋财  吴碧波 《求索》2008,(10):5-8
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甚至进入政府决策层面,但在承接中往往忽视产业链的整合,导致链上企业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严重等,反而障碍了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在阐述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内涵的基础上,现实考察了西部主要的承接模式,并基于产业链整合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构建,最后就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和促进自身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产业转移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武汉城市圈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应通过重构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加强园区建设;构建接受产业转移的通道;圈内城市实施差别化策略等措施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宿州市抢抓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务输出地转移、资源加工型产业向资源富集区转移、市场依托型产业向人口密集区转移机遇,把整体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高位承接、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全力打造中国中部轻纺服装产业基地,努力建设转移承接的集中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湖北省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但也面临中西部省份及东南亚国家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改善投资环境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南地处我国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结合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优势明显。通过探讨河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要提供优良的制度软环境、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等措施,进一步落实产业项目,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承接产业转移是武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时机和优势;剖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找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约束机制;最后从武汉产业转移的层次定位,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引资,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自身吸纳与承载能力,培育企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平台,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亍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中国启动了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再次加大,加之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热潮。由于西部产业环境尚不完善,政府的议价能力偏弱,很容易做出过度承诺,最终影响地区经济安全。本文从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出发,设计了评价政府职能让渡的指标体系,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发现西部地区存在过度让渡职能的问题并探讨了原因,对我国西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合理让渡政府职能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旨在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深人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承接产业转移纳人转变发展方式的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努力在承接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西承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敏 《桂海论丛》2008,24(2):70-7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广西作为东部近邻,泛珠三角经济区9+2的成员,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探讨广西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问题,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甚至进入政府决策层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导致链上企业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严重等,反而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既不能依赖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也不能奢求东部发达地区帮扶援助,只能是立足本地资源与区位优势,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促进转移产业与原有产业的整合,鼓励产业内企业间的有效协作,以寻求区域内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清流 《求索》2010,(5):43-44
产业转移可以加速承接地的经济起飞进程,而不当承接却可能得不偿失,对地区经济安全构成严重挑战。科学的产业承接战略规划应当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产业承接目标应当是通过外来项目带来的新技术、新观念和示范效应,启发、带动并加速本地经济发展。产业承接的战略应当符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实际效果的途径是需要产业承接的模式创新,实现从项目点到产业链进而到产业群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陈菁 《当代广西》2007,(5):21-21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梧州、贵港、玉林、贺州打造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2006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抓住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这一有利时机,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有效的措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紧密合作、共谋发展,成为桂东四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这一发展机遇下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陈世海 《群众》2008,(10):77-78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欠发达地区如何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宿迁市宿豫区密切联系地方发展实际,通盘考虑,趋利避害,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渐发挥后发优势,以更快的发展节奏与苏南发达地区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