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一反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本文在认知框架下从文化视角对英汉隐喻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朱全国 《前沿》2010,(10):145-148
西方隐喻研究的传统始于亚里士多德,他确立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隐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隐喻得以在这两个学科中存在的根源。对于语言不同方面的重视,隐喻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从宏观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既是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赋予隐喻修辞和诗学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特点决定了隐喻在后世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无论是修辞学还是诗学,隐喻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对隐喻的考虑必然要从这个双重身份出发。  相似文献   

3.
从数量结构看传统文学的形式美吴慧颖中国的应用数学在15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与中国传统文学关系之密切也堪称世界之冠。在微观上,各种作品都爱用和善用数字(数量的文字符号),从修辞上创造特殊的巧趣和美感;在宏观上,数量作为一种结构因素和手段,广...  相似文献   

4.
于坚的长诗《0档案》是一首耐咀嚼的诗,对它的解读可以多种多样,《0档案》为20世纪西方文论某些观点的解说提供了一个范本。一、《0档案》是陌生化的诗“陌生化”是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发端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者反对传统对文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正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属逻辑范畴,语词是构成作品的基本单元,属语言范畴。概念与语词的关系非常密切,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必须借助语词才得以产生和存在;语词是表达概念的一组笔画或声音,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巩固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反映其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语词是复杂多变的。在编辑实务中要使作品做到概念准确、用词恰当,一方面必须了解概念和语词的联系和区别,在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6.
王传明 《求索》2010,(1):157-159
实录精神和直笔手法是清代“事俱按实”文学的创作特色。除了这种追求历史真实的实录手法,清代文学对史学传统的继承还体现为“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清代剧作家表现出的“为尊者讳”手法既是基于封建社会文人重视教化的史学传统,又与清代特有的实学风气不谋而合。以《桃花扇》为代表的清代文学采用“为尊者讳”等春秋笔法,淡化儿女风情,探讨兴亡规律,体现了当时文坛风潮转向内敛的趋向。这种写作手法使清代文学具备有更高的学术品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价值,有助于我们窥视当时的时代风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意之辨"不仅仅就语言讨论语言的言与意关系问题,即语符与语义、能指与所指关系;而且立足于语言而深化拓展到言者与受者、语言与言语、语境与语用、语体与修辞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阐释系统的交流统一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构成"立言"与"文以足言"之言与文关系、"文言"之文言与白话关系、"言意之辨"之言与意关系、"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关系、"无言""不言""玄言"与"得意忘言"之有无虚实关系、"言外之意"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关系、"立象以尽意"之言象意关系、"文笔之争"之言与体关系等命题及问题探讨,推动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分离,强化文学语言的功能作用,从而将语言阐释与文学阐释有机统一,形成中国文学言意论特色与传统,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英语是比喻语言非常丰富的语言之一,隐喻居其之首。而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层面探讨隐喻不仅是修辞的手段,也作为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9.
郑庆君 《求索》2011,(12):226-228
作为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修辞格式,引用有过不少论述.但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探讨引用及其表现模式,还不多见。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汉语的传统“引用”手法在当今科技时代得到了极大的翻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斑斓色彩。文章集中解剖了新媒体的语篇中,作为具有典型性互文特征的引用修辞格的表现类型与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潘桂林 《求索》2013,(10):155-157
在西方传统文论中,作为本体性存在的读者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由现象学美学开启的现代理论将读者推向文学活动的前台。读者成为文学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事件的参与者,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中介者,媒介文化隐喻意义的承栽者。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得到确立,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活力,但也因“读者”实际状况考量的艰难和理论假设的扑朔迷离,给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带来了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个多元问题 ,语言、概念以及现实世界是它的三个维度。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参照主要的隐喻解释理论 ,运用概念结构分析与语义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认为隐喻具有语言性与概念性的双重特征 ,并以此为前提提出隐喻双层意义构建机制假设模式 ,以揭示隐喻与语言 ,隐喻与思维以及现实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崔释予 《求索》2013,(10):161-163
复调叙事理论来自著名文论家巴赫金,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一种附有意识形态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作用则构成“复调”。因此,复调是一种“语言在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混合物。”每一种表达话语都被社会阶层语言影响,并独立地存在于艺术的对白之中。更进一步地,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还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能彻底吸收这种复调多声性,这种复调多声性使得作品人物与作品受众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而且两者呈现出互为对话之关系。不仅如此,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也为小说艺术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在众多批评家放弃对小说研究之时,巴氏对话理论对于揭示小说话语构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洁 《求索》2008,(11):182-184
王国维自幼饱受传统国学熏陶,而后,王国维接触“新学”,叔本华的社会批判意识、悲观主义人生观以及生命哲学对王国维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因此,王国维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表现形式上,王国维以传统“词话”的形式点评前人词作.其作品在内容的深层已与传统词论大异其趣。王国维作品很大程度也影响了传统文论近百年的基本走向,然而,王国维这位亲手断送传统文论的革新者后来成为旧传统最坚定的维护者,并在旧传统“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无奈中,最终选择了离开。这是王国维留给后人深层次的思考和对中国近代文人的深深的忧虑,或许正是这种忧虑让世人真正领悟了中国转型期的文论理路与时代归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体的基本结构由体制、语体、体式、体质四个层次构成 ,体制指文体外在的形态、面貌、构架 ,语体指文体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和语言风格 ,体式指文体的表现方式 ,体质指文体的表现对象和审美精神。中国古代文论家对各种文体的体制、语体、体式和体质 ,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精到的论析 ,由此构成中国古代的文体形态学。文体形态学是文体源流学、文体分类学、文体风格学、文体文化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江守义 《求索》2023,(1):82-88
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和20世纪2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有诸多契合之处:它们都通往理想,含有对太平盛世的期望,并将文学和现实联系起来,使文学在产生教化功用的同时超越工具论。传统“文以载道”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关系导致载道主体的复合性,而这种复合性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那里也有类似的体现。这些契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吴文杰 《人民论坛》2010,(12):174-175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近作《珀涅罗珀记》是对文学经典《奥德赛》的重述。其对古希腊戏剧结构的模仿与改动是其叙事结构最鲜明的特点,这具体体现在标题、主角、剧种、唱词、语言等五个方面。这种模仿具有明显的戏仿风格,有力地彰显了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近作《珀涅罗珀记》是对文学经典《奥德赛》的重述。其对古希腊戏剧结构的模仿与改动是其叙事结构最鲜明的特点,这具体体现在标题、主角、剧种、唱词、语言等五个方面。这种模仿具有明显的戏仿风格,有力地彰显了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试论热奈特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20-122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论概念,在互文性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从修辞批评的角度,将互文性概念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他对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的划分,对文本派生方式的分析,对读者与互文本关系的思考,特别是对文本之间关系图示的辨析,都可以看作是对互文性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在体制结构、语言表达、艺术风貌方面有着独到的唯美言说特征,刘勰借助语言结构修辞表现手法使得自己内在的情感得以明晰外化,从而传递出艺术的张力和生命流动的美丽,其诗性言说方式在当今仍然是文论书写的很好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20.
李妍妮 《前沿》2010,(14):167-169
隐喻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被广为使用,因此大多数的学者对于广告语言中隐喻的研究仅停留在修辞学的基础上。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从根本上讲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广告人正是通过隐喻这个载体将产品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了消费者,从而达到促进营销的目的。本文在前人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在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及其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