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江姐——红岩英烈江竹筠,其英雄业绩家喻户晓。她的传奇故事风靡华夏大地,她的光辉形象走人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经典小说《红岩》,走入激励中华儿女斗志的电影《烈火中永生》,走入现代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与展览……江姐,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上一面鲜艳夺目的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2.
红岩英烈江竹筠,革命同志称她江姐,其英雄壮举家喻户晓。她的传奇故事风靡华夏大地,她的光辉形象走入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经典小说《红岩》,走入激励着中华儿女斗志的电影《烈火中永生》……  相似文献   

3.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歌剧《江姐》中的这些经典唱段被几代人吟咏传唱至今。江姐用她对祖国的赤诚、用一片向阳的丹心留下了一段红色的故事,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义一代人。  相似文献   

4.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踏……”一部小说《红岩》,一曲颂歌《红梅赞》,她记载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颂扬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江姐、许云峰,这些鲜活的面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坚定的革命信念,砍头犹如风吹帽的豪情,愿把牢底来坐穿的大无畏精神,感染着一代代人,激励着一代代人。然而,在那动乱岁月,黑白相淆,《红岩》的作者竟蒙奇冤……请看本文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5.
耿耿 《党史博览》2009,(8):23-26
江青觉得《江姐》妨碍了她培植的“样板戏”,《江姐》就被停演了 1964年9月,歌剧《江姐》在北京公演后,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红遍了全国。江青觉得《江姐》妨碍了她培植的“样板戏”,多次讲话要求停演,并要把阎肃调去,另起炉灶,另搞一个京剧全本的《红岩》。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以江竹筠为人物原型创作的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使她的事迹广为传颂,“江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2009年,江竹筠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小说《红岩》中江姐的生活原型叫江竹筠,她的丈夫叫彭咏梧。这对夫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投身革命斗争,把儿子彭云把付给了一个叫做“幺姐”的女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幺姐”就是彭咏梧的原配夫人谭正伦。她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儿子和江姐的儿子抚养成人,一直到1976年才去世的。 也是在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与江姐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老太婆”与江姐并不认识,倒是和谭幺姐有着几十年的生死之交。 “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陈联诗的女婿林向北老人写的这篇文章记述了——  相似文献   

8.
厉华 《党的建设》2011,(10):59-59
从上世纪60年代《红岩》小说问世以来,以红岩革命烈士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层出不穷。人们在接受许云峰、江姐、小萝卜头等英雄形象教育的几十年过程中,对真实性产生了更多兴趣。  相似文献   

9.
王建柱 《党课》2010,(17):119-120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被几代人传唱至今。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至今仍常演不衰,成为我国歌剧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划时代的歌剧《江姐》,是刘亚楼亲自指导抓的轰动全国的文艺作品。 《江姐》是空军创作员阎肃从小说《红岩》里抽出“江姐”故事,单独编成歌剧的。1962年,刘亚楼一口气看完阎肃的稿本,连声叫好,提出要精雕细刻,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文艺晚会上,电影《红岩》中江姐的扮演者宋春丽说到:"江姐在黎明前倒下了,还有一位烈士在黎明前也倒下了,他的名字叫李卡。"她还向亿万观众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李卡在狱中写下的最后诗句:"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即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朋友,努力!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的微笑。"透过这些诗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把自己生命看得轻如鸿毛,而革命事业重如泰山的人。  相似文献   

12.
歌剧《江姐》中,江姐绣红旗的情节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但事实上,绣红旗者不是江姐,“江姐绣红旗”是《红岩》作者——当时难友之一罗广斌等人因小说情节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在狱中“绣”红旗的是罗广斌、陈然等难友。  相似文献   

13.
在地下工作中,有时出于需要,一些共产党员服从组织的安排,假扮夫妻,迷惑敌人。由于双方都是共产党员,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所以,他们往往“弄假成真”,由假夫妻变成志同道合的真夫妻。 彭咏梧和江竹筠 应该说,人们对彭咏梧和江竹筠并不陌生。凡是看过小说《红岩》或电影《烈火中永生》的,都对他俩有着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江竹筠(江姐),人们对她的印象更为深刻。但是,知道他们曾经假扮过夫妻的人并不多。 江姐是四川省自贡市人,1920年生。1939年,江姐考入中国公学附中读高中。她班上有个女同学,叫戴克宇,是地下共产党员。戴克宇经常带些进步书刊让江姐看,江姐思想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共产党员。 1943年5月,出于工作需要,江姐来到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的身边,给彭当助手。为了  相似文献   

14.
<正>每一次到重庆,我总要到红岩烈士墓前去拜谒那些长眠的先烈。前不久再次来到烈士墓时,不知何故,有一位与江竹筠(即江姐)一起被敌人残害的烈士的一句话,总在我耳边回响——"呸,即使你们搬来金山,也别想换走我的信仰!"这位烈士叫袁尊一,1 9 4 9年11月14日同江姐等共产党人一起被敌人枪杀。他的传奇尽管没有被写入《红岩》,但他却是真实的红岩革命史中的一位重要人  相似文献   

15.
<正>"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终了,国家大剧院内观看演出的观众把掌声、欢呼声和鲜花一齐献给了大型民族歌剧《江姐》,献给了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空政文工团女高音歌唱演员王莉。  相似文献   

16.
被敌人用竹签钉进十指而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江姐(江竹筠),曾经感染、教育和激励过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她的铮铮誓言,“竹签是竹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更是凝聚和代表着一代共产党人的共同意志和心声…… 曾和江姐共处一段长长岁月的内江六中退休教师杨韵贤老人在回忆起往事的时候,向人们追述了江姐被捕前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和斗争的史实。  相似文献   

17.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歌剧《江姐》于当年在北京首演至今。经历了5次复排,常演不衰,成为新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不久前.笔者采访了歌剧《江姐》的几位主创人员,请他们回忆这部优秀作品诞生过程.其中的点点滴滴令人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8.
“小萝卜头”是小说《红岩》中知名度最高、年龄最小的烈士之一。他的光辉形象已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学习的楷模。而小萝卜头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今年是小萝卜头及其父母遇难50周年,笔者有幸采访了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华,他向我诉说了小萝卜头和其父母入狱前后的辛酸往事。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的罗广斌到北京开会。罗广斌在一次给大学生作报告中讲到,《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一天他遇到原国民党特务头子、后来的起义将领康泽,谈到《红岩》,康泽说了一件事。康说,江姐的原型江竹筠被捕后,审讯时的情况他知道。他见过小说中那个“毒蜘蛛”徐鹏飞的原型,他们很熟。“毒蜘蛛”...  相似文献   

20.
“首先告诉你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月之十八日午夜,我在外面开完会拖着疲乏的身体回来,掀帘走入大客厅,即觉清香扑鼻……再向里走,发现在花瓶里插着两束水仙花,……我赶快到房中看信,乃知是夏静(注:饶国模的女儿,当时在国家计委工作)赴渝省母,是日由渝飞返北京,她的母亲给我带来的生长在红岩土壤里的新鲜水仙花。我不仅由衷地喜悦,并感激红岩房东芳邻刘太太(注:即饶国模)的深厚友谊。我马上折回到客厅去,从瓶里拿出那两束水仙花,抚摩着她,欣赏着她;花从重庆红岩来,又把我的脑思带回到重庆红岩去。三年红岩,一切往事萦绕脑际,历历如在目前,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