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宪法学教学体系的规划设计应结合我国宪法实施状况以及宪法学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明确了高职宪法学教学的目的、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紧扣法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及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把握。较为合理的中国宪法学教学体系应围绕着人权与公民权利、国家机关、宪法制度来建构,中国宪法学教学体系设计的直接目标是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这需要以体系为基础,通过将宪法规范与宪法案例、宪法事例相衔接的教学手段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宪法学教材的编写、宪法学的教学以及整个宪法学课程的建设,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五大问题: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宪法原理还是中国宪法?教学重点是基本权利还是国家制度?教学方式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讨论?教学目标是专业培养还是公民教育?教学态度是批判还是赞美?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宪法原理,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权利,教学方式应是案例讨论,教学目标应是公民教育,教学态度应是尊重宪法文本。  相似文献   

3.
从宪法的性质来划分宪法,宪法可分为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三种。宪法学的任务在于为宪法的运行提供价值的引领。我国的宪法正处于转型时期,提供价值引领,促进宪法转型,正是今日我国宪法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宪法学教材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宪法学教材的演变及现状做了概略介评,重点分析了当前较有影响的几个版本宪法学教材的特点,最后就提高宪法学教材质量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宪法学研究发端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朝廷政教”的关注和向往。源于西方的宪法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指向、政治权力对宪法发展和宪法学研究的干预、宪法学者对宪法价值的维护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三种因素使得我国的宪法学基本范畴呈现出四种历史类型:第一类,指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在百余年的政治纷争和社会动荡中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是稳定的宪法学范畴;第二类,指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它的重要性只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上受到“阶级性”的冲击,是相对稳定的宪法学范畴;第三类,指党治和阶级性,这是我国宪法发展和宪法学研究受到政治权力干涉而出现的特殊现象,是一类特殊的宪法学范畴;第四类,指人权,这一类宪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是处于发展变迁中的宪法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中国主流宪法学教材深受规范宪法学和实证宪法学方法论的影响,具有一种“去政治化”的倾向:强调宪法学的自主性、纯粹性和科学性,主张将宪法研究和政治分离开来。但是,“去政治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规范思维和实证分析不过是一种“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只有具备政治、法律和历史的多元视野,才能对中国的宪法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从意识形态的“迷思”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宪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在法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地位.但是,由于宪法学是以国家的本质和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工作制度,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并具有内容多、理论强、政治性突出的特点,因此,宪法学的教学难度大,容易出现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生硬,观点陈旧滞后的局面,这与宪法学在整个法学教育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称.这样局面的出现,除了宪法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因而,如何对宪法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建立与宪法课程特点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宪法学50年之发展,自注释宪法到规范分析宪法,其方法论已经发生了具有转折性的置换,但宪法学研究之所以需要从规范分析宪法到宪法解释学,实乃规范分析宪法学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张力,从而必然会导致价值性与事实性、有效性与实效性以及规范性与解释性的分离与脱节之弊.因此,宪法学研究要摆脱这一弊端,就必须从规范分析宪法返回到解释宪法之路上来,走向解释性的宪法学,这是中国宪法学发展之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4年我国宪法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纪念五四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五十周年、宣传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改等一系列活动中,宪法学者的理论成果逐步为社会和公众所了解,而且宪法学以此为研究平台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有助于把握宪法学研究的基本方向,以获得推动宪法学发展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话商谈与方法多元——论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是宪法学自身成熟的标志,没有一个单一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整个宪法学研究提供唯一的方法资源,无论宪法哲学方法、规范宪法学方法,还是司法性宪法解释方法,都是基于一个侧面对宪法学进行研究,任何方法的宪法学研究,彼此之间都具有互补性。方法多元与价值宽容,是当下中国宪法学研究必须秉持的学术理念;对话与商谈是宪法学研究达成意见共识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宪法学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方面方法论的支撑,我国宪法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宪法学研究方法论的自觉运用,但是结合宪法学的研究背景,方法论的自觉运用还面临现实困境。域外经验研习、开放方法论研究体系和实践化取向是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宪法学在法学领域无疑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宪法学教材毫无疑问地承栽着艰巨的任务,即向法科学生传递宪法学的通识,引发其对宪法学研究的兴趣,但中国宪法学教材却因存在“中西混同”之缺陷,难以完成其应有的任务。基于此,对中国宪法学教材进行反思,探寻问题存在之症结,寻求问题解决之途径,譬如“中西分立”和“教材分著”,将更具现实性与建设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宪法学研究仍处于相对薄弱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就是尚未建立起自足的中国宪法学。因此,中国宪法学研究在社会历史转型时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宪法学研究所承载的使命在当下应当主要为宪法学品格的自足独立、宪法学研究的文本回归与宪法的实证化。  相似文献   

14.
建国60年来,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60年来的宪法学研究有以下十大关键词:权利、人大、宪法监督、立法、宪法修改、改革、人权、法治、宪政、宪法解释、党。宪法学研究对于之间产生了一定作用,其发展表现出了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受现实制约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如何研究宪法学?近年来随着法学方法论研究日益升温,上述问题越显重要。方法论运用的熟练标志着一个学科的成熟。为了彰显宪法学的学术品格,尤其要重视其研究方法。为此,本期编发了六篇青年学者的文章,希图了解他们对宪法学方法论的思考。第一篇文章提出了中国宪法学中的"明希豪森困境"命题,并作了自己的解答;第二篇则阐述了法律解释与宪法解释的同异;第三篇则梳理了法律与政治关系在宪法学中的纠缠;第四、五篇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价值与规范的关系。最后一篇则提出了宪法释义学的问题与前景。希望进一步推动宪法学方法的研究,并促进宪法学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 2 0 0 1年年会于 1 0月 1 8~ 2 1日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 1 2 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大会的论文与交流发言紧紧围绕会议主题 ,许多见解颇具深度。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1 .宪法学理论创新对宪法发展的意义 ;2 .宪法与司法体制改革 ;3.宪法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实施机制 ;4.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我院副院长严励教授和汤啸天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宪法学研究会2001年会召开@由申  相似文献   

17.
比较宪法学是当代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宪法体制之间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相互融合的趋势,需要以宪政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为基础进行不同宪法现象的比较研究。本文以当代比较宪法学发展成果与动态为基础,探讨了比较宪法学的概念、性质、体系、方法及功能等基本问题,并分析了比较宪法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如何研究宪法学?近年来随着法学方法论研究日益升温,上述问题越显重要。方法论运用的熟练标志着一个学科的成熟。为了彰显宪法学的学术品格,尤其要重视其研究方法。为此,本期编发了六篇青年学者的文章,希图了解他们对宪法学方法论的思考。第一篇文章提出了中国宪法学中的"明希豪森困境"命题,并作了自己的解答;第二篇则阐述了法律解释与宪法解释的同异;第三篇则梳理了法律与政治关系在宪法学中的纠缠;第四、五篇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价值与规范的关系。最后一篇则提出了宪法释义学的问题与前景。希望进一步推动宪法学方法的研究,并促进宪法学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法学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的当下,将不同层次的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是摆在法学教育者面前的突出课题。法律高职教育是有别于法学普通教育的一种特定层次教育模式,法律高职的特点为宪法学教学确定了基调。如何通过宪法学教学,深化法律高职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法律素养,是对高职宪法学课程定位的目的所在。宪法学自身的教学功能为宪法学课程定位确立了基准,社会对于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为宪法学课程确定了方向,要实现宪法学课程的定位目标应当将宪法学与其他高职法律课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法律实践观念与法律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20.
西北政法大学宪法学教学内容基本涵盖司考大纲的知识点,但是教学重点与司考命题重点存在不同。以司法考试新政策的出台为背景,宪法学教学应以规范与实践为重心,进一步整合完善宪法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的完善与改革,从而建立起司法考试和宪法学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