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猪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 蹄部外伤是猪水泡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但是,我们在调查猪水泡病流行病学时,发现流行本病的猪场和农场,发病率并不低,而这些猪只并不象商品猪那样外伤多。但有关其他感染途径试验的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感染途径,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扑灭此病,我们进行了以下的试验。 (一)种毒:南京肉联厂提供的南京系水泡皮和水泡液。水泡皮磨细后加入等量水泡液  相似文献   

2.
蹄叉腐烂是牛、马常见四肢疾病之一,群众叫烂蹄、漏蹄或烂蹄心。系蹄叉角质或深部腐败,主要由于蹄受潮湿长期浸泡的影响或因厩舍不洁、粪尿泡蹄,常期腐蚀蹄底和蹄叉沟,破坏蹄角质所致。中兽医认为是湿毒侵入,致使蹄部瘀血凝滞,久则腐烂成漏。多发于夏秋多雨季节。  相似文献   

3.
1973年11月在日本神奈川县和茨城县的猪群中爆发了水泡病。另外在爱知县于12月爆发此病。此病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及在蹄冠、蹄踵的球部和蹄叉间隙处有水泡性损伤。某些猪,水泡性损伤见于鼻、舌和颈部及下腹部的皮肤。所有水泡样品在初代猪肾细胞或PK-15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三株具有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分离物,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抗原性试验来看,与水泡病猪的病毒是一致的。从茨城、神奈川和爱知县由水泡上皮样品分离的病毒株分别命名为日本/茨城/1/73株,日本/神奈川/1/73株和日本/爱知/1/73株。用采自发病农场的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确定在猪群中的一次爆发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的。在受感染的猪舍中接近80%的猪只表明具有高的中和抗体滴度。这是第一次关于在日本的猪群中存在猪水泡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1966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生了猪的水泡性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口蹄疫诊断以及在实验室的血清学和病毒学研究结果,认为是由猪的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确定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这是猪水泡病(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在世界上最早的报告。1970年以后,本病在香港及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发生,有流行可能的地区逐渐扩大。 1973年11月,在茨城、神奈川两县的两个养猪场的猪群中发生了疑似口蹄疫的水泡性疾病。病猪呈现显著的跛行,在蹄部观察到水泡和烂斑。把从病猪采取的水泡液和水泡上皮进  相似文献   

5.
猪水泡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周鹏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0871)谢庆阁(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猪水泡病(Swinevesiculardisease,SVD)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以口鼻腔粘膜、蹄部等出现水泡或溃烂为特征,与...  相似文献   

6.
1965年在我国某些地区,发现一种以蹄部水泡症状为特征的类似口蹄疫的猪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在对动物的致病力以及血清学反应方面与口蹄疫有所不同。为了查明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水泡病、下同)与口蹄疫在免疫性上是否一致,1968~1970年我们选择了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水泡病几株流行毒株,进行了乳鼠交互中和反应和猪体交互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7.
猪水泡病——《Virology Abstracts》,1976,9,№4,102 猪水泡病是一种感染猪的病毒性疾病,以猪的鼠蹊部、口和蹄部出现水泡为特征。病因是一种直径为30毫微米的RNA肠道病毒,其特征已简略研究。接触是最主要的感染方式,并注意了带毒者和疫病的传播。描述了急性型的临床症状和水泡及病变的发生。根据补体结合反应(CF)、组织培养和免疫萤光研究作出诊断。预防是以确诊或可疑病例的扑杀、消毒和卫生措施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口蹄疫(FMD)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一般呈大规模爆发,但有时也呈散发流行。其特点是专性危害偶蹄动物,表现为口及鼻孔外部粘膜、蹄叉及蹄冠上缘皮肤形成水泡和糜烂,也常见于乳头及猪的鼻镜部。临床上酷似水泡性口膜炎,猪水泡病和水泡疹。(一)病原及其分布 FMD病毒最早分离于1897年。分类学上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疮病毒属。病毒中心是一条单股正链RNA,由约8000个碱基组成,具有感染性。病毒外壳为对称的二十面体蛋白。完整病毒直径约为23nm,沉降系数为146S。FMD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Ⅰ(SAT-Ⅰ)、南非-Ⅱ(SAT-Ⅱ)、南非-Ⅲ(SAT-Ⅲ)和亚洲-Ⅰ型(Asia-Ⅰ)。用补体结  相似文献   

9.
猪传染性水泡病地鼠灭活疫苗经两年来在十多万头猪上进行了数十批次试验,安全率100%,保护率在试验场内蹄叉攻毒为90%,同居感染为92.9%,大面积区域试验平均保护率为82.5%,注射疫苗后七天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在6个月以上,疫苗在3~28℃室温内可保存9个月。地鼠灭活苗产量高、保护率较好,且保存、运输、使用等较方便,适合于农村大规模普注需要。  相似文献   

10.
我场84—24号奶母牛,于1987年3月4日产犊后因蹄叉腐烂,经一般外科处理,病情没有好转,蹄部肿胀更加严重,蹄底、蹄叉、蹄冠皮肤均腐烂、化脓。患牛经常卧地不起,精神不振,食欲大减,日产奶量明显下降。随用北京朝阳激光厂制造的800L型激光器进行照射,激光器功率20mW,波长6328埃,照射  相似文献   

11.
材料与方法 (一)毒株: 1.口岸毒(简称“C”),采自江苏省口岸镇生猪转运站病猪水泡皮,在猪体传13代,将13代发病猪的肌肉毒通过乳鼠,取第四代乳鼠的肌肉、肝、脾磨碎作种毒。 2.安徽毒(简称“A”),系安徽省送检的病猪水泡液及水泡皮,通过乳鼠1代,取死亡乳鼠肌肉、肝、脾作种毒。 3.吉林毒(简称“J”),系吉林省送检的病猪水泡皮。 4.口岸乳鼠毒,取口岸系乳鼠17代的肌肉、肝、脾磨碎作种毒。  相似文献   

12.
猪水泡病     
引言 猪水泡病(SV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以鼻、舌、蹄出现水泡为特征的猪的一种急性经过的发热疾病。猪水泡病与猪口蹄疫的鉴别诊断是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尤其是当此二种病 1971年在香港和1973年在奥地利同时发生时,其与猪口蹄疫在临床上和病理解剖上是无法加以区别的。 猪水泡病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记载,在那里首次由Nardelli和Mitarb分离和描述了病原。1971年此病在香港发生。自1972年至1975年在许多欧洲国家(波兰、奥地利、瑞士、法  相似文献   

13.
与口蹄疫有关的水泡性病是指水泡性口炎(Vesicular stomatitis)和水泡疹(Vesi-cular exanthema),这三种病都是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在病原学上,它们之间没有关系。口蹄疫几乎传染所有偶蹄动物如牛、猪、羊等;水泡性口炎除传染猪、牛之外,尚传染马,而水泡疹则只传染猪。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病畜的临床表现方面。每一种病都以在口及蹄部发生水泡病变为特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弄清猪传染性水泡病的同群猪和发病后不同时期的病猪肉尸的带毒情况,以便为预防和扑灭本病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步骤与方法 (一)材料来源:1972年10月6~8日在长沙肉类联合加工厂生猪仓库的发病猪群中分别采取下列各组材料。 (二)分组和取样:根据猪水泡病发病的病程,采取五个不同时间的病料,共分五个组:即(1)水泡期组(进库5天的发病猪);(2)水泡破裂期组(进库10天的发病猪);(3)  相似文献   

15.
猪水泡病病猪的排泄物与本病的传播有很大关系,因此,测定病猪排泄物的带毒及检查其发病时间与带毒的关系,可以为控制本病采取消毒措施提供依据,对控制本病的发生以至扑灭有实际的参考价值。猪水泡病肉品和脏器的带毒已有不少报道。至于尿的带毒,在试验之前,我们仅见到安徽省猪水泡病研究协作组有了报道。在本试验完成之后,又见到上海市猪  相似文献   

16.
一、种毒 制造猪水泡病血清抗原的种毒对血清质量有很大关系,种毒毒力强,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性能。我们所使用的种毒系我厂猪水泡病爆发高潮中,采取数头典型病状猪之水泡皮材料,经过乳鼠继代培育而成。通过近几年来实践证明,种毒毒力强(毒价在10~(-9)~10~(-10)),抗原性能好,乳鼠反应规律而稳定,完全合乎制造血清抗原的种毒要求和标准。  相似文献   

17.
巴州地区 1私营规模化养猪场 ,1999年 12月猪陆续发生以体温升高、渗出性皮炎症状为主的疾病 ,经检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病。发病情况 该场在入冬后为加强保暖效果 ,将猪舍全部蒙上一层塑料薄膜且门窗紧闭。 12月份以后陆续出现猪体温升高至 40~ 41℃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发病率达 2 0 %以上 ,并有蔓延趋势。临床症状 病猪有渗出性皮炎 ,先在耳根、四肢下部、背部、腹部等处出现黄色水泡 ,重者波及全身 ,很快水泡破溃 ,水泡液呈棕黄色 ,附着于猪体表面 ,破溃面互相融合 ,形成大的溃疡面 ,偶有化脓现象 ,有的部位皮肤脱落 ,水泡与皮屑、…  相似文献   

18.
大家畜蹄病常见多发,现将其治疗和装蹄法介绍如下。 (一)蹄叉腐烂 排除病因,脱去蹄铁,削蹄矫正蹄形,并削除蹄底腐朽枯角。患部用0.5%过锰酸钾水洗净,涂碘酒后,用松馏油绷带布条填充,系干净厩舍休养,每周换药一次,俟创腔恢复,再用蜂蜡封闭创口,装革底蹄铁或铁板蹄铁,可开始轻役。 (二)白线裂 轻者削蹄矫正蹄形以5%苦列阿林水洗净裂缝内污物,填充鱼石脂酒精纱布条,装侧铁唇蹄铁,固定患部,以制止分裂。崩裂重者,若有化脓宜先排脓,涂碘酒消毒,进行外科治疗,俟化脓症状消失。依上述方法处理,装广幅或半广幅蹄铁,裂部负缘与蹄铁之间留小间隙,以免踏地时反冲震动。  相似文献   

19.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水泡病,下同)上海北新泾系地鼠肾组织培养弱毒疫苗,室内外安全与效力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对猪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安全性不够稳定,细胞毒某些代数对猪的反应率较大并发生同居感染。为解决弱毒苗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水泡病秦皇岛系猪蹄部水泡皮毒适应2~3日龄小白鼠,连续传代致弱,待鼠毒对猪失去致病力后,再将鼠毒在仔猪肾上皮细胞中传代,试制组织培养弱毒疫苗。  相似文献   

20.
为了尽快消灭猪传染性水泡病,近年来在研制疫苗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鉴于猪水泡病水泡皮灭活苗的试制成功,我们于1974年开展了幼地鼠肾细胞培养灭活苗的研究。经试验测定,较大的免疫剂量有较好的保护力。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疫苗的制备 细胞的制备:用17~20日龄的地鼠肾,按组织培养常规制成单细胞,作病毒的培养材料。 种毒:采自我省连云港食品公司的病猪水泡皮毒,在地鼠肾单层细胞连续适应4代,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