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志菲 《党史纵览》2010,(12):10-14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陕北是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呀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这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之口.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陕北有个好江南——南泥湾.然而,人们并不知道朱德与当年开垦南泥湾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是开垦南泥湾的倡导者和决策者。  相似文献   

2.
高子果 《党建》2023,(3):64-66
<正>“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这首家喻户晓、优美动听的《南泥湾》,反映的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轰轰烈烈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斗争、夺取胜利”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3.
大生产运动中的《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相似文献   

4.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这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脍炙人口的《南泥湾》,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之口,唱得家喻户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陕北有个好地方——南泥湾。然而,人们并不知道朱德与当年开垦南泥湾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是开垦南泥湾的倡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5,(5)
<正>"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是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电影纪录片《南泥湾》中的歌曲。电影《南泥湾》说的是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种粮的故事。1941年,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进行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起镢头,经过几年的开拓,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不要政府  相似文献   

6.
<正>小时候郭兰英唱的那首《南泥湾》早就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了。随着那一遍又一遍深情、明快的歌声,我展开了对南泥湾的想象:清澈的河水、芬芳的枣花,四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真是陕北的好江南。是啊,南泥湾在我心中是美丽的,在陕北那片荒瘠的土地上,共产党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片米粮川。读过丰富的历史,看过无数的资料,那些生动的文字,那些有力的影像,让我对南泥湾的印象越  相似文献   

7.
忘记悲伤     
北辰 《党建文汇》2002,(5):42-42
周末在广九大酒店的“卡拉OK”里听歌,看到一个20岁的女孩走上台去唱。也许心理准备不够充分,旋律响起后,她才唱了开头一句:  相似文献   

8.
这是古书上的一则笑话:搬神像者。一个庙里并排摆着一黄一黑两尊神像。一黑兵见之,说:“吾黑神资格老,当居黄神上。”于是移黑神居首位。一黄兵又谓:“吾黄神本领强,当居黑神上。”于是移黄神居首位。二兵争竞不已,搬移十数次,神像被折腾得破损不堪。黑神与黄神浩叹道:“我们二人过得好好的,无端被这几个人搬坏了。”一解:自觉去搬仔细解剖搬神像者的队伍,我们会发现他们总的可分为两类:自觉去搬的和被迫去搬的。自觉去搬神像,又分为这么几种:甲、坚信吾神文功武治天下第一,“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这种人多的是一腔热…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系是个老知青,1965年下乡,1969年返城。同年因一个偶然的机遇到一家制药厂工作,1984年又因一个好的机遇到”马师大“干训班学习,毕业后抽调到币委机关工作,后来调到市政府工作部门。在在我的感觉中的父亲总好像是与一个又一个的机遇结了缘似的。有人说我父亲“命”好,真实我父亲是最不信什么“命”的。他说,如果有困难有问题有不幸,就去求神求菩萨求上帝,而神、菩萨、上帝也能应人们之所未解决人们的困难、问题和不幸,那入世间就不会有困难有问题有不幸了,人们也不用再查学习实践去创造了。而我过去经常和一些同学到寺庙里…  相似文献   

10.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一曲悦耳动听的经典名歌《南泥湾》传唱了半个多世纪,鼓舞了几代人。听过这首歌的,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词作者呢? 就是这首歌的词作者,后来又写出一部家喻户晓的剧作《白毛女》,为艺术殿堂塑造了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白毛女——喜儿;共和国成立后,他以满腔的热情,相继写下了《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被誉为中国当  相似文献   

11.
龚仕建  张丹华 《奋斗》2022,(11):63-64
<正>“如今的好光景,都是当年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来的……”一座农家小院里,76岁的老党员侯秀珍穿着红毛衣,倚着墙正为来访者讲述南泥湾的故事。窑洞外墙上,“南泥湾精神代代传”几个大字格外耀眼。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随着歌曲《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体现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南泥湾精神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正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没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般。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  相似文献   

13.
曾峻 《理论文萃》2006,(1):56-62,34
西面(Simeon)这个名字,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我”第一次接触到西面这个名字是在婴儿接受洗礼时,牧师讲道的章节,刚好是《圣经》第二章,其中有个人就叫西面。他是个“敬畏上帝的义人,圣灵与他同在”;他得到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在离世之前会见到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即耶稣。八年级时“我”接受路德教的坚信礼,牧师又为他读的是有关西面的章节。而此后25年间,“我”一直做着一个可怕的梦:  相似文献   

14.
我叫赵英惠,现任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台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我所在的台沟村,历史上就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在中学读书时,当地流传一首“穷台沟,富北沟,不穷不富福来沟”的民谣,大人说、小孩唱,同学们平时也念叨。我一听这套嗑,就觉得抬不起头:穷是耻辱,我不想穷;台沟穷,可我要富。为了变穷为富,20世纪70年代末,我就闯出了山门,进抚顺、跑沈阳,三下江南、两去广州,80年代中期,我就成了村  相似文献   

15.
制止公款吃喝,一场多么艰难的持久战。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政府象中国政府这样为吃喝问题下发那么多的红头文件,可是,几十个红头文件竟管不住一张嘴,“公款吃喝”愈演愈烈,到了泛滥疯狂的程度。外出办事吃,参观旅游吃,来家陪着吃,开会过节借口吃,有机会就吃。越吃越想吃,越吃越会吃,越吃越敢吃,越吃越能吃,“感情深,一口闷”,闷得烂醉如泥,口里这念念有词;“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去睡?你喝醉,我喝醉,医院里头来相会。不必担心不必悔,反正医疗是公费”。在尚有3000万人民还未脱贫,在一些地方单位职工发不出工…  相似文献   

16.
南泥湾精神的传人记延安市南泥湾农场场长贺玉林厚夫远村1992年2月,年仅33岁的贺玉林调任国营南泥湾农场场长。他发现几经易制后的这个我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农业经济薄弱,管理手段落后,亏损额达120多万元。昔日唱红了全中国的南泥湾,如今到了“能唱不能看...  相似文献   

17.
在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53周年的时候,由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经济建设与南泥湾精神”研讨会,金秋九月在长沙举行。大家一致认为,南泥湾精神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当年南泥湾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柏林,在今天仍然十分值得提倡。首先,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耕地面积少、资源相对不足而经济文化又很落后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更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艰苦奋斗,才能建立完…  相似文献   

18.
在莫斯科东南部新区的一个宽敞的训练场里,一群俄罗斯青年在幽雅的中国民乐声中有板有眼地练着太极剑。他们的教练是一位中等个子、身材瘦削的中国人,穿一身黑色的中式服装,一件对襟大褂和一条宽太的裤子,极富中国民族风味。这位典型的中国人却说得一口纯正的俄语,向他的学生解释着“精”、“气”、“神”等中国武术中最深奥的学问。这位中国人就是王丹丁,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早期领导人王明的儿于。我第一次就是在这个训练场中见到他的。那是在两年前的冬天,我的俄罗斯朋友斯维特兰娜在王丹丁的武术班学习,便把我带了去。我在训练休息…  相似文献   

19.
背上的兄弟     
“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这首动情的《牵手》,是残疾青年张连喜在结婚典礼上唱给背他走过30个春秋的“雷锋式的好民警”王书臣的。㈠30年前的一天,天津市红桥区欢庆里小学一年级一班的教室格外安静,学生们都在认真地自习。这时,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班主任忙问:“张连喜,你有什么事?”“我要上厕所。”张连喜低沉的回答隐约夹杂着哭声。得到老师允许后,张连喜慢慢地从椅子上溜下来,用双手撑着身体艰难地挪向教室的门口。这时,又一只小手举了起来。举手的是王书臣。“我能背他去厕所吗?”在老师鼓励的目光…  相似文献   

20.
草医父亲     
回乡的山路又远又难行。一山接着一山,一岭挨着一岭。在小镇下车,沿着青崖石上的蛇形小径,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见山垭口上有个隐没于暮霭里的村庄,那就是我的故乡。夕阳西沉,山鸟啁啾。山道上,我怎么也没想到跟上来的这个背着破旧药箱躬着脊梁的山民,就是为山里人解除疾患之苦,在巍峨的大山里整整奔走了二十年的民间草医———我的父亲。他说,他到十多公里外的纳英山寨出诊归来。“您都六十岁的人了,就别出诊了,在山里跑来跑去,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望着父亲清瘦的身子苍白的面容,我苦苦地哀求。他看了看我,黯然无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