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办、奥德计算机公司协办的“中国外事工作的管理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青团中央、新华社、新闻出版署、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妇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北京旅游学院、北京友谊宾馆、中国教育报以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记者共50多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方连庆教授主持了会议。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国际政治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代表校、系致欢迎词,强调召开这次会议对于在北大建设好外事管理专业的重要意义,感谢有关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与会领导同志和专家就我国的外事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现将研讨会的发言按发言顺序摘要刊载如下(未经本人审阅,如有不妥由整理者负责)。  相似文献   

2.
1992年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有关学者和专家在北京大学勺园召开了"东亚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方连庆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邱恩田和张锡镇副教授;国际经济系巫宁耕教授;日本学者有日本大学东亚研究会本田弘教授、浦野起央教授、加藤义喜教授、长谷川启之教授;韩国学者有庆熙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赵正源教授、朴基岸教授、姜正模教授、梁性韶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国际政治系代主任潘国华教授参加会议开幕式并在会上讲了话。方连庆、本田弘和赵正源三位教授分别代表中、日、韩三国学者在开幕式上致词。有十二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北大国际政治系与日本大学、庆熙大学的联系与交流;对中、日、韩三国关于东亚问题的研究与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原文按发言和宣读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3.
论东亚经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年9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在北京大学举行了“面向21世纪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展望”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出席会议的是:方连庆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张锡镇副教授、关世杰副教授、许振洲副教授、沈青兰副教授。成蹊大学出席会议的是:田中治男教授、桂木隆夫教授、龟嶋庸一教授、幸村千佳良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代主任潘国华教授、成蹊大学代表团团长田中治男教授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有八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与会代表对有关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两校的学术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按发言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4.
1993年9月7日至8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中日“亚太地区国家、民族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出席会议的是:方连庆教授、黄宗良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王杰教授、张锡镇副教授。成蹊大学出席会议的是:加藤节教授、广部和也教授、宇野重昭教授、关口末夫教授、田中治男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会见了与会代表。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成蹊大学法学部长广部和也教授、成蹊大学代表团团长加藤节教授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有四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与会代表对亚太地区国家、民族与国际关系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加强两校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按发言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2005年3月14日,在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令国际社会瞩目的<反分裂国家法>以2896张赞成票和没有反对票的投票结果高票通过,并随即由胡锦涛主席签署国家主席令予以颁布实施.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始其大陆八天七夜的"和平之旅";5月5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开启其八天九夜大陆之行.连宋的大陆之行,谱写了两岸关系历史的新篇章.那么,台湾问题的由来是什么?台湾问题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为什么"一国两制"的香港、澳门模式在台湾问题上很难施行?<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作用?连宋的大陆之行是否有助于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台港澳与世界事务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义虎教授.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德国的对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11月4日,应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北大世界社会党研究中心的邀请,德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常皮尔博士在德国大使馆文化处埃默里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大学,为国际政治系的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全面论述了冷战后德国对外政策的由来及其发展,受到到会师生的热情欢迎。现将常皮尔教授的演讲要点整理如下(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18-19日,北京大学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项目联合 举办了"变化中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北京大学东北亚地区安全论坛"。来自中国、美 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以及台湾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面临的主 要问题、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后的东亚战略以及如何推进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 泛、深入的讨论。中国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希雨、日本防卫厅前事务次官秋山昌广、上海合作组织 参赞哈什莫夫先生等在会上做了基调发言。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战略处处长詹永新参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相似文献   

8.
1993年11月15日至16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同日本大学和韩国庆熙大学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化与新的合作框架”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方连庆教授、黄宗良教授、王杰教授和张锡镇副教授,日本学者有日本大学东亚研究会本田弘教授、浦野起央教授、加藤义喜教授、长谷川启之教授;韩国学者有庆熙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赵正源教授、朴基岸教授、姜正模教授、权万学教授。日本大学总长濑在良男教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庆熙大学校总长赵永植教授和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教授分别在研讨会上发表了特别演讲。有9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看法。这次是中日韩三所大学学者第二次学术交流活动,它进一步促进了三方学者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9.
1998年12月26—31日,应香港法律教育信托基金和香港青年旅舍协会的邀请,我院国际政治系台港澳与世界事务专业研究生、本科生10人,在该系系主任李义虎教授带领下,赴港参加“京港青年法律交流计划’98”。该计划旨在通过参观和访问香港有关机构和举行座谈等,增进内地及香港青年对两地法律制度及文化的了解。同行的还有北大、清华两校法律系的部分师生。访问期间,该团在香港大学法学院参加了“中国内地、香港  相似文献   

10.
台港澳与世界事务研究所已于今年初在我系成立。建所的目的在于配置和加强有关这方面的教学、科研力量,开展台港澳问题及其涉外因素的研究,培养台港澳与世界事务专业方向各种层次的人才,进一步发展与台港澳地区、海外及国内各有关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1995年7月6—8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在北大联合举办了题为“联合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香港与中国的近60位专家、学者到会。今年是联合国成立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本次会议的召开,既是为纪念这两个50周年,也是国际政治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为加强与海内外有关机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于五月十六日上午邀请本系十余位兼职教授就办系的指导思想、专业发展和教学科研等问题举行座谈。出席会议的有钱端升,叶蠖生、陈忠经、李正文、王惠德、廖盖隆、李普、徐达琛、杨公素、程万里、薛谋洪等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邹谠(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讲座教授)也应邀出席了座谈会。北大副校长张学书出席会议致欢迎词。前系主任、现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宝煦教授、校社会科学处处长苏志中以及系和教研室、图书资料室的负责同志均出席了会议。座谈会由系主任张汉清教授主持。现根据会议记录(以发言先后为序),发表发言摘要(未经发言人审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会议概况 1994年12月5日—7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在友谊宾馆联合主办了一次题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的近70位专家、教授就“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教学与中国”和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0月13日至14日,北京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校和日本大学三所学校,在韩国汉城举行了题目为“亚太经合组织对中、韩、日三国的挑战和机遇的前景”学术研讨会。会前,大学校长国际联合会终生名誉主席、庆熙大学校赵永植学园长、赵正源副总长亲切会见了与会代表。赵永植学园长在会上发表了特别讲演。庆熙大学校亚太研究所所长中龙澈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方连庆教授在会上致辞。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大学方连庆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张锡镇副教授、刘甦朝副教授;庆熙大学校申龙澈教授、朴祐诚教授、金东烨教授、安在旭教授、全基浩教授、申正铉教授;日本大学黑田寿男教授、浦野起央教授、长谷川启之教授、永山利和教授、井上俊一教授。本次会议是三所大学联合举行的第三次学术会议,由于东道主的精心组织和细致安排,会议开得很成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次会议对进一步推动三所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按发言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15.
9月5日至9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中国大陆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开煌教授和东吴大学政治系系主任黄默教授一行三人暨东吴大学政治系研究生13人对我系进行了学术访问。 其间,国际政治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副系主任潘国华和方连庆教授,以及张汉清、张映清教授等同台湾三位教授进行了友好会见,并商讨了双方交流事宜。我系师生和台  相似文献   

16.
1996年6月27—29日,由我系和韩国庆熙大学亚太地域研究所、日本大学商学部联合举办的“东北亚发展模式与国家间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国际政治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庆熙大学副校长赵正源教授、日本大学代表长谷川启之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大学外事处副处长潘庆德、外国留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黄道林、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何淑云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与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的学术交流协议,1992年5月27-28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中日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比较"学术研讨会。我系参加会议的教员有方连庆、陈峰君、邱恩田、林代昭;成蹊大学参加的教员有宇野重昭、广部和也、关口末夫、加藤节、田中治男、村■英治六位先生。成蹊大学法学部长广部和也、北大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方连庆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有七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和加强我们两校、两系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对中日两国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的研究和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现按会上发言的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18.
6月19日上午,北京大学授予联合国裁军事务中心高级政治事务专员林国炯先生客座教授的仪式在我校临湖轩隆重举行。参加授予仪式的有专程从联合国前来的林国炯先生和夫人陈芳渝女士,全国政协台港澳联络委员会副主任郭平坦先生,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北京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潘庆德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  相似文献   

19.
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于5月5日至6日联合举办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系、所教师写的论文10篇,已毕业校友提交的论文5篇。我系兼职教授李正文、陈忠经、李新和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陶炳蔚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指导。来自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教育行政学院、四川大学、大连海运学院等院校的校友同本系、所的教师、研究生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正在北大和我系访问讲学的民主德国洪堡大学教授费路、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郑宇硕也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还有苏联、民主德国和非洲的几位留学生也自动前来参加会议。因而这次的学术研讨会具有相当的公开性。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分三个主题进行:(一)新思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当前国际关系;(二)新思维与苏联当前的国内改革;(三)新思维与战争和和平问题。刘金质、黄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联合主办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术研讨会于5月6日在我系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鲁毅教授,以及来自外交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我系部分师生共35人,会议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