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小时候,我与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常常会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包着的书信和照片,拿出照片告诉我,哪一位是她的父亲,哪一位是她的母亲,哪一位是她的姐姐和妹妹,教我该如何称呼他们。稍微认字,外婆会从那一包塑料袋里拿出书信让我念给她听,我想,这也许是20几年后我到了台湾对繁体字没有障碍的基础吧。我常常在想,时空与缘分的奇妙之处,小时候外婆常常跟我提起的故乡竟是我如今生活的地方。1988年10月,外婆托人辗转从香港带了一封家书到了金门,联络到她的胞妹——七妹,并在1988年12  相似文献   

2.
赵瑜 《公民导刊》2012,(11):54-55
外婆的牙齿已经松动,嚼不烂满桌的珍馐美食了,外婆的嘴角沟壑纵横,颤颤地一筷筷拣起白水煮得软软的冬苋菜,灯光映着她瘦削的饱经沧桑的脸……每每我凝神想起这一幕,带着香味的童年往事一下子飞舞到眼前。我是外婆带大的孩子。三岁时,父母带着他们的青春和热情进藏工作,外婆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收留了我。那时的南岸铜元局依山傍水,春日绿树争发,夏日江水粼粼,我和一群野孩子到山坡上偷嫩胡豆、摘野花儿,到江边堆假山、扳螃蟹,玩得象泥  相似文献   

3.
合唱队员     
外婆的口袋太神秘了,它似乎是我童年生活中的一个迷。听话的时候,外婆会从口袋里为我掏出一个奖励;摔倒了,外婆会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安慰的糖。在外婆口袋的吸引下,在妈妈的歌谣中,在爸爸的膝盖上,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1968年的一个傍晚,身为总工程师的爸爸突然对我说:“我们要离开上海了。”我天真地拍着双手,欢天喜地地盼望着从未有过的旅行,坐火车、坐轮船,我们来到了北方的一个小镇,从此开始了一个没有糖果、没有笑容的少年时代。我渐渐长大了,我隐约地知道,爸爸被打成了什么“东西”。那是场政治运动,我就是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我把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她应该是跟我奶奶一个级别的亲人,但是,在我见到她之前,她是我生命里的一个陌生人。假期的时候,我妈让我带着弟去外家看看,陕西人语言古朴简明,外家即是外婆家。12岁的我带着11岁的弟弟上路了。从坡底没有直通我外家的火车,我带着弟坐上闷罐子车先到西安。在西安,爸托了一个朋友把我们又送上另一辆闷罐子车。闷罐子车都是黑色的铁皮车,一般都是运货用的,山区里穷,不通绿皮火车的地方都用闷罐子车代替运人。我后来看二战的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什么的,运犹太人的那种车就跟我和弟坐的一样……闷罐子车既没有通风…  相似文献   

5.
感受台湾     
2000年12月21日晚8时,我们“四川地区文化艺术参访团”一行15人,从香港搭乘台湾中华航空公司C1628航班,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飞行后,终于稳稳地停在高雄国际机场跑道上。顿时,我的心激烈地跳动起来,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相信自己已实实在在地踏上了这片对我来说既神秘,又陌生,既亲切,又让人感慨万端的土地。50年前,在国民党陆军大学当教官的舅舅带着他的家人和我的外婆去了台湾,从此两家人天各一方,杳无音讯。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和舅舅一家接上了联系,至此知道外婆和舅舅上坟,可惜她没有等到这一天就去世了。今天我终于圆了…  相似文献   

6.
台湾情怀     
张嵘 《两岸关系》2005,(12):22-23
对台湾最早的印象源于我的外婆,外婆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是个终日驼着背,话不多但很慈祥的老人,每日为我们兄妹3人忙碌着。外婆太平凡了,平凡到好像没有什么故事。直到那天外公突然出现,我们才知道外婆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外婆与外公在民国时期结婚,婚后原本以为可以像所有人一样生儿育女,白头偕老。可谁也没想到一个早晨,外公和往常一样离开家去学校上学,却再也没有回来。这一走就是整整的四十年,而那时我的母亲仅1岁。我的外婆就这样开始了她整整四十年的等待,直到当年的美丽少妇变成了满头银丝的老人,而当年抱在怀中尚不能言语的女儿也…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在我的梦中,我的心会飞起来,带着我去寻找阳光,让我每天都生活在阳光中。生活中会有很多不顺心,会有很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曾经听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快活?"我常常会说:"  相似文献   

8.
<正>上世纪末,美女作家卫慧在《我的生活美学》中写道:"我也许无法回答时代深处那些重大的问题,但我愿意成为这种情绪化的年轻孩子的代言人,让小说与摇滚、黑唇膏、烈酒、飙车、信用卡等共同描绘欲望一代形而上的表情。"卫慧所谓"欲望一代"大约是指比她小的那些"八零后"、"九零后"们,他们"没有上一辈的重负,没有历史的阴影"。"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他们都不愿意负太大的责任"。这种不要责任和沉重,重视享乐和轻松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学",可以恰当地称之为物质主  相似文献   

9.
《中国残疾人》2006,(11):52-53
邵梦我是农村女孩,小时候有听力,现在成了一个真正的聋人。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很少说话,父母是文盲,有时他们有事对我说,总是大声地喊叫,可是我听不见。我很想和父母聊天,也很想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上遇到的麻烦事。请大家给我提供点办法。我该怎么办?神龙你可以教你父母学手语  相似文献   

10.
洪静 《当代广西》2009,(4):34-35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虽然没有拯救众生的能力,但在保证自己过好生活时,如心有余力,便去帮助一些可怜的人,在他们走投无路时拉一把。积点德,行点善,不求扬名,但求心安。——阿华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1.
魁元:我是一个肢体残疾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我每时每刻都感受着大家的关爱,人们对残疾人照顾得几乎可谓无微不至。但是我却越来越不习惯了。因为我知道很多事情我都是可以自己做的,我说了他们又不听。难道我应该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吗?大伟:接受关  相似文献   

12.
郑海  孙瑞 《今日民族》2001,(10):21-27
曾经几次到过中甸,多数被辟为旅游景点的地方我都跑过了,但始终没有正经写过什么东西。心有所依手上却不敢动,毕竟没有认认真真去过一个藏民居住的村庄,对藏族村民的真实生活几乎没有面对面地观察和聆听。不久前,终于有了一个进藏民村庄做调查的机会。连续几天,我都和同事在那村子里转悠、走访,尽量与男女老少们交流,在本子上记录下种种数字,看他们如何早起晚归,如何种地放牧,如何收获,看他们如何串门子,如何在火塘边打酥油茶待客,如何在经堂里念经,听他们清亮如泉的笑声,当然,也力图感受他们在内心里正如何来面对变化纷呈…  相似文献   

13.
有灯的心     
罗西 《人民公安》2007,(15):56-56
十岁那年,外婆带着我从北方到镇江看望我的父母。老实说,当时我真的吃不惯这里的饭菜,整天嚷嚷着要回去。于是,年长我五岁的姐姐省下  相似文献   

14.
正12岁,如梦一样的年龄,期待着美梦得圆;12岁,似花一样的季节,等待着璀璨绽放。但是,有些人的12岁却遭遇着噩梦一样的生活,譬如我的外婆,甚至我的母亲。而我和女儿的12岁,因为改革开放,因为国家强盛,享受着生活的静美。听听我们这四代人12岁的往事,相信你也会感叹:生逢伟大时代,人生何其幸运。侵华日军的铁骑踏碎她12岁的美梦,她是我的外婆外婆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尽管身处旧社会,  相似文献   

15.
1953年春天,以父亲开始他们那一辈人开始的寻找。 1953年春天,我的父亲杨鸣岗从昆明带着他的收音机,和解放军一起走进深山老林寻找苦聪人。我了解苦聪人,就是从小听父亲讲述寻找苦聪人的故事开始的。 听父亲说,那时的苦聪人,睡在树丫上,饿了吃生果,冷就裹张芭蕉叶。解放军钻进密林草丛中一个个地找,苦聪人怕,你找到东边,他躲到西边,就是不出来。后来找到了,像电影里放的一样,是头人李老大站在山坡上,张大嗓子到处喊:“李二柯,出来嘛,政府家的解放军要得罗。”然后一家一家从宽阔的老林中聚拢了来, 苦聪兄弟长期…  相似文献   

16.
外婆与花     
立冬悄然而至,带着一丝清香而来。我总想在这个季节里种一次水仙,但屡屡没有实现。一来是觉得没把握把这略带仙气的植物培育绽放;二来觉得这娇贵的植物一季就终寿,实在不忍花钱把它购来。但我的外婆从不会考虑这些因素,因为她可以把这株植物养得绝不亳负这一季节。  相似文献   

17.
廖艳云 《今日广西》2008,(15):11-13
下班后,他们匆匆离开办公室,进入另外一种工作状态;他们常常没有周末,也没有其他节假日,整天运行在两条工作轨迹之上。他们,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兼职族。他们大都有“一技之长”,在做完本职工作的同时。明里暗里也不忘找点花头。赚些“外块”;或是为了满足个人爱好,寻找生活乐趣。  相似文献   

18.
吕欣 《今日上海》2012,(1):24-29
“我要感谢生活,它就像一个向导,为你打开一崮一扇门。”退役后的姚明没有闲下来,为公益活动奔走、出红酒、去交大上学、投资上海男篮,正如他所说,“一扇门关上,另外一扇门徐徐打开,门外有崭新的生活等着我认真品味。  相似文献   

19.
书可真是个好东西。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靠的就是书。我小时候看外婆不认字,不能读书,心里真替她着急,不止一次地问她,不看书你不闷吗?当然,她也常为找我要找到厕所里着急。真的,我小时看书,那叫一个“迷”:吃饭时因为不能把书带到饭桌上,我是吃了稀饭,拿只馒头就溜走,这习惯一直到我离开家独立生活,可以自由地边吃饭边看书时才告一段落;上厕所也要带上书,看到痴迷时,腿麻了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堪萨斯等州,生活着占美国总人口极少数的阿米绪。他们并不是一个种族,而是一个宗教派别——由欧洲移美的再洗礼派。他们当年因美国对异教徒的宽容渡洋而来,如今也因美国对少数的尊重得以保持自己的宗教信念。他们与美国人杂居在一起,但却以强烈的宗教信仰抵御现代文明,从价值观念到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