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进论坛》2011,(6):11-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政党的灵魂和旗帜,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展示了中共执政党在时代主题转换、世界政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对大局大势的把握和执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必须深化对党性的认识,探讨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内在规律。党性可以从政党组织层面和成员个体层面来理解。从组织层面看,政党的党性是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理由和根据。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由政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所决定。从个体层面看,党员的党性是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内化为党员个体素质并在党员个体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上的体现,衡量党员个体党性强弱的标准和尺度是看其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符合政党组织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的程度。把政党的本质规定性内化为党员个人素质并在其思想和行为上体现出来的过程就是党性修养。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与党员个体对政党的发展历程、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的认同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田野 《前进论坛》2012,(6):12-13
价值观既是现代政党的立党之本和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又是关系到一个政党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价值观一般是丰富多元的,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其中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它代表了政党广大成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政党意识中处于最深层、最本质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全球化、现代化的结果。政党制度又体现为政党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任何政党制度都有民族性、现代性两个方面,都是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政党制度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由背离、疏离走向高度统一,这是政党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内在逻辑。近代以来,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忠实地体现了这一历史逻辑,未来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更要自觉地坚持这一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党内关系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与政党相伴相随的政党现象,党内关系反映政党的基本价值取向,标示政党文明的发展水平,蕴含政党的底气与实力,预示政党的前途;是政党得以建立、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一切政党活动的基础。政党只有确立和协调好党内关系,才能生成并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调整和处理好党内关系是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正确认识党内关系的基础上,从维护共同的信仰、保障党内各主体权利、依法治党等方面加强建设。有利于协调党内关系,更好地促进政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群关系建设: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的核心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群关系问题是政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进行党群关系建设,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核心价值取向、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水平.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建党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党群关系建设作为政党建设目标的重要构成,并矢志不渝;始终把党群关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整体布局的灵魂内容,作为联结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枢纽;始终把党群关系建设作为检验党的建设水...  相似文献   

7.
王梅 《青年论坛》2008,1(2):36-38
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深入研究其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的涵义及变化趋向,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的调适与引导,使其政治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达到某种一致性,有利于高校稳定与国家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执政为民不仅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理论色彩,也带有浓厚的实践品格。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活动中形成并推崇的终极政治信念和奉行的根本政治目标,是执政为民内涵之核心。执政为民的理论色彩是指遵循了民有、民治、民享、人权等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并为实现这些基本价值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理论。执政为民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传达了一种爱民思想,更在于其实践品格。执政为民的价值、理论和实践三种形态是密切联系的、相互贯通的。  相似文献   

9.
在影响政党制度的各种因素中,政治文化是深层次的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都能够从该国的政治文化中找到依据.基于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的研究视角,可以阐释中西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不同模式的文化根源.在当代中西政治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可以对中西政党制度发展的民主价值取向作出分析,进而探讨中西政党制度对民主取向的适应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执政不仅仅是一个政策与方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内含着政治活动本身的伦理价值取向问题,也即为谁执政、执政要实现什么样的伦理目标、以何种既合技术要求又合道德要求的方式执政等问题。执政能力彰显了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即求真务实的伦理底蕴、和谐发展的伦理境界、全心为民的伦理取向和依法执政的伦理规制。道德力就是一种执政能力,基于执政能力的政党伦理建设主要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树立基于执政能力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则是探寻加强政党伦理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益组织化的社会,每个人都要通过在组织中定位以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断扩展的目的。在一个组织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人本取向和目标取向的矛盾,组织领导者必须协调其组织内部立法和个性的冲突,即要化解人本取向和目标取向之间的二元紧张。但“价值”和“取向”原本完全就是主观的东西,价值、取向的世界是人造的,  相似文献   

12.
鲜开林 《人权》2012,(3):24-28
文化是人权的精神本质和精神支撑,人权是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人权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权文化观念和人权文化价值取向。广义人权文化是人权物质文明成果和人权精神文明成果的统称。狭义人权文化是人权精神文明成果的观念形态,是人们在人权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人权知识体系、人权价值观念、人权生存方式等构成的人权观念形态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种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模式下.和谐政党关系的地位尤其突出。中国特色和谐政党关系以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差异性为前提条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基本原则,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政治保障.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价值取向.这些构成了中国特色和谐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日益凸显其自身的重要特征。综而观之,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和平发展为指向;以强国富民为宗旨;以创新思维与机制为突破;以和合主义为价值取向。这些重要特征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的过程中,并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政党建设目标,是政党自身建设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政党建设目标的确定,对于政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党建设离不开它所处的政治系统,政党制度直接决定了政党建设的目标。参政党建设的目标选择,直接取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决定着参政党建设的近期目标,价值决定和指导着参政党建设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目标、纲领章程、执政理念、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的产生和形成,理论和实践,发展和完善,升华和结晶的过程中体现着的价值追求,凝聚着的理想信念,包涵着的经验教训,展示着的政党形象就是党史文化。党史文化内化成党员的世界观,外显为政党的旗帜,范导着政党的前进方向,体现出政党的根本性质,反映着民众对政党的基本认知,承载着社会对政党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青年价值取向及思想工作方法贾志宏,郝建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来深刻影响。在企业日趋走向市场的今天,企业青年价值取向怎样?怎样引导、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卓有...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是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是人们实际生活中追求价值的方向。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分为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工具价值则反映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高校管理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在对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一般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取向的现状进行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教学管理目标取向、教学管理主体选择、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教学管理评价导向等方面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西方代议制构成了西方政党国家的制度基础,西方政党因而具有民主和权力制约的宪政价值。西方政党的民主价值体现在:政党事实上成为直接民主的代用品和政党促成民主政治和责任政治的实现。西方政党的权力制约价值体现在:政党间的分权、反对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与制约,事实上成为宪政体系中权力制约的重要机制。现代国家通过立宪,形成政党宪法条款,确认政党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