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前不久由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的对我国280多个城市的175个产业的调研显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动脉,已经形成了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明显的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动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梯度由东部向西部转移过程中,如何把握机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地区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以区域经济相关理论为基石,在中国振兴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下,探索在中俄两国联系最为紧密的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突破国界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在进一步挖掘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从空间地域视角,探索跨国界地方产业集群形成的有效途径。以技术贸易为先导,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引进与输出、集群内产业配套等方式开展广泛的产业合作,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这个大区域内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在资源、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互补性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下,产业关联程度和分工协作不断加深,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空间地理上的集聚形成区域产业群落,最终推进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化,当前世界经济正迅速融合为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与此同时,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却正在由一体化走向分散化。国际上最新发展起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地方产业集群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其中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本文就应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印度软件产业集群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台湾的产业吸收和产业外移两个方面剖析产业转移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得出台湾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必须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才是台湾经济繁荣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总部集群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看,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在空间地理上由功能集群所形成的一种聚集经济.总部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种高端形态,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人才、金融、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因此,总部集群发展应有其特殊的路径选择:实施集群创导战略;将总部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培育促进总部集群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提高总部经济的文化竞争力;开展集群营销,创建总部集群区域品牌;建立有效的总部集群"竞合"机制;推进总部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6.
与美国的汽车产业相比,日本汽车产业集群具有低交易成本与高专用性双重优势,对美日汽车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可以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提供借鉴与指导。政府的产业规划不仅是产业区域发展的地理空间规划(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更应该是企业间分工的产业价值链规划;政府的经济干预不应该局限在税收等产业政策的安排,更应该注重以信誉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有竞争力的产业(包括相关与辅助产业)大多倾向于向某些特定的区域群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我国东北是重工业基地,组成东北群块。俄东部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创新经济,因此,中俄发展产业集群合作存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为了摆脱对能源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多元经济发展路线,建立健全经济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哈萨克斯坦政府努力消除经济领域发展的固有障碍,使非能源领域实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投资渠道多样化。同时,人才培养的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推动了哈萨克斯坦国内的非能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而生产的非一体化使不同国家的产业专注于具有竞争力的战略环节,在全球价值链演化中组织生产.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纷纷转入中国内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当地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10.
从印度软件业发展看产业集群的内在经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业在近 1 0年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主要得力于印度在软件业的发展中实施了产业集群战略 ,正是产业集群良好的内在经济机理 :一方面在从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上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不利于集群发展的柠檬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经济规避能力 ,使得印度软件业获得了很强的竞争力效应 ,这无疑为我国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印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在经过调整和改革之后,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深入地研究印度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目前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作者从印度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等几个角度对印度经济发展方式做了一些数据分析。作者认为,技术导向和知识积累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一国经济总量的长期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化,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进入新世纪以来,仍然是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产业集聚机制的角度探讨老工业基地优势发挥与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产业集聚机制研究是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的切入点。体制创新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有效途径,也是难点,而固有的工业结构特征,也成为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因此,要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演替,同时发展多产业部门,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发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21世纪将形成一个与工业社会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终于使人与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解放出来。虚拟生活的出现,以及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种环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因特网必然对现存社会的道德精神作出挑战。人类社会的道德精神要求网络社会实现和谐、平等、共享、共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需要。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道德悖论和道德问题。当我们试图将传统的义务、平等、和谐等道德规范放到网络社会的背景下权衡时,所看到的竟是在网络环境中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对该民族成员行为模式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中韩合资企业员工民族文化的调查,发现其民族文化不尽相同,从而使两国员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这对中韩合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某些影响。本文基于两国员工民族文化及受其影响的行为模式,探讨中韩合资企业管理方法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在1997年的前30年里,东盟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经济步人复苏。  相似文献   

16.
中日环保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旭梅 《东北亚论坛》2007,16(6):107-112
环境作为一种新的贸易资源与新兴产业,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在以往的中日环保合作中,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接受援助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瓶颈制约与胁迫影响,要求中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中日两国在环保产业寻求市场化的合作模式成为有效推动中日合作的关键。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中日环保合作既可行且必要,符合两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利益。目前,两国环保合作的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寻求市场化的合作模式日益成为有效推动中日环保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王柏玲  朱健  刘政 《东北亚论坛》2012,21(2):108-115
航线建设对节点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显著的牵动效应,同时,节点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将推动着航线的良好运行,二者有着很强的互动关系。加强环日本海航线建设是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的关键,作为该航线上重要的节点城市珲春市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与航线建设良性互动。珲春市政府应该抓住机遇,以畅通对外通道为突破口,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开放举措,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全力拓展和深化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务实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理论界对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内在联系及其调整的研究有了不少进展,形成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贾继锋、李晓青(1997)认为,中国和东盟互补性最初在初级产品中得以体现,随着双方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产品的比重上升,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日益成为主要的发展势头。产业调整中的互补性竞争导致新的产业分工,市场容量的双向扩展又增强了产业的互补。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产业结构转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演变的基础过程,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反映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各地区现有产业结构的水平和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在制定产业政策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地区间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以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保障产业结构调整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