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优化专业学位教育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囿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当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迷失了自己应有的"特色",存在着诸多"错位"现象: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而轻专业;培养过程中重经验而轻新问题;教育体系上重传统而轻特色。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当科学优化培养模式;灵活制定和落实政策,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凸显自身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中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却刚刚起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论文总体数量较少且滞后于实践发展,定性研究多而定量研究少,研究视角单一且交叉研究少,研究内容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且与经济社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今后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时应注意运用多学科视角,广泛开展调查实证研究,并且加强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CNKI数据库2002—2011年度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所收集的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分析表明:国内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尚未得到在校研究生的广泛关注;研究"工程硕士"的文献数量最多;同国外比较的相关研究较少;"培养模式"、"质量"与"课程"是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简称MPP),是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公共管理教育领域新增设的一种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增设MPP专业学位教育不仅具有必要性、紧迫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建议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增设MPP专业学位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借鉴别国教育经验的过程。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着运行机制僵化、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培养条件不足等问题,有待深化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稳定规模,建立侧重抓质量的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快速发展,管理权限将逐渐下放;研究生教育呈现多样化;优质资源共享,推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1995-2006年非全日制非学历研究生教育中同等学力和专业学位教育在授予学位的人数、学科、申请者工作年限等方面,存在着专业学位替代同等学力的现象;在授予单位的类型、地域分布等方面,存在着专业学位与同等学力共生的现象.此种现象,主要由专业学位设置突出实践性、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过关以及专业学位的社会效应较强等三个原因所导致.由于同等学力教育还有强大的生命力、专业学位教育还有待完善但其发展有政策保证.专业学位教育在未来10年内仍有可能与同等学力教育共生,之后,伴随着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足发展,同等学力教育会瘦身缩水.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近年提出的新政策。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适应新时期我国公安工作对警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警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警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警务人才尤其是基层在职民警的综合素质,有条件的警察院校近年获批开展警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四川警察学院在警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中。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是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接轨的必然要求,是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必由之路。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从招考、培养入手。从招考入手,需要改革初试、重点考查有针对性的内容,需要加大面试比重,需要引入合作导师参加面试。从培养入手,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实践、建设双师型队伍、科学设置毕业设计并加强职业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9.
采用系统论和协同学的研究方法优化培养过程和职业环境,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可以增加他们的职场成长经验,实现研究生教育从学术性为主到应用型为主的转变。文章主要是结合区域经济建设,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职业性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工程硕士应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突出工程知识、实践能力、工程素养的培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按照工程能力的目标导向,探索形成了“四个三”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培养模式.即:优化三个阶段,实行学习与实践交互式的校企协同培养;坚持三个原则,围绕工程知识构建开放的知识发展体系;依照三个层次,围绕工程实际构建递进的实践训练体系;坚持三个融入,围绕大工程观构建全面的工程素养体系.结合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剖析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提高认识,科学设计,优化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提高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实践教学质量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多通道的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了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概况,在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规范和完善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扩大和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类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提高认识,积极探索,根据工程硕士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保证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可归结为:法律硕士的自身优势,建立良好的法学教育层次的需要,满足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但目前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司法考试的矛盾、教育产业化等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故应改革其不完善的方面,并调整现有法学教育层次,使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法律硕士(法学)的恢复招生,打破了多少年来只能由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局面。这一突破性的变化引起了我国法学教育的重大变革,带来了法科研究生的结构性调整和变化,形成了法学硕士与三种类型法律硕士: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在职法律硕士并存的新局面。当下,有必要明确定位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型、实践型高级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借鉴有关国家成熟经验,探索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我国法律硕士(法学)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专业认可度低、学习的迷惑、社会认可度低是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显著特点,其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明确的专业指导思想与未来发展方向多变、不明的矛盾,以及专业性质定位与法学本科教育、法硕教育、法学硕士教育碰撞与协调的矛盾。开展研究生思想工作,应重视和解决好在就业指导、导师配备、组织交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战略性调整.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为职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短、平、快的捷径.如何构建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模式是顺利开展此学位试点工作的关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工程项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扩大和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类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提高认识 ,积极探索 ,根据工程硕士的特点和要求 ,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保证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工程项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扩大和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类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提高认识,积极探索,根据工程硕士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保证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是农业院校培养高层次农业管理人才,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采用定序Probit回归模型考察教学设备、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四个因素对研究生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学实践、教学设施两个因素显著影响研究生总体满意度,而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为此,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将有效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