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东亚现代化的研究,尤其是经济现代化的研究和讨论是很热烈的,其焦点是围绕着“威权主义”对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展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东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威权主义并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阅了众多的文献后发现,对于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威权主义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整个东亚地区,日本的政治民主进程开始的时间最早、经历的时间最长,过程也是几经曲折。笔者拟对日本政治进程中的威权主义作深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威权主义的概念及其特征本对“威权主…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领导人的国家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新加坡领导人的国家至上观 ,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加坡威权政治以及新加坡为什么没有像其他东亚国家或地区那样发生明显的政治转型。新加坡领导人的国家至上观包括民族国家至上和政治国家至上。民族国家至上指的是新加坡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必须服从民族国家的创建和巩固这个大前提。政治国家至上则是人民行动党政府的权威至高无上。人民行动党、政府和民族国家三者密不可分 ,人民行动党是新加坡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庇护主义在东南亚由来已久,传统的庇护主义渗入到威权体制的资本政治形态中,资本政治形态则赋予了庇护主义以新的内涵与发展.一方面这是由威权体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资本政治的建设.不同威权体制下资本政治的庇护主义模式存在差异性,如泰国是一种兼具合作与掠夺的混合型模式,而菲律宾则是私利取向的掠夺型模式.威权体制与资本政治形态的变迁动摇了庇护主义的存在基础,庇护主义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威权体制的民主转型.  相似文献   

4.
威权政治是在"整体号召机制"下施行的"强人政治".在威权政治下,宪法在文本上享有至上权威,在实践中则因遭受政治权威的贬抑而被规避、被僭越,这既是威权政治得以施行的前提,又是施行威权政治的逻辑结果.宪法权威之奠立有赖于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换,同时,民主政治的建设也有赖于奠定宪法统治的至上权威,两者是互补共生的.  相似文献   

5.
一 半世纪的民主化和主流政治实力派回顾一下韩国半个世纪的政治史 ,根据论者所强调的论点 ,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评价。韩国政治的半个世纪 ,既可以看做是“左”、“右”意识形态的斗争史 ,也可以视为实权派阶层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不断进行的政治游戏 ,还可以归纳为反共政治或权威主义官僚体制的产生及其发展的过程。刚解放时 ,韩国政治的主流实力派并没有继承过去朝鲜王朝的政治传统 ,而是模仿当时美国或欧洲等所谓“先进”国家的自由民主主义 ,试图在整个国家重新建设民主主义。尽管当时主流实力派冷静地重新反省过欧美…  相似文献   

6.
吸纳被认为是威权主义政府执政地位得以长期保持的重要因素。以甘迪为代表的学者从政治制度角度讨论了议会吸纳的作用,并以理性选择模型分析吸纳的作用过程。本文以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东亚国家为案例,更为全面地分析了议会、政党和行政机关的吸纳对威权主义政府的执政地位保持的作用,并提出了制度性吸纳的"竞争性抑制"机制。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经由这一机制,制度性吸纳越强,反对派力量被扼制,威权主义政府执政地位倾向于保持;反之,反对派力量迅猛发展,威权主义政府执政地位就会难以保持。  相似文献   

7.
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进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一直到穆尔西时期,埃及社会发展始终具有自纳赛尔时代以来的威权主义色彩。在民主化浪潮下,威权主义模式逐渐式微,埃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存在的种种矛盾不断显现,其民主转型过程也因此充满动荡与暴力。埃及民主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实现威权主义的民主化转型,克服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民主...  相似文献   

8.
拙作《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与《二战后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剖析评述了印尼原住民主要的政治集团或其领袖人物对印尼民族的理解与把握,并将之归结为“原住民主义”和“非原住民主义”两大类,同时指出前者近百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有逐步扩大影响的趋势。原住民印尼民族观之所以出现上述分歧,原因诸多,而原住民如何看待芸芸华人,即持何种华人  相似文献   

9.
沈晓雷 《当代韩国》2010,(4):123-125
《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一书由北京大学尹保云教授所著,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该书主要回顾了韩国建国直至卢武铉政府时期韩国的民主发展过程,揭示在威权主义过渡阶段的民主形式与本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方方面面的性质与特点,从而拓展我们关于民主发展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全书由前言、第一至第九章、结语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前言主要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意图;第一章提出了民主、威权主义等概念;第二章介绍了韩国的本文文化资源,即儒教传统文化;第三至第七章回顾了韩国民主化的发展历程;第八章则分析了公民社会与民主的相互作用;第九章为韩国的政党体系及政党发展;最后为结论部分,对韩国这一儒教国家的民主化历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在政府的强势作用下,经过资本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汉江奇迹”,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政治上,自1987年终结威权主义实现民主化以后,正迈向21世纪的市民社会时代。早在1987年韩国总统卢泰愚在其所著的《平凡人的伟大时代》里就阐述了其“明朗而又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唐睿 《东南亚研究》2020,(1):20-32,155
自21世纪以来,比较政治学研究发生了从"民主转型"到权威主义政治的转向,东南亚的权威主义国家也得到了比此前更多的关注。现有研究已经建立起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形成了从权威主义起源到运作过程,再到持续结果的主要研究议题,出现了以斯雷特、比宾斯基和布朗利为代表的学者群体,他们分别提出了抗争政治与权威主义利维坦形成、执政党组织与权威主义持续性以及精英联盟关系与经济危机结果等理论。这些研究采用了诸如控制式比较、过程追踪和正负面案例的比较分析方法,并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等维度去发展和检验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澄清起源和运作过程对权威主义持续结果的作用以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在权威主义韧性外引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福利等国家治理维度的议题,拓宽研究视野,将区域政治与国别政治相结合,是东南亚权威主义三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无论第13届国会选举结果如何,马来西亚50多年来的选举型威权体制正在走向松动:巫统已经不像以往那样能完全操控选举结果,一党独大的局面已有所改观,两大政治阵营的竞争体制(即"两线制")正在成为马来西亚政治生态的基本格局。为赢得国会选举、挽救巫统主导的国民阵线的执政地位,纳吉布首相实施了一系列亲民政策,但这些政策能否消解长期以来人民对巫统威权体制的积怨尚不得而知。在反对派人民联盟一方,他们其实也没有显示出成熟的替代执政能力,他们最大的政治资本是人民对巫统威权的厌倦。  相似文献   

13.
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德国国家性格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芳 《欧洲研究》2005,23(6):32-40
个人的性格受制于其成长的背景,国家性格则来源于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历史和地理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军国主义是德国历史上典型的国家性格,但是其文化根基却是权威主义。军国主义因为它激烈的外部性较为引人瞩目,但其文化的内敛性却常为人忽视。本文探讨了德国军国主义国家性格和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孕育了德国权威主义政治文化,而文化的顽固性、渗透性和继承性,又使得权威主义政治文化极大地支撑了德国后来的军国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改变了军国主义的国家性格,但是彻底改变了的却是传统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机运与局限:发展型威权政体的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型威权政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中最为常见的政体.这一政体没有太明确的意识形态,常把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等实用主义目标作为政府发展纲领.发展型威权政体在政治合法性方面大致经历了从正当到危机的过程.研究发展型威权政体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韩国式“民主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及其涵义崔章集一、“民主主义与经济的并行发展”与“民主主义市场经济”使民主主义在社会中扎根并实现高档次的民主主义,关键在于怎样克服随着从权威主义过渡到民主主义而出现的对民主主义体制的不满。因为民主化掀起了反抗权威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简要介绍俄罗斯当代“新权威主义”政治特点的基础上,从和东正教有关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第三罗马”理论与普京时代政治体制之间的思想联系入手,分析和论述了“新权威主义”产生的来自俄罗斯民族历史及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旨在揭示隐藏在社会发展形态之下的深层民族性格动因;指出俄罗斯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形态和格局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其今后的态势走向也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充分满足和显示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改革陈恩冷战结束后,受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政治格局重组的影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政治改革浪潮。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沉重打击了传统的威权主义政体,使多党政治、议会民主成为发展中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8.
继全球化理论之后,德国学者乔格·弗里德里希通过对“中世纪主义”的类比和隐喻方法,极富想象力地创造了“新中世纪主义”这个概念,作为分析“后国际”体系的新范式。新中世纪主义被定义为“一个由民族国家体系和跨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二元普世主义凝聚起来的权威重叠和多重忠诚的体系”。新中世纪主义对全球化理论的话语霸权构成了挑战,它认为全球化国际关系理论断定主权国家行将消亡的结论是十分偏执的,在后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和跨国市场经济是两种长期并存、相互竞争的普世主义,它们与社会行为体一起构成并行不悖的三大行动领域。新中世纪主义认为,缺乏无可争议的至尊权威是后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复杂多元、碎片化的政治亚文化使马来西亚的各种族、各政党、各团体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削弱了政治整合的效能,而自由民主制度的竞争性特征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由于各种族、各阶层的政治文化存在着相近的或共融的内容,比如权威主义心理取向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再加上政治运作过程中逐渐磨合出的政治妥协、合作和理性等精神,既构成了马来西亚主流政治文化的内在机理,也为马来西亚的政治整合提供了有效的政治文化资源。这种政治文化奠定了马来西亚软权威主义政治的重要基石,从而成为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道独特的政治景观。  相似文献   

20.
起诉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世界各国由于刑事诉讼的方式不同,在起诉时所适用的基本原则有所不同,这方面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起诉法定主义,即见具有犯罪的客观嫌疑,符合诉讼条件,就必须提起公诉;二是起诉便宜主义,即准许检察官对是否起诉拥有一定的裁量权。日本法学家认为:起诉法定主义可以排除检察官的恣意处分,防止在起诉问题上受政治和党派的左右。但是从刑事政策角度看,在没有必要处罚的情况下,应该用起诉便宜主义加以调整,以纠正法定起诉主义的硬性规定。日本是采用起诉便宜主义的典型国家,本文拟就日本的起诉便宜主义进行一下探讨,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