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而管仲之贤亦为世所称道。管仲之能相齐,一要归功于鲍叔牙的推荐;二要归功于齐桓公的用贤。鲍叔牙也是齐国的贤士,且是跟随桓公多年的旧臣。管仲本是公子纠的辅佐,在公子纠与桓公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用箭射中桓公的衣服带钩。当桓公继位以后,本是要任鲍叔牙而杀管仲的。鲍叔牙却对桓公作了郑重的推荐:“君将治齐,则高傒(原齐国正卿)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  相似文献   

2.
荐贤者贤     
举荐人才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通过察看被举荐的人才、德才情况,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举荐者的察人、识人水平,古人简谓之:荐贤者贤。细细品味,颇有道理。 荐贤者贤,贤在知人。古人云:知人,圣人所难。特别是一些很有才能的人才,在未被举荐之前,身上可能还存在着不少的毛病、缺点,举荐者若没有超人的识才水平,就很有可能埋没人才。管仲少有大志,精通治国之术,苦于英雄不得志,迭遭磨难,在言谈举止中曾给人以“贪、愚、不肖、怯、无耻”的印象,鲍叔牙没有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管仲和他合伙做生意,管仲每次都多拿一些红利,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婪,知道他太贫困了;管仲曾帮助鲍叔牙出谋划策,搞得二人越来越贫困,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笨,知道点子也有有利不利的时候;管仲曾三次入仕,次次都被国君赶走,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能,只是没遇到明君;管仲参战三次,开小差三次,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怯战,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需要照料;管仲事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公于纠败,大臣召忽自杀,而管仲却甘愿做了一名囚徒,倍受屈辱,鲍叔牙知道他不以小节为羞唇,而耻于功名不被天下人所知。正因为鲍叔牙对管仲深为了解,所以他竭力向齐恒公举荐管仲,管仲由衷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人亦称赞  相似文献   

3.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用人”问题从来就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晏子春秋》中曾记载“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晏子把是否善于发现、信任和合理使用人才作为国家吉凶的重要标志。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中,能否合理使用和管理人才,反映出一个人的管理水平与领导能力。领导者能否发掘和使用人才,使下属各得其所,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单位的兴衰成败。那么,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合理用人呢?一、用人先知人,知人力避偏“量才为用”是管理中一个…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6,(7):74-75
晏子曰:“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是这样。自古以来,大凡智者都十分注重知人善任。善用人才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领导人能否将企业“引航前行”,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驶向胜利彼岸的关键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读宋史,有几处不市私恩的记述,很给人以启发。一处是宋朝宰相李肪与弟子的对话。肪曰:“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才可取,必正色拒绝之;或不足用,必和言温语待之。”弟子问何故?肪曰:“用贤,人生之事;若受其情,是市私恩也,故拒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之,既使失望,又无言  相似文献   

7.
官德,乃为官之魂,从政之本也。修德,修的是一种与权力相连的特殊的职业道德。为政以德,立业立德。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一个领导干部要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取得政绩,就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为道德素质是为民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崇高的道德理想给人以鼓舞,纯洁的道德情操给人以理智,科学的道德规范给人以准绳。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可一日无德。无德之人,为官一方,乃百姓之祸也,焉有百姓称颂之理?为官应修德。欲修德,当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党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要求。1944年9月8日,…  相似文献   

8.
知人者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知人者智,有知人者为智者的意思。善于知人者,可选朋而友,可择邻而居,可唯贤而举,可因材而用,可趋“明君”而事,可取“良木”而栖,从而内可以保身,外可以立业,是为智;不善知人者,或者有眼不识泰山而效子期失伯牙于交臂,或者好心不得好报,农夫暖僵蛇于肘腋,或者弄斧于班门尚自鸣得意,或者对牛而弹琴尚兴高采烈,或者用了有才无德之人而坏事,或者用了有德无才之人而误事,或者用了无德无才之人而既误事又坏事,是为不智。  相似文献   

9.
难和易     
东明 《前线》1962,(18)
清朝的彭端淑写过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文字,谈到难和易的问题。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言简意赅,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有时甚至感到异常之难,那么究竟难在哪里?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找原因,笔者认为有“八难”: 一是难在制定、执行和创新科学的制度;二是难在培  相似文献   

11.
晏子曰:“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如此。当然,一个企业的成功,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但要使“蛋糕”越做越大且经久不衰,最关键的还是“人和”,在于知人善任,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于唯才是举,在于量才录用,即在于“三祥”皆俱。通观不同时期、不同国度著名企业的成功史,可见在用人上确实各有“出彩”之处。索尼——鼓励“毛遂自荐”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人老呆在一个地方,会因成功过于自信而失去创造力;而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在各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刘劭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善二流之美。尽有皆流,则亦能兼达众才”。意思是说,能不能识别人才,识别什么样的人才,与识人者的素质关系极大。组织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能不能做好,关键是能否公道正派地用人,能否用公道正派的人。  相似文献   

13.
管子日:“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相似文献   

14.
试题史载,郑国上卿子皮素敬子产才能,欲卸执政之任予他。移职前子皮有私事相托:想让自已的儿子尹何去当宰邑。子产闻言,婉言相拒,“此人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从政工作。”子皮仗着资深历厚,又对子产不薄,便说:“吾儿为人善良诚实,你不妨让他到任上一试。”子产正言回绝:“不行!您爱孩子,自然希望事利于他。若委之以大邑政事,无异派不会操刀之人去切割东西,其害无穷。如果您家有好布料,断不会令初学之人裁剪。大邑若美锦,岂能让初学者乱画乱剪?只有学有所长方能从政。何处听说用大县去练习做官的呢?”子皮闻言,惭愧不已,同时也为子产的…  相似文献   

15.
本刊启事     
在古籍《玉函山房辑佚书·宓子篇》中 ,录记了一个“阳桥与鲂”的典故 :宓不齐在走马上任单父城(今山东单县)长官前夕 ,去拜访名士阳昼 ,向他请教说 :“您有什么管理的方法送给我吗 ?”阳昼说 :“我只有两点钓鱼的心得 :举起钓竿 ,抛下食饵 ,那些迎头而上抢食饵的 ,都是阳桥。阳桥这种鱼 ,肉少而味道差 ;那些时隐时现 ,对于食物并不汲汲追求的 ,是鲂。鲂这种鱼 ,肉多而味美。”宓不齐听到这里 ,说 :“好极了!”他到了单父 ,对那些逢迎钻营之徒不予理睬 ,而请那些有德贤之人与他一起共同治理单父城。这个典故所给予的启示在今天仍具有很大…  相似文献   

16.
常省吾身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6,(10):23-23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先人,十分重视自省,主张用自省的方法,对自己的道德表现作出评价,从而改正过失,鞭策自己。古人有许多关于自省方面的论述,今日读来仍醒人心目。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看见贤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自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教师传授…  相似文献   

17.
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治齐四十年,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齐国富强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本文拟就管仲的治国思想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8.
《史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辩治者当能别之。”子产多谋善断、明察秋毫,民因其才而不能欺;西门豹执法严明,刚直不阿,民畏其威而不敢欺;子贱任鲁国单父宰时,注重德化,“臣民感其义而不忍欺”。古人的这三种治国理政之道,“民不忍欺”是三者当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要做到“民不忍欺”,必须真心诚意爱民为民。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一个“诚”字。领导干部想事情、干工作、做决策,都要诚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考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的思…  相似文献   

19.
赏罚十忌     
赏与罚,作为扶正祛邪、扬善抑恶的两剂良药,有时似乎双双失灵,原因何在?大凡药品,都有其忌。若犯忌而用,不但不能除病,甚至可以除命,赏罚失灵,与此同理。所以,赏罚亦有所忌:一忌不公。或当赏不赏,当罚不罚,出于好恶,随意赏罚;或赏罚之用,亲疏迥异,对“亲”赏重而罚轻,对“疏”罚重而赏轻。如此赏罚,难服众心。二忌不重。赏如贺喜之礼,虽颁而不足以称功;罚如牛身拔毛,虽取而不足以折其过。使受赏者难免喟然嗟叹,被罚者定会窃然心喜,使周围之人不视其为学习榜样和反面教员。如此赏罚,意义几何?三忌不速。赏在等某节、某会,罚常待某文、某令。平日对优劣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临时匆忙从事。知道得迟,决定得迟,执行得迟,宣传得更迟。不是  相似文献   

20.
师德在河陇①,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②。性沉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③,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④,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