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年逆境成才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青年人才成长的境遇而言,可分为顺境成才和逆境成才。顺境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固然有利于人才成长,但逆境也往往是青年人才成长中经常遭遇而又必须正确面对的境遇。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认为“多难兴才”,魏源甚至说:“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1]他认为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成才,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逆境成才现象所体现的某种意义上的规律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政治制度使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制度为人才成长提供一种大趋势的制导。正向制导形成人才…  相似文献   

2.
《默觚.学篇》是魏源青年时期的读书心得,集中体现了其修身治学思想。关于修身,魏源认为主要应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从顺入”——“好仁”;一是“从逆入”——“恶不仁”。关于治学,魏源则从珍惜时间、活学活用、教学相长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3.
陶澍和魏源同为清道光时期卓有成效的改革家。陶澍官至两江总督,终老任所,道光帝晋赠太子太保,并谥“文毅”。魏源则长期为幕僚,宦海浮沉,仅官至高邮知州,且蒙冤革职,其志未伸。现在,魏源被公认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爱国者。陶澍则无人问津。可见,陶澍与魏源在生前和死后的遭遇完全相反。但是,陶魏二人又同为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袖和核心,思想相近,观点相同,友谊深厚,心心相印,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晚年自号髹樵,又号桃花渔者,湖南省安化县小淹乡陶家溪人。魏源(1794——1857)小陶澍十五  相似文献   

4.
魏源“师夷”思想与湖湘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祥  殷国明 《求索》2007,(7):72-73
魏源的“师夷”思想,就是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魏源早年接受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幕僚生涯中,参与了大量的改革,接触到底层社会,对西方先进东西多有了解。魏源也为“夷师”,他的著作,输入日本,在明治维新产生一定作用。“师夷”思想,扩大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对近代的中国文化与革命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海国图志》为主要载体的“魏源方案”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精英为应对由鸦片战争所导致的国家主权危机而提出的匡国济时之策,是晚清考据学向今文经学转向的重要成果。“魏源方案”在魏源生前遭遇冷落,是宏观社会环境、创新方案本身的性质以及方案传播的社会网络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制度衰朽的问题:含有“制夷”内容的“魏源方案”不仅在政治上不合时宜,也与政府既定的扶夷策略根本冲突;其“师夷长技”的文明史观挑战了当时华夷大防的主流意识形态;方案向上传播有阻力,向下传播无动力,主要通过熟人网络在有限的知识精英中传播。“魏源方案”的传播困境,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和龚自珍齐名,可称为维新思想先驱的,是魏源。他比龚自珍晚死十多年,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其著作的内容,在“学习西方”方面,确较龚自珍发展了一步。魏源的“变易”思想,受今文经学影响也较明显,他对经籍专书进行了缜密研讨,写了《诗古微》和《书古微》。  相似文献   

7.
李建光 《求索》2007,(6):136-137
魏源选择净土宗作为治人心、“救世”的工具和心灵的归宿,是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自然延伸,而非消极遁世的结果。魏源开近代居士佛学用理性精神研究佛经之风气,形成了援儒入佛的特色,发展了净土宗教的义理。  相似文献   

8.
魏源论改革     
我们在今年《求索》第一期上发表了《魏源论人材》一文,感到意犹未尽,现在再写《魏源论改革》作为续篇,简要介绍魏源关于改革的基本论点,并适当加以评价,向广大读者求教。 “衣垢必浣弦必彻”  相似文献   

9.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优越,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作用的发挥,环境恶劣,则起着相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下大决心,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1.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气氛。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即使是最杰出的人才,也是来源于并生活于群众之中。群众对人才支持、拥护、信赖、爱戴与否,对人才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古人云:“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因此,要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在群众中形成人才宝贵,人才光荣,刻苦努力争取成才的气氛,从而促使更多的人才茁壮成长。这是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
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戚其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是最早开眼看世界和重视海防的先进中国人。继林则徐之后,论海防者则以魏源为巨擘,故林、魏并为近代海防论的先驱。一以守为战与走精兵之路魏源曾接受林则徐关于编撰《海国图志》的嘱,也确实不负厚望,终于完成...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看魏源精神郑强胜中国近代文化肇始于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建树为百余年来的近代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有些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历程。龚、魏开创的文化精神,在中国近代文...  相似文献   

12.
论魏源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 ,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和“以夷攻夷”、“以夷款夷”、“悉夷情”、“筹海防”等策略原则 ,并就军队建设、作战方法、军民结合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正确意见 ,从而为中国军事近代化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蓝图和正确的方向。因此 ,魏源的军事思想 ,成为中国军事思想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在“文革”的年代里,一句“老九不能走”,振聋发聩,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关心、爱护和支持,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强烈的愿望与要求。的确,现代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角逐。有了人才,事业才会兴旺发达。王安石视人才为“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江苏省常州市领导尝到了重视人才的甜头后总结说:“工业靠产品,产品靠翻新,翻新靠科研,科研靠人才。”离开了科技人才——“老九”,一切无从谈起。可见,  相似文献   

14.
“惟楚有材,于 斯为盛”,这是岳麓 书院门首的一副对 联,但在鸦片战争之 前的漫长历史岁月 中,湖南并没有出现 “惟楚有材”的盛 况。在南京大学编写 的《中国历代名人辞 典》载入的2993位历 史名人中,湖南只有23人,仅占同期全国历史名人的0.77%,真是寥若晨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湖南连续几次出现人才群起的局面。魏源、何绍基、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等人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在这79年中,湖南名人有8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的10.9%。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湖南省涌现了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物,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贺龙、  相似文献   

15.
人事代理:难点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事代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服务工作的新方式、新领域,是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新举措。实行人事代理后,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既解脱了人才,也解脱了用人单位,解决了原来人事管理体制下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使单位和人才有了更加自主的选择权。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许多难点问题。难点一:社会缺乏对人事代理的认同。当前,许多单位仍沿用过去那种简单粗放的家长式管理方式,对人事代理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还比较淡薄,他们多数也不了解人事代理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有的“家长”则…  相似文献   

16.
朱有志 《求索》2011,(9):256-256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是清末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默觚》是魏源的读书笔记,后来被整理成册,收入《古微堂内集》,分《学篇》与《治篇》两个部分。其中学篇侧重于论天人与道,治篇侧重于选才治国。欲一窥魏源的哲学思想,应从《默觚·学篇》入手。魏源在此篇探讨了天人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阐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了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展示了进化史观。魏源《默觚·学篇》蕴含的学术思想既有启蒙意义,也有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8.
“仁者爱人”、“医者为仁术”,古往今来,人们把它当做道德水准来要求自己,也用以衡量别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文精神也是用以衡量医道的标尺。医道者,行医之道也。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是一曰“仁者”,二施“仁术”。现代社会也强调医学具有二重性,即“技术”和“人道”两个要素。如果一个医生只讲“技术”,把医学当物理学或生物学,把治疗对象当“物”,则失去了“人性”。“人文医道”应是“治病救人之道”,治病是手段、救人才是目的。人则包括躯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需要施“仁术”,才能实现“爱人”。临床…  相似文献   

19.
伯乐相马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而对九方皋相马,知道的人未必很多。“伯乐相马”比喻的是怎样去发现人才、爱惜人才,而“九方皋相马”则在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方面寓意深刻。今天读来,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源在学术上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魏源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氏治史以当代史为重点,由“考古”转向“究今”,继“浙东史学派”之后,自觉不自觉地向经学的正统地位发起挑战和冲击。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