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7,(3):150-152
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总是不断扩大、不断拓展的,但是我们的理论观念有时却跟不上这个步伐.为了论证我们的理念应该随着科学对象的延展而延展,从理论与元理论、科学与元科学、本体论与"本元论"、可知论与"可元论"、科学统一论与"元学"统一论、世界哲学说与世界"元学"说、哲学第一提琴说与"元学"第一提琴说、"两学"概括说与"三学"概括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作为"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又一内容.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9)
语篇是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对白作为重要的一种语篇形式,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特色,也有其目的性。引用一段热播剧《心术》中的台词,用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来试图分析这段对白是如何层层推进并取得最终的结果的。  相似文献   

3.
论"知识解释说"在中西哲学史上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解释说"是在经验论、理性论、建构论之外的另一种有关知识的理论,此种理论有一个优点,就是能打通中西哲学史上的诸多壁垒,如知识与意见之隔阂、发现与发明之隔阂、理智与直觉之隔阂、科学与形上学之隔阂、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之隔阂等.这恐怕正是"知识解释说"在中西哲学史上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日本式社会主义"是日共提出的未来社会目标模式,其理论构成主要由政治上的"工人阶级的政权"论、经济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论、意识形态上的"无国家哲学"论、国际政策上的"独立自主"论所构成.这一目标理论模式有一个从拿来--调整--僵化--再调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五行"学说到"五德终始"理论,之间扮演着重要中间角色的不是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应该是春秋末年的史墨和大哲学家老子.史墨将五行相胜学说与中国传统开放的王权更迭理论进行嫁接,为邹衍"五德终始"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五德终始说"之"德"既有对"五行"含义,即物质的本性、天性之含义的继承,又生发出君主后天修养之道德新义,这是吸收了老子<道德经>思想营养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韩强 《理论探索》2020,(4):18-2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需要进行新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其中,地位作用论、目标体系论、科学依据论、理论精髓论、基本原则论、总体布局论、方式途径论、方法步骤论、质量效果论、前途命运论应该成为这一框架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一框架基本涵盖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要领域,融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的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新概括,理顺了党的建设基本层次的相互关系,在继承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创造,对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新彭 《理论导刊》2008,42(3):28-31
斯大林以列宁名义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作了一种错误的注解."一国胜利论"实际上是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通过不断调整理论、进而不断调整战略与策略而取得的结果.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问题,防止神化领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贯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理论脉络,讲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好为什么学习<概论>、如何学习<概要>等疑问.那么,如何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呢?经过集体备课、反复研讨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学的出发点在于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又要分析其理论的深刻性和前瞻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即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性质,我们把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作为重点问题来展开.这样,既使学生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理论延伸,又增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内容的理论色彩.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人类创造的理论及其所认识的规律已不知多少,那么认识规律到底有没有规律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理论分类学"和"理论形态学"意义上,我们把研究所谓(宇宙起源及其)"普遍规律"的思辨理论称为"源态理论";把研究客观规律的实证理论称为"原态理论";把现有研究科学规律的反思理论称为"元态理论"(但属于狭义元理论)."广义元理论"也属于"元态理论",但它是对以上各种形态理论及其研究各种规律的经验教训的综合总结,它以一切科学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为核心,最终试图揭示和证明人类创造的各种科学理论中所蕴藏的认识规律的规律即元规律.在研究对象意义上说,"广义元理论"也就是"元规律论".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相继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不断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形成新的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有着思想交汇、理论相融的特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政府再造"理论及其于中国改革适用性的理性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本曾经在上世纪末引领政府改革国际化浪潮的著作.却并不被后来的学者们看好甚或招致学理的审视与批伐.结合奥斯本"政府再造"的系列丛书,本文对<改革政府>中的理论主题进行了精要归纳和理性思辨,并就不同观点做出辩正,譬如对国内外"顾客"导向、关于"划桨" "掌舵"与"服务"论之争的重新认识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政府公共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合理借鉴"政府再造"的10条原则并提出相应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若干"误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存在一些"理论误区",其中"民主至上论"、"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平行论"、"政治建设与政治改革相等论"是其中常见的三种.这些"理论误区"一方面在学理上并不可靠或者并不正确,但已经演变成普遍的社会观念.为了避免积非成是,出现"实践误区",有必要加以讨论,对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辨正和厘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背景、目的、实践与对维新运动的影响、理论等五方面对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中体西用论"一定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戴安良 《理论探讨》2007,5(6):32-34
毛泽东多快好省方针,对"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前导和借鉴作用;"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多快好省方针的继承、深化、完善和发展.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得到发展.费尔巴哈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以人为出发点,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宗教的秘密.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人道主义,即人对人的拳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之后,一些西方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继续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当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从四个维度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深化;理论品质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立场方面,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社会理想方面,致力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告诉外国客人,十三大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提出,就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其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正日益深刻地为广大党员所认识。但在学习十三大文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误解。一种误解是“降格论”和“倒退论”,误以为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倒退,“干了三十多年,还是初级阶段,这不是降格了吗”?另一种误解是“辩解论”,说初级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多次对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理论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中,不少学者就怎样继承传统的儒学道德论问题进行研讨,这对今天我们建设一套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有益的、必要的。事实上,这一研讨,非自今日始。关于儒学道德论,文革前就有学者提出“抽象继承法”,前些年,也有学者提出理论的普遍性形式的继承法;另外,还有提倡“儒学发展第三期”的学者,提出今天可以对儒学道德论内容和修养方法进行继承的看法。这种种继承法中的一些见解,不能说毫无可取,但从基本观点看,均失于抽象和笼统。笔者主张,对儒学道德论应从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实行具体的批判继承法。本文拟就此略抒己见,就教于学术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