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是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十分严重,犯罪率急遽上升,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在此时开始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从而推动了犯罪学的研究。就整体而言,我国在犯罪现象分类研究中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犯罪类别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样困扰着正处于转型阶段的海峡两岸社会。在祖国大陆,青少年犯罪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社会转型的加速,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快速上升,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呈现出了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犯罪的特点。在台湾地区,随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虽然目前其现代化程度比大陆高,但还远未达到现代化的成熟阶段,转型社会的性质还十分明显,现代化初始阶段的诸多严峻的社会问题同样困扰着台湾社会,  相似文献   

3.
矫治社会工作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犯罪更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表现。因此对于犯罪青少年和具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的矫治工作就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目前,我国犯罪矫治工作主要通过犯罪矫治机构实施的,具有较强的强制与惩罚的色彩。本文阐述了矫治社会工作在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矫治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这对现象是当前犯罪学和社会学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生活背景中,在网络犯罪场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的互动性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网络犯罪场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犯罪场的作用下的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各自发生的机制及其内在关联性,并为预防和控制由网络诱发的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经过对受访青少年犯罪情境的分析后,发现青少年以同伴圈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当一个具体情境出现的时候,他们长期以来在街头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角色分工等立即在具体情境中呈现和发生作用,其结果是导致了一个犯罪事件及犯罪青少年的产生。即时的具体情境,反映出的是一群青少年在长期街头社会生活的缩影,犯罪是他们的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少年犯罪演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罪犯数量大幅度下降,近几年开始有所缓慢回升,青少年罪犯占全国罪犯总体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然而,青少年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由此我们看到反映青少年犯罪情况的两个代表性指标一一犯罪数量和人口犯罪率。影响青少年犯罪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基数和青少年人口犯罪率,而后者更能够反映青少年个体及群体的越轨行为危险程度。我们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决策和实务工作中更应当密切关注青少年人口犯罪率,同时重视青少年群体人口基数的变化。此外,从罪犯数量和人口犯罪率两个指标来看,未成年人与青年两个亚群体差异较为明显,因此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不能笼而统之,需要日益精细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犯罪者背后到底是什么动力使其形成犯罪需求。犯罪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实施犯罪的内部动力。犯罪人的需要与犯罪诱因是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的主要来源。同时,青少年的个体心理因素,家庭教育以及当前的学校应试教育都影响着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实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日益猖獗,带黑社会性质的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趋势。本文阐述了黑社会性质组织影响腐蚀青少年的基本态势和发展特点,分析了青少年群体易被影响腐蚀的原因,并就如何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腐蚀青少年及如何预防青少年涉黑犯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校青少年犯罪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在校青少年自身考察在校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从教育、预警和应急三个环节探讨了预防在校青少年犯罪的校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都面临着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和犯罪率不断攀升的严峻局面.据美国司法部1996年3月7日发布的报告,1994年因凶杀、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被捕的青少年超过15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青少年杀人犯的数量比10年前增加了2倍,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50%.英国近年来每年少年犯罪达700万起.1996年德国共有13万未成年人犯罪,比1995年增加了12.3%.1994年,俄罗斯有20多万少年因违法犯罪被判刑或劳教.日本在“二战”以后曾出现过三次大的少年犯罪高峰,且一次比一次迅猛.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八十年代末形成的新的高峰延续至今.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的70%-80%.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犯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青少年法制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法律来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是现代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颁布了地方性未成年人保护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先后出台,这些青少年法律法规的制定、施行,不仅填补了我国青少年专门立法的空白,而且以其科学的指导思想、富有特色的体系结构和切合实际的内容规定,丰富和发展了青少年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和保护青少年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及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复杂性、表现的多样性,许多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S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青少年犯罪作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通过对225名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违法青少年的问卷调查研究后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家庭环境质量低下、个体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不良同辈群体影响和有效社会控制缺位五个方面。基于此,作者提出干预建议,力求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由关颖、鞠青主编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已经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预防犯罪课题组”继《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之后又一个研究成果,是对全国未成年犯进行抽样调查的第一本数据分析报告,也是我国全面系统分析在押未成年犯的最新报告。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恶性增长,一度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80%;此后,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又出现了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令人堪忧的质的变化。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难题,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犯罪青少年在面对犯因性情景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其犯罪行为。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是一个过程,包括了应对意向、应对评价和具体的应对行为,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犯罪青少年独特的应对模式。探讨和分析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可以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尽管青少年犯罪问题并非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但是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的成败无疑与青少年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状况堪忧,应当加快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承载着对青少年这一群体如何进行犯罪治理的概念,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概念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在青少年犯罪概念诞生前,我国对青少年犯罪采取的是一元化的刑事政策。伴随着西方juvenile delinquency概念及其知识谱系的启蒙,国家逐渐开始对少年这一群体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但在其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却被我国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事实所建构。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建构,不仅使得我国重视并科学化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可能,而且还具有包容juvenile delinquency知识谱系的功能,使得有关少年司法的理念能够通过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载体顺理成章的进入中国。然而,这种"暗度陈仓"的方式,不仅为青少年犯罪概念争议和理论分歧埋下隐患,也使得青少年犯罪的治理结构存在二元张力。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治理结构既非一体化治理,也非二元化治理,而是少年与成年二元混同治理结构。随着少年司法在我国渐臻成熟,尤其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面修改,"少年"与"青年""犯罪"与"非行"在概念和知识谱系上的分离不仅必须,也是必然。这也意味着,青少年犯罪二元治理结构混同模式到了必须分离的时候。少年与成年犯罪的二元化的治理结构转型不仅关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的准确定位,还关乎未来的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华东政法学院自1979年复校以后,就非常重视青少年犯罪研究,成立青少年犯罪研究室,组织师生进行调查研究,并于1986年10月经司法部批准扩大建立了青少年犯罪研究所。长期以来,青少年犯罪研究所作为华东政法学院的一个特色学科,在从事有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努力,使该所成为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业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学科化肇始于1980年,并且在80年代已经初步定型。1987年12月所出版的曹漫之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一书是青少年犯罪学科化的重要标志,该书基本确立了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体系,直到今天仍然未能被超越。不过,就作为一门学科而言,青少年犯罪学仍然是很不成熟的,甚至其生存也是堪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