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梁晨 《青年研究》2012,(5):86-93,96
在中国当下环境中,城市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必将带来人口的市民化过程。除了包括制度身份的改变,市民化还包括适应城市一整套的生活方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完成制度层面市民化的人,即已经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试图讨论他们在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等生活方式方面的市民化程度。本文假设,即使完成了身份、居住地的转变,农民的市民化仍然是个漫长的过程,户籍的转变并不能直接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体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规模大,这与庞大的中国农业人口基数相关;二是转移过程割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被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村的农民到城市的农民工的转变过程,实现地域和职业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城市农民工到城市市民的转变过程,实现身份和认同的转变。那么,农民工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在实践中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所在,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民进城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农民市民化的进度,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因素决定的.但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文化价值观、市民生活方式以及稳定就业岗位的困境却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农民进城必须有产业支撑,并保证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是农民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4.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下,使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
这些年,中国大地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市民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他们的思想意识更难跟上。大桥镇位于扬州市市级开发区内,城镇化处于全市镇级前列。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本镇城市化进程快,而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的他们的思想意识却较滞后。大桥社区教育中心为促进他们的思想意识转变,精心探索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载体,拓宽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途径,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6.
金山地处上海市西南郊,控厄大海,襟带两江。全区面积61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近51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近18万人。现有九镇一街道和一个工业区,124个行政村、83个居委。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成本障碍,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私人分担转移成本能力较弱,构成了成本分担的"短板"。土地资产,具体而言就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富。应该依靠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转化,变"权"为"利",让农民带"资"入城、带"股"入城,从而突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私人成本障碍。  相似文献   

8.
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根据目前农民市化的进展状况,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思想障碍、政策障碍、制度障碍、信息障碍、农民素质障碍等五大障碍。排除这五大障碍,必须实现“五统一”,即对农民市民化的认知统一、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的方针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市场化就业机制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8)
稳步推进城镇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镇化关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要实现市民化首先应解决基本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对城镇化新格局的解读入手,结合"两横三纵"格局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布局,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空间的选择进行指导,并落脚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构建和完善两大方面,以期为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合理就业,并进一步推进市民化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比当前发展中国家更为成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考察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芬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供给、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做法,发现发达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验对我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1)
在中原经济区城乡发展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加速了农业人才重新整合,缓解了大城市"城市病"问题。但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转移动力不足,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政府职能弱化等问题也在制约着农村人口的就近市民化发展进程。因此,应通过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措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因素既有政府层面顶层设计的有形之手,又有市场层面的无形之手,也有农业转移人口自我心理潜移默化的自选择、自跨越.依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需求及制度供给层面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虚化阶段、弱化阶段、强化阶段、深化阶段.相对应地,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需求与制度供给存在着匹配错位、匹配归位、匹配合位、匹配到位的层进演化机理,最终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需求与供给侧改革相得益彰的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资源剥夺与能力贫困——失地农民市民化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整体考虑和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城市化是改变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过程,也是城乡资源的价值发现过程。在现行制度安排下,城郊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未能实现资源替代,由于资源剥夺导致的能力贫困是失地农民市民化转型的根本障碍。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固然能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必须着眼于资源转换和能力赋予。  相似文献   

14.
如何缓解中国特有的挤压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对农民市民化的风险和压力,使农民市民化之路更为顺畅,是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成都市金牛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结合起来,探索走出一条由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集体经济作支撑的有序化、保障型的农民市民化路径,集体经济的存续和壮大对促进城郊农民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解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题。市民化不仅是生活消费习惯、理念等的市民化,更是相关利益主体利益格局重新分配以及寻找平衡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顶层设计,还涉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财税体制以及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目标是真正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到那些为追求幸福而常年奔波于城乡之间的群体。  相似文献   

16.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关键,是关系我国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重大课题。认识、政策、制度、信息和素质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的市民化进程。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加快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内动力;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集聚,更多吸纳城乡劳动力,促进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义重大。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城镇不愿接纳、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安心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不足等。为此,需要采取均衡地方利益,提升城镇接纳农业转移人口的动力;保障权益,让农业转移人口安心进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素质,让他们有能力进城等有效措施以化解困境。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5,(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指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只有让更多的农业人口实现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待遇与市民均等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外城市化进程的了解以及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历史回顾,解析农民市民化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商丘市农民转市民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文化底蕴等相关措施,解决农民转市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民进城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和户籍制度的弊端,造成了农民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能力弱势,农民市民化困难重重。因此,应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城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