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张成为纪检战线的一名“新兵”不久,就产生了许多感想。上班的第一天,小张走进地委大院,看到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牌子和地委的牌子一样大、一样红并列挂在花岗岩立柱上,小张觉得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规格真高。来到办公室,看到自己的办公桌与其它四张桌子挤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没有电话,和别的几个办公室共用一部智能管理电话。不久领导安排他写一份材料,小张向管理办公用品的老王同志领稿纸。老王问了问材料的内容,认真地数了十几张稿纸给到小张的手里。材料写好了,需要邮寄。小张走了几个办公室才找到了半瓶胶水。老王同志似有歉意地…  相似文献   

2.
笑林拾珠     
《先锋队》2003,(2)
目的一位架子工出身的局长接受记者采访。“请问,你觉得当局长和当架子工有什么相同之处?”“爬到一定的高度,还想继续往上爬。”“为什么?”“没达到目的呗。”欢迎批评小张:“科长,对批评您不介意吧?”科长:“绝不,反而很喜欢。”小张:“是啊,真诚的批评好处很多……”科长:“最重要的是我想知道谁对我不满。”秘方某君四十而谢顶,终日忧烦,一日见报上有治秃秘方的广告,大喜,立即汇款邮购。数日后收到回信:“请问您要假发还是帽子。”笑林拾珠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     
《党建与人才》2001,(4):45-45
《党建与人才》编辑部:作为一名领导,我知道应该鼓励、支持、帮助下属取得成功。因为领导的成功直接取决于下属的成功。只有真正关心自己的下属,才能使他们增强工作热情,否则他们就会消极怠工,甚至干脆“跳槽”不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的一些做法还不是很到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请问,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鼓励下属取得成功?段立伟(解答)段立伟同志:您好!称职的领导都有这样一个认识: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下属,使其渴求成功的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使单位的事业蒸蒸日上。鼓励下属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加强对职工的培…  相似文献   

4.
任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其实,他内心早知“人走茶凉”,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是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得到那点“快感”。  相似文献   

5.
慎任为好     
有些领导同志在评价下属时常有这样的定论:这个同志工作不错,只是爱发“牢骚”。似乎发牢骚全是缺点。其实.作为领导,应正确对待下属的牢骚,“牢骚”里面也有真话、实话。  相似文献   

6.
现代领导者都希望自己在下属心目中有一个良好的形象。那么,现代领导者应注重哪些形象的树立呢?第一,树立领导品德形象。品德形象,居于领导者形象的首位。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品德反映在他的一切言行之中,优良的品德是领导者激励下属的前提与条件:不仅会使下属产生敬爱、敬佩、信服感,而且也会令下属自主自觉的向其学习、效仿,起到激励他们坚定信念、扎实工作的作用。如果领导者仅注重“才”的提高而不注意“德”的培养,便很难得到下属的拥护,良好的品德形象也就无从谈起。第二,树立领导才学形象。一个有智慧的现代领导者,必然…  相似文献   

7.
“余权”当消○傅作栋日前,在某机关碰到一位老领导,他已于去年退休,但还“常到上面跑跑”。当问及此行的“使命”时,他说:原单位要建楼,办审批手续比较难,而主管审批的某领导原来是我的老下级,所以,我就亲自出马给做做工作……当时一听,觉得这位老领导的精神挺...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些领导在发现下属存在一些思想问题时,总喜欢说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这句话猛一听,让人感到关心、宽慰,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一些同志因进步不快、工作不顺、境遇不佳、生活困难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难免产生一些想法,这是正常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领导的关心、理解和开导。而一些领导对于下属的“想法”,不是认真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是采取极其简单的方法处理,企图用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代替一切。如果真的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难释疑,使下属的想法烟消云散,那到也值…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后,小张被分配到县委办公室做秘书。夏主任告诉他,在写作上要多向老张请教,老张是老秘书,文字功底深,文稿一经他修改,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因此,小张对老张很敬重,不论写报告、总结还是写讲话稿,草稿每每要先请他斧正,老张也从不推辞谦让。几番之后,小张发现老张之“文字功底”云云也技止此耳,如自己原稿中若有“上级决策正确”之语.老张则在“正确”前加上“十分”一词;将“还有一定差距”中的“一定”改为“小小的”等等。于是,小张对老张渐有不屑之意。  相似文献   

10.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彭德怀常说:“大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一九三○年夏,他身为军长,带领红五军转战鄂东南。由于战事频繁,加上生活艰苦,一天深夜,他伏案工作时,饥饿加之辛劳过度,竟晕倒在桌旁。警卫员小张看到这种情形,焦急万分,暗地里请炊事员下了一碗汤面,送到他面前。彭德怀看到面汤里有几片猪肝,就问:“哪里来的?”小张说:“部队买了老乡一头猪宰了。我看到军长近日身体消瘦,连日熬夜操劳,怕你身体拖垮了,特地请炊事员下碗面。”彭德怀听后,非常严肃地说:“谁给你这个权力?我一再强调,红军官兵平等,当官的不…  相似文献   

11.
任众 《党建与人才》2000,(11):59-59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些领导在发现下属存在一些思想问题时,总喜欢说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这句话猛一听,让人感到关心、宽慰,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一些同志因进步不快、工作不顺、境遇不佳、生活困难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难免产生一些想法,这是正常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领导的关心、理解和开导。而一些领导对于下属的“想法”,不是认真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是采取极其简单的方法处理,企图用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代替一切。如果真的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难释疑,使下属的想法烟消云散,那到也值得称道,但问题恰恰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近日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上看到这样两个“镜头”:一个是山西吕梁地区计委主任违反规定将巨额扶贫基金贷出挥霍,当记者问扶贫基金办公室负责人为何明知违规还给他办手续时,回答是:领导要办就得给他办。另一个是甘肃敦煌大酒店使用不久即出现墙壁断裂、按你下陷,当记者问有关验收人员、当初明知存在质量问题为何还给其评为“省优工程”时,回答是:因为有省里领导的旨意。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下属唯“上”是从,违心办事,结果助长了某些官员的消极腐败行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按说,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单位、一个…  相似文献   

13.
1932年,戴高乐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军军官,却很重视领导学。在《剑锋》一书中,他宣称,领导“没有神秘感就没有威望可言”。在他看来,领导与下属之间、官员与民众之间,因为过于熟悉,产生的不会是尊敬之情,而是轻蔑之感。  相似文献   

14.
袁杰 《支部生活》2009,(3):14-15
2009年新年伊始,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小张心情非常不错,他从2008年6月就开始报名参加昆明的村干部考试,凭借优异的笔试和面试成绩,小张被顺利录用。“我们已经完成了培训,马上就要奔赴农村了。”小张难掩激动的心情.  相似文献   

15.
张珊  李涛 《廉政瞭望》2003,(6):25-29
代表人物一:徐炳松夫人。周卫东在广西玉林本是个小人物,他是玉林地区文化局演出公司下属的文达装潢公司的经理。当时,徐炳松是领导900多万人的地委书记,周卫东通过攻克“外围”,徐炳松的夫人,终于攀上了地委书记这门“高亲”。原来,徐炳松的妻子曾任玉林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周卫东作为“识相”的部下,通过走夫人路线,有机会出  相似文献   

16.
敢峰 《前线》1986,(12)
有位年轻同志,现年三十多岁,去年底调到某局当上了副局长。过去在杂志社里,同志间成天小王小张的,说说笑笑,并不忌讳这个“小”字,反而感到有种亲热劲儿。有时到农村采访,当别人称他为“张记者”时,总觉得有点不自在。去采访县委书记和宣传部长,他也不愿称呼刘  相似文献   

17.
《党建与人才》2001,(3):42-42
《党建与人才》编辑部:您好!我是一名机关领导,在工作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下属“越权”的现象:不该他们决定的问题擅自决定;不该他们管的事情也要插手;不该他们执行的任务越俎代庖。对这些事情,批评重了,怕打击下属的积极性,若听之任之,又担心会有害于正常的工作秩序。请问,我该如何巧妙地纠正下属的“越权”﹖王伟[解答]王伟同志:您好!下属的“越权”有三种不同情况:一是由于对自己的职责范围不甚明了,或是纸上写的明确,实践中不易操作,因而无意地、不自觉地“越权”;二是由于对上级领导有成见,或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有意…  相似文献   

18.
作为领导,既要使自己成为“强将”,又要把下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带好手下的“弱兵”。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深切领悟了“弱兵身边有强将、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并总结出带好“弱兵”的几点体会。一、巧用激励术。领导行为科学认为,需求、动机、行为、结果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连锁反应过程。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行为导致结果。要使下属由“弱”变“强”,领导者根本的是要针对下属的需求和动机,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其驱动力,调动其内在积极性,使其以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工作。通常的激励方式有四种:…  相似文献   

19.
曾晖 《廉政瞭望》2013,(5):20-21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几个朋友一起喝茶。甲感叹:“今天又挨领导骂了.心理不是滋味。”乙附和:“我也经常被领导骂,感受都是一样的。”丙补充:“只要受人领导,谁没领教过挨骂?不足为奇。”兄弟仨都说自己习以为常,但终究有一事不解——领导为什么爱骂人呢?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几个军队转业干部来到党史工委工作,我也是其中之一。不久,我们都发现彭塞主任称呼我们时,都是姓名后面加同志。开始,我们既感到新鲜又还有些不习惯。像他这样一位资深的领导和长者,称我们这些晚辈为“小张”、“小李”又何尝不可,叫“同志”则显得过于郑重其事。时间长了,我们才知道,他不仅这样称呼我们,即便是分管党史工作的省委或其他领导,他也称同志,绝不称职务;不管是与其长期共事的同事或下级,还是大学刚毕业分配到单位的年轻人,不论职务高低还是年纪长幼,一律称同志。我曾心想,或许这是他的一个习惯,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