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是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曾一度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忽略。环境的恶化迫使我们必须要直面生态伦理意识这一问题,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扩展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且增强了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需要;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的将来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他在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分析的过程中所阐明的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都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这些宝贵思想,对于当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朱力 《求索》2008,(6):96-98
当代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绝非简单地是一个物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还应包括社会文化的深层内容,需要从伦理观、美学趋向、实用价值和消费时尚等方面进行转换。而中国传统人居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将对于当代居住环境的设计,以及可持续伦理观的建构等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观念支持,对企业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以往在企业伦理的道德教育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忽略,学界方面也极少重视。对企业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不仅扩展了德育内容,而且增强了企业的生态道德意识;对企业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企业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和企业的将来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描绘农药污染危机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生态伦理思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卡逊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她那个时代的最前沿的生态伦理观——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生态伦理观和利奥波德的整体主义生态伦理观.施韦泽和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观颠覆了长久以来人们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奠定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根基.卡逊的生态思想由于对施韦泽和利奥波德生态伦理观的运用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引发广泛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许多论述具有前瞻性。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基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不管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还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是人类平等的生态权,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同主体之间生态权利不平等,各利益群体间缺乏公平博弈的平台并达成共识,弱势群体的生态权往往被无形剥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杨秦 《求索》2013,(10):107-109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评价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以生态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观为出发点的生态经济可持续设计,在为区域提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同时,也为该区域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针对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以传统经济学的有关知识为支撑。结合生态经济可持续观及生态伦理观的相关观点,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生态经济规划、生态经济管理及可持续设计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和谐互补的相关方式,对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积极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罗昊宇 《前沿》2012,(11):24-26
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爆发,如何在正确的发展模式的指导下构建相应的生态伦理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理性分析,得出了造成危机的原因,从理论上阐述了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如何构建生态伦理观,从实践上提出了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伦理观,从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9.
集体主义伦理观与个体主义伦理观相对,它是中国的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伦理观,从古代到当代,不乏代表人物,当然西方也有少数代表人物。集体主义伦理观为权利观念的生成和权利制度的形成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倡导法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集体主义伦理观的弱点,这样才能为权利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2,(12):27-27
张锋、陈晓阳在《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贺利平 《前沿》2014,(17):60-61
儒家生态伦理观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现代生态文明观是一致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本文通过对儒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的分析,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确立健康消费观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理念创新     
夏光 《时事报告》2014,(9):34-34
生态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环境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形态。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条件并不宽裕的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处理好,付出了很大代价:  相似文献   

13.
王喆  ;王文卿 《传承》2010,(27):94-95
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欲求环境危机的切实解决,必须寻求可以为相关法律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的环境伦理。通过对环境伦理的基本流派进行梳理,提出面临严峻形势,应平衡激进和传统的观点,坚持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4.
綦玉帅 《青年论坛》2007,1(1):58-60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观念支持。开展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合理成果,形成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环境伦理观的江汉平原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鑫  曾菊新 《理论月刊》2006,(3):169-172
近年来,江汉平原水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分析了江汉平原水环境的现状,并结合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分析以及基于新旧环境伦理观的博弈分析,指出新环境伦理观才是正确的指导观念。最后得出结论:要解决江汉平原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就要坚持用新环境伦理观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视野的生态伦理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帅 《理论月刊》2013,(8):42-44,107
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化的共识。生态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新的治理措施以外,更根本的是根植于深层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生态伦理观着眼于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生态伦理的协调发展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自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人类对由自身涉及生态伦理行为的合理控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该文基于国内外环境伦理与环境行为相关理论,以大连为案例地,着重对不同环境伦理观旅游者之间的环境行为差异进行了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旅游者普遍认识到旅游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环境伦理倾向,通过聚类将旅游者分为生态中心者、立场中立者和立场模糊者。研究发现,不同伦理观念旅游者的环境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并以生态中心者的环境关注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和伦理观,为我们正确处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宪法法理基础的发展,决定着宪法价值、宪法制度和宪法实践的发展。作为近现代宪法法理基础的个人主义和团体主义不能作为当代宪法的法理基础,生态主义也不能作为当代宪法的法理基础。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当代宪法的环境伦理基础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当代宪法的法理基础是能够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新的团体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已经日益呈现。本文拟通过对新型环境伦理观的介绍,并在分析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寻求这种伦理观与生态环境立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完善环境立法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