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十年来中国农民政治意识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921至1949年农民政治意识的启蒙;1949至1978年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以及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意识的全新发展。贯穿在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程度或者现代化程度是如何发展的。对于政治体系来说,必须动员、教育和改造农民,农民的政治意识才能走向现代化,农民才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
农民在政治参与方面一直处于他者的地位,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培育农村民主政治文化,培养农民公民意识,增强农民参与农村协商民主的"权力"和"知识",促进农村民间组织发展,都有助于加强和凸显农民主体性。通过政府与农民自身的合力互动,破解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性困境,激发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能有效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良性发展,从而为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已经走向常态化,进入平稳期。但是,在这一"草根民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农村人情礼俗文化对选举公正的影响。加强农村文化整合、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农民的公共观念和公民意识,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是消除人情礼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燕 《前沿》2005,3(7):198-2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活动大量涌现。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常常诉诸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这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引导农民的政治参与,努力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农民由温饱走向小康进而实现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形势下,农民问题之核心是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以市场改革的实际行动来排除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障碍,从而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培育土地市场,根治农民“怕变”的心病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而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则是整个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村传统政治文化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阻碍了农村政治文化建构的进程.鉴于此,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素质,以推动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发展,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已成为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因基层政治监督乏力、农民自我组织性缺乏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而呈现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基层政治认同较低、权利义务意识渐增但公共意识欠缺以及法律意识强烈但主体意识薄弱等现象.故需从公共领域视角建构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自觉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引导农民在政治参与中树立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并高度重视农民政治参与的自觉性等途径来不断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苏海新  刘程利 《传承》2013,(12):142-143
农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引导农民在政治参与中树立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并高度重视农民政治参与的自觉性等途径来不断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基层“乡政”与“村治”的良性对接 ,是指两者在结构、机制和功能上的有机性、联通性和整体性。它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蕴涵着制度创新。其理论基础是政治体系中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90年代以来“乡政”与“村治”之间存在的非良性对接的现象 ,具有复杂的背景和深层的原因。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全力推进村民自治和依法行政 ,发展农村经济 ,扩大基层民主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是实现“乡政村治”由非良性对接向良性对接转换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化解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农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形态发生变迁、制度激励存在偏差、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以及农民利益受不规范政府行为的侵犯等原因,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扩大的趋势。为此,应通过建立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开辟农民与政府平等协商对话的制度渠道;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结构,改变国家政权与农民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改革和完善农村治理体制,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乡镇社区的自治等途径,努力化解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使其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改革和农民地位变化,农民的政治参与正随着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提高、农民自组织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方式和渠道以及参与的行为,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同时,在这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以致农民的政治参与受到许多制约。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从农村政治的实际运行中可区分为农民的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非制度化参与反映了正式制度化参与的缺乏与低效,只有制度化参与的渠道宽广而且有效,对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极大阻碍的非制度化参与才可能减少,乡村民主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芬  郑曙村 《桂海论丛》2010,26(5):64-68
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来考察,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观念、民主制度体系、民主组织行为等方面的非良性路径依赖,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打破非良性的路径依赖,实现路径替代,需要在更新民主观念、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的传统政治文化中,自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特别薄弱,而国家意识、服从意识却特别强烈。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的小派系化、被动性、盲目性、冷漠性等特点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实现占全国人口70%比例的农民由“顺民”转变为“参与民”,是当前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民主氛围的营造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团组织,构建农村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历史方位的新意涵、立足乡村振兴的新战略、理解青年发展的新需求,通过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农村青年。要引导农村青年正确认识新时代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趋势,树立现代生态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农村青年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政治认知不强、民主意识相对薄弱、法制观念较淡薄、宗族思想较严重等方面是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文化水平、民主政治现状、社会公正情况、历史文化积淀等方面是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心理的成因;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心理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进行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心理建设,通过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进行。  相似文献   

18.
现在,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诸如理想信念淡化,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集体主义观念削弱,大操大办势头迅猛,赌博之风弥漫等社会不良现象,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农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在农民思想日益多元、多变、多样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二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强化农民的创业意识。历史上,中国农民以勤劳勇敢、艰苦创业而著称于世。然而,现在部分农民中,“等、靠、要”思想严重、奢侈浪费现象惊…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和平 《长白学刊》2009,(4):144-146
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表现为地域-顺从型文化、依附-参与型文化和地域-参与型这三种不同的“混合型”状况。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动员过程已然使农民的主体利益意识被唤起,世俗化使农村公民文化显露端倪的同时。也需要政治社会化的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20.
廖剑  蓝天 《传承》2007,3(6):60-6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任务,这对加强农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新时期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禁锢我国农民现代政治意识发展的传统消极文化,使农民改变传统的、盲从的、封闭的、落后的现代政治意识,进而树立现代的、理性的、开放的、先进的政治文化意识,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