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D市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诉求逐渐增强。当地政府适时实行了政治吸纳战略,逐步地向其开放部分政治空间。在这双向互动的过程中,D市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实现了从政治冷漠到主动性政治参与的巨大跨越。  相似文献   

2.
米尔斯历史地、具体地描述了中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一种"政治后卫"图式,然而各国的实践说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矛盾的影响下,中产阶级介入政治生活的方式、扮演的角色和表现并不相同,并非完全"后卫"。应该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客观评判中产阶级的政治行为表征。对我国而言,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之时,要对中间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倾向予以重视,通过调整结构、拓展渠道、建构机制等措施的推行,真正发挥中间阶层纾缓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平衡轮"、"稳定器"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观绩效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学界也认为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对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参与行为以及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在统计上并不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而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和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比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具有更加强烈的影响力。这些发现显示政府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主来获取政治信任的管治方式在青年中间阶层已奏效不大,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已超越了物质性的维度。随着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的增多,如何处理依法办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放慢之间的张力是政府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的专制统治扼杀了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呑噬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近代中国社会民众流离失所,失去了基本生存权,只能对政治冷漠逃避;"文革"期间的政治狂热,则是特定历史条件所促成的一种非理性行为。真正导致政治冷漠的原因在于个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意志主体和权利主体,没有认识到政治恰恰是关乎个人自由权利的一种公共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是国民摆脱政治冷漠、释放政治热情的关键所在,而"以人为本"的政治参与需要法治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营企业主是一个迅速崛起并日益壮大的社会阶层,其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政治参与的渠道灵活多样,现有的参与途径已不能满足其快速成长的政治参与要求.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现状的分析,目的在于把握该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检思我国的政治参与制度,探索有序参与的实现途径,促进阶层的平稳流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成长主要表现为阶层意识的成长和政治参与过程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成长表现出了中国特色,其政治成长特性体现为体制内成长、同质性成长与非均衡性三个方面。上述三个特性反映了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成长的独特模式与特征,是研究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成长必须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大批的代表人士进入各级人大或政协中参政议政,其政治参与行为表现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特征。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主观因素在于利益驱使,通过获取体制内政治资源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客观政治格局下的政治参与制度供给不足、渠道相对短缺、参与管道不畅等因素则导致私营企业主选择非制度性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更大的个人和社会自由的活动空间。国家与社会关系制约着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程度,为积累其政治参与资本,私营企业主阶层向"体制化关系网络"渗透。在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进程中,必须扩大渠道,把私营企业家阶层政治参与纳入法治化建设和制度化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8.
李成实 《前沿》2012,(3):125-128
政治冷漠没有严格的定义,就其实质来说,是公民对自己依照正义原则和法律所享有的政治权益的放弃。当前,政治冷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大顽疾,因此,关注政治冷漠现象,破解政治冷漠顽疾,对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政治参与率下政治冷漠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每年公布公民的政治参与率居高不下,但同时政治冷漠现象普遍存在。笔者结合自己所接触到的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对高政治参与率下的政治冷漠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期对破解我国的政治冷漠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现有的参与途径已不能满足其快速成长的政治参与要求。扩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反思我国的政治参与制度,探索公民有序参与的实现途径,促进阶层的平稳流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对政治改革、民主政治发展以及政治稳定的影响.并对如何进一步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理性、有效地参与政治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陈星 《统一论坛》2013,(5):41-42
政治冷漠是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也被称为“政治不参与”,主要是指选民对自己所处政治体系的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政治冷漠的出现意味着民众对政治的热情不再,而政治参与也会相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郭慕卿 《传承》2009,(16):136-137
冷漠与麻木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国民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这种政治冷漠。这里真正的原因,还是中国的老百姓早已被剥夺了在共同体中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没有参与,万事变得与己不相干,当然就会冷漠。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制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肖滨 《同舟共进》2011,(3):12-14
人们通常把中间阶层视为有助于政治稳定的力量。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中间阶层的一些论述往往被引证。然而,仔细体会亚氏的这些论述就会发现,他所说的中间阶层的政治稳定功能不仅有其确定的语境,而且有其具体的内容。简单地说,亚氏的论述可以从正反两个层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5.
王博 《青年探索》2017,(1):96-102
自"太阳花运动"起,台湾青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台湾政治场域中。这场看似偶然的学生运动改变了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状态,促使台湾青年通过一系列的后续运动和参政行为影响着台湾的政治局面。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风向标,青年更为敏感、更为激烈,也更有改变社会积习的力量,台湾青年一代作为平民阶层的先锋,以自己情感大于理性的"非传统政治行为"向社会精英统治发起挑战。基于上述现象,本文从后物质主义视角出发,采用"价值观的代际更替理论",分析台湾青年从"政治冷漠"突变为"政治狂热"的政治文化动因。在未来大陆与台湾的对话中,台湾青年一代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动向也应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16.
法规案公开征求意见作为参与群体最广的一种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已经推行了好些年,这不失为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其实效并不太理想。立法者常常遭遇法规案公开征求意见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公众对法规案关注少是无奈的现实。为什么公众对参与地方立法表现冷漠?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对立法参与的态度。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的倾向,使公众形成了“政府崇拜”的心理和“政府万能”的信仰,对参与立法等公共事务表现冷漠,在立法决策上过于依赖立法机关作为。  相似文献   

17.
冷漠与麻木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国民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这种政治冷漠.这里真正的原因,还是中国的老百姓早已被剥夺了在共同体中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没有参与,万事变得与己不相干,当然就会冷漠.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制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郑姝霞 《前沿》2011,(18):34-3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不再仅限于政治身份、户籍和单位等制度性因素,而是参考收入、权利、教育和声望等多种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本文梳理了当前新阶层政治参与的特点,并对其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其原因展开了讨论,提出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积极引导新阶层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9.
杜凤娇 《人民论坛》2012,(24):44-45
政治冷漠不但会带来政治道德滑坡,还暗示着人们一种潜在的离心倾向、不信任感的加剧政治冷漠潜在的离心倾向人民论坛记者:知识分子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一旦患上"政治冷漠症"后,会对社会有怎样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抗行 《小康》2004,(7):3-3
我们有着共同的认识:小康政治的本质就是"执政为民",就是"以人为本"。因此,也可以作出如是界定:小康政治就是"老百姓的政治",老百姓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为了唤起广大民众关注政治、参与政治的热情,有必要进而打破传统的束缚,让政治走出庙堂,走出沙龙,走到老百姓中间来。同时,还有必要掀开政治人物的"盖头"和"面纱",褪去公务人员职业阶层素来的神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