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日本修宪与民族保守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近现代宪政发展史及二战后的历次修宪思潮,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思潮作为政治家的执政理念、政策路线和政治主张,已开始影响并逐渐主导日本政坛,并发展成为日本社会和国民中的一种意识.本文指出,日本修宪已呈不可避免之势,安倍晋三执政后,对第九条的修改以及修宪后日本的走向,将成为日本各政治派别论战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战后,由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美国占领当局直接主导了日本的非法西斯化改革,日本的对外政策也被纳入美国的东亚地缘战略框架内。正因如此,战后日本的"国家正常化"进程与美国的亚洲地缘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冷战时期,日本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哨兵,日本在"旧金山体制"下获得"独立"和国际空间。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日本乘机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展自主权。尤其进入21世纪,日本通过参与美国的"反恐"战争,实现了海外派兵。近年来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和"亚太再平衡",日本借机加快修宪活动和军事"解禁",加速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现行《日本国宪法》是1947年实施的.宪法从诞生之日起"修宪"、"护宪"之争从未间断.在60年的宪法斗争中焦点始终是宪法第9条.由于第9条规定了禁止日本拥有军队和享有交战权及集体自卫权,限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因此人们又将这部宪法称为"和平宪法".1在推动修宪的势力当中,自民党和右翼势力始终首当其冲.而社会党、日本共产党和工会一直是坚定的护宪力量.考察宪法斗争历史及现状,分析护宪运动陷入低潮的内外因,将有助于理解当前安倍政府的修宪政策,能够预测今后宪法斗争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 ,随着日本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 ,日本国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修宪浪潮。日本右翼势力、政界、普通民众的推动以及国际势力的鼓励是促成日本修改宪法的几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修改宪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日本的政府发展援助(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援助国,日本的对外援助政策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注意.本文将就日本外援的政策过程及其特征作一概括的评介.  相似文献   

6.
2022年7月8日,日本宪政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行刺者是一位深受新兴宗教团体——统一教之害的中年男子。明治维新之后,安倍是第一位因宗教问题被刺杀的首相。虽然日本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然而安倍遇刺后,包括安倍在内的多名自民党政治人物被揭露出与统一教有着各种利益交易。修宪是自民党自建党之初就定下的政治目标。为达到修宪目的,自民党内保守势力与试图寻找政治庇护的宗教团体彼此关联,有着各种私下交易,不仅违反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也导致众多家庭遭受精神和财产的损失。本篇拟以安倍遇刺事件为例,揭示自民党保守势力的政治违宪真相。  相似文献   

7.
2014年,菲律宾国内政治局势因为"猪肉桶案"而引发剧烈震动。众多参议员、众议员和政府高官被爆出贪腐丑闻。阿基诺因为"支出加速方案"被裁定违宪以及通过修宪以实现连任的企图而受到多方指责。经济形势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成果无法惠及普通民众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困境。菲律宾将中菲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的程序仍在继续。与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关系的增强进一步刺激了菲律宾敢于继续恶化中菲关系的冲动。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济学家马丁·布朗芬布伦纳对日本经济颇有研究,并深入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工作。他极力支持"道奇路线"的紧缩政策,为解决冲绳货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在夏普税制使节团和联合国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参考其论文与自传,并结合其学习和工作经历,力图概括指出马丁.布朗芬布伦纳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思考及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石原现象是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右倾化"的具体表象之一,以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为主要依托,其主要特点是思想上体现右倾与民族主义情结,行为上进行组织整合、企图问鼎国家政权,在政策主张上修宪、改变国家制度以及外交上的排外反华等;其产生与持续演化,受到日本的经济萧条、政党制度、社会思潮与日本文化的特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石原现象不仅冲击了日本政局、毒化了日本社会,也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必须引起重视与警惕。在安倍当政且日本第三极势力崛起后,注重研究石原现象是审视日本内政外交之间多元互动、应对日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非良性作用渗透的重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纠正了过去人们以现实主义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观.本文用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新视角来分析战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和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复杂变化.本文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美国之所以在日本维持长久的影响力,是因为美国领导人除了依靠现实主义学者所强调的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外,更重要的是巧妙培植和利用了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第二,中国和日本必须借鉴建构主义的逻辑和美国运用软实力的经验来增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信任与好感,帮助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保护和平宪法并维持日美安保条约的现状,从而保证东亚的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11.
构建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公开制度,有利于增强党内规范性文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助于贯彻民主和监督思想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体现了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制度价值,彰显了依法执政下推进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全面领导水平的战略价值。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公开应坚持以公开为...  相似文献   

12.
在菲律宾对外政策中,对美国和对东盟的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这其中,美国对菲律宾东盟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考察了菲律宾建国以来,在其制定和实施对东南亚(东盟成立前)/东盟政策时,美国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同时期的菲美关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提出了"发起东盟事业倡议"计划,其实质是美国准备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与东盟关系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中国因素".美国"发起东盟事业倡议"是要巩固美国在东盟的存在,抵消中国的影响.在东盟的对外经贸关系中,美国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希望借助"发起东盟事业倡议",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来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经贸关系.新加坡是东盟国家和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目前美国还正在与泰国和马来西亚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情况的介绍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相似文献   

14.
日俄战争为日本在东北实施舆论操纵、殖民文化、经济统治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土壤。《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吹起了日本向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舆论号角,将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渗透在舆论宣传上推向了极致。战争的胜利为该报赖以生存的环境注入了活力,为其长期的发展、存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快加大日本在该地区舆论导向步伐的同时,也加快了东北沦为殖民地的进程,更为日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武力入侵、经济掠夺赢得话语权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声援保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最后关头背信弃义,未出手援助它扶植的柬埔寨政权和南越政权,受到盟国质疑.刚成立的民柬政府扣留美国商船"马亚克斯"号,为美国重塑形象、重申强硬立场提供了机会,它以泰国为基地实施武力营救.不过,泰国正在调整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努力改善同亚洲尤其是印度支那邻国的关系,力图在这场美柬纠纷中保持中立.美国的营救行动造成泰国处境困难,引起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这个事件给冷战期间的美泰关系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韩关系特别是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中韩关系与美韩同盟之间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美国一直对中韩关系的发展保持警惕,而韩国则坚持以美韩同盟为其外交安保政策的基石,这些都是提升中韩关系的深层次挑战。中韩关系要摆脱美国因素是不可能的,未来中韩关系的战略框架也必须与中美韩多边关系框架,甚至是整个半岛的地缘政治框架结合在一起考虑。而且,为了在中美韩博弈中占得先机,中国必须对这种未来战略框架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本文认为,出于中国及地区整体利益的考虑,半岛的未来既要摆脱基于冷战经验的对抗式两极格局,也不能寄希望于那种多极均势下的脆弱和平。从长远来看,只有包括所有各方在内的地区集体安全机制才是稳定与和平的长久保障。美韩同盟可以成为这一机制的起点但又必须被超越,这就需要相关各方就此达成战略妥协,就地区未来做出彼此可以接受的决定。考虑到中美间的深层次不信任,韩国应该在中美间发挥沟通者而不是均衡者也不是中立者的作用,未来中韩关系应该在这种新背景下予以重新设计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人口社会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文章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应被视为新华侨华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大约3500万,美国华人有330万,加拿大华裔有120万.美国和加拿大新增加的华人人口中,新华侨华人约占2/3.加拿大的新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人移民基本上集中在西海岸地区,从1970年开始,华人集中而居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区域分散化趋势日渐明显.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也随之提高了很多.但是,新华侨华人中贫富差别严重.影响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的因素有:美、加、中三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放宽了对移民出入境的限制;华人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影响了其职业结构;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也对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加强对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以培育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文化认同进行了理论阐释,接着分析了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结构,最后探讨了新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原因.文章认为,美国、加拿大新华侨华人为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其民族情感是双重的,他们既认同所在国并为所在国效忠,参与所在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心灵层次上又认同祖籍国的文化,并形成对中华文化深深的情感依恋.双重文化认同在美国和加拿大社会新华侨华人中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原因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需要,民族认同的情感需要,居住国政治体制的二重性和祖籍国政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虽然对美国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曾存在较大的争议,但逐渐倾向一致的看法是:美国虽然不再是军事“保护者”,但仍然欢迎美国的军事存在,以发挥一种制衡和协调的作用。为何东盟国家将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而总体上并不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视为安全威胁?结合沃尔持(Stephen M.Walt) “威胁平衡”理论,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是对“大国进攻性意图”的认知和防范心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多边主义视角对美国对待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态度、动机与行为进行了分析.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最重要的成果是东盟地区论坛,它是该地区成员安全利益需求的结果.亚太地区的安全多边主义主要依靠规范的力量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物质能力和制度保障来解决美国所关切的地区安全问题.况且,美国只是将多边主义作为服务于安全利益的工具性手段,而不是秩序目标之一,这决定了美国不大可能对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