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国家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政治认同。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国家凝聚力,就是要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达到政治认同。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强化政治认同,就要注重文化认同的力量,因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其中政治文化是联结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中介。要获得较为持久的政治认同,需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寻找政治认同的现实因素,这些现实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共同利益、价值观认同等。  相似文献   

2.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概念,认为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具有显著的独立影响。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高学历和艺术修养、休闲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具有独立的净效应,这预示着文化是阶层认同形成的重要机制。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入,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的影响显示出较强解释力。加大文化资本投资,缩短群体间的文化资本差距,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的实质是自我认同,其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不同文化观念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内在要求:文化认同是政党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文化认同是增进政党凝聚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强国建设和重视软实力研究背景下,文化认同理论融入统一战线工作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中介。文化认同在统战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统一战线有更宽广的基础和更强的感召力。要积极探索文化认同融入统战工作的现实策略,坚持传统性与开放性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的原则,拓展文化认同融入统战工作内涵,创设文化认同融入统战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本质上看,统一战线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公众的认同,而文化认同是所有社会认同中一种基础性的、根本性的认同。因此,文化统战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增进广大统战成员的中华文化认同、夯实共同价值基础,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最广泛联盟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区是现代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因此,社区统战是社区党的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新时期新阶段城市统战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统战工作的新课题。当前,积极探索社区文化统战工作的发展方式,发挥文化认同在社区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中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高政治认同对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文化的力量增进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主要应在加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理念、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的认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CGSS中721个个案的统计分析发现,西部青年的阶层认同体现出向下偏移与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征;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年龄、户口状况、文化程度、收入、职业地位、政治面貌与婚姻状况的青年在阶层认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主客观阶层不对应问题由来已久,本研究提出从身份到阶层的路径,并从标准和认同两个角度进行探讨,通过CGSS2013的数据发现,主客观阶层不对应,不仅与低位的身份认同和中低位的阶层认同有关,也与客观分层标准与主观分层标准不对应有关。绝对客观指标更能解释主观身份,而相对客观指标更能解释主观阶层。此外,客观身份通过主观身份间接影响主观阶层,制度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身份认同乃至阶层认同。作为客观阶层地位的主观反映,对主客观阶层不对应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国民社会心态的认识,增强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提高各政党成员的国家认同对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文化的力量增进民主党派的国家认同主要应在增进民主党派对爱国主义传统、国土意识、国家至上理念、国家象征符号及礼仪庆典等的认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体系的倾向、理解、认可及实践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学术界就文化认同问题大体有原生论和建构论两大观点,而建构论主张想象和群体记忆是由社会或政权所人为建构的。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台湾当局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给台湾青年建构了错误的认同取向,其经年累月的影响和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导致了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迷茫。近年来,随着惠及台胞"31条措施"深入落实,两岸经济社会不断融合发展,由祖国大陆主导台湾青年文化认同重建工作变得可能、可行。在探索实践路径上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大陆高校教育阵地、借助大陆各地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和青年台胞朋友圈等方式,重新建构台湾青年的中国历史记忆和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