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2.
贺亮明 《求索》2010,(9):217-218,57
沈从文在他的整个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这些构成他文学世界美与丑的两极。尤其是在与都市文明相对照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透过对种种都市"病象"的批判,表达了对复归湘西纯朴、自然、健全的人性的渴望,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的文化冲突中,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是一种民间想象,即站在民间价值立场对湘西下层民间生命形式与都市上层生存状态进行观照与审视。在对苗族生活的反观中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温暖和谐的民间世界背后隐藏着悲悯与哀伤,在都市人生的书写中以乡下人的视角展现上层绅士阶层的生命萎缩与道德沦丧的病态人生。这三个层面所展现的人生视景使得他的小说体现出强烈的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构筑的都市世界——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沈从文在小说中构筑了一个都市世界,也许略嫌夸张。尽管沈从文写下了众多的都市小说,但同其他描写都市生活的现代中国作家相比,沈从文提供的都市世界并不完整,并不典型,那些真正具有现代都市特征的生活场景、社会网络、人物形象并未进入沈从文的艺术视野,读他的都市小说,反而使人觉得他对现代都市生活十分隔膜,缺乏深切的感受与体验。不过,我们又必须承认,沈从文用他独特的方式,观照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某  相似文献   

5.
杨泽雯 《理论月刊》2005,(9):134-136
<亚伦的杖杆>展示了劳伦斯创作的新方向.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神话象征和隐喻来结构小说.神话象征和隐喻映照出亚伦从分裂走向统一,最后得到再生的生命历程.这种模式反复运用于后期小说.人物在生动的意象和象征中,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6.
任晓兵 《求索》2011,(3):201-203
沈从文在他湘西小说的写作中叙述了大量的边地民俗。沈从文并不是单纯地对涉及到的民俗做简单的描摹再现,而是在遵从自我乡土小说写作美学意图和叙事意识的基础之上,对这些民俗进行的主动叙事建构。这种叙事建构大致表现出了三个特定的内容向度:人物活动或情节展开的环境和背景;小说情节的有机构成,铺摆或推动小说情节的演进;意象化,承载特定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贺亮明 《求索》2011,(5):215-216,22
本文认为沈从文对城市知识分子的批判与否定,主要围绕都市人道德品质的沦丧、都市人生命力的萎靡和都市人欲望的物化等三个层面进行。文章指出,尽管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但他对城市的怨恨和愤怒并不是完全地否定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恰恰是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成就了现代意义上的沈从文。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的整个创作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这种心理倾斜以对比的形式勾画出沈从文创作的整体轮廓。因此,我们对沈从文这种情感取向并不能简单归之于乡下人的自尊与好恶,而应该从更深的层次上透视作者这种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9.
潘娟 《理论月刊》2002,11(11):82-83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上,沈从文的一系列小说以人性为尺度,通过建构的都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对比,表现对前者的批判与否定,对后者的追寻与缅怀,具有一种原始主义的倾向。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在艺术思维方式上,他的小说较多的体现了具原始思维色彩的“天人合一”模式,神话、巫术等具原始色彩的部分则成为他小说内容中遥远的背景。他的这种原始主义倾向反映了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对回归传统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10.
黄春慧  韩伟表 《求索》2008,(1):166-168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纵观散文化小说,它们无不体现出一种“水性”。这种“水性”在表层表现为“水的背景”,在深层上却表现为文本中弥漫着的阴柔气质,表现为单纯美善的人物和散化随意的结构。本文透过对散文化小说“水情结”的剖析,透视散文化小说诗性世界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感召力。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花卉意象中,桃花最具女性隐喻意义.《诗经·周南·桃夭》最早建立了桃花与青春美丽的女性之间的隐喻关系,这一隐喻关系自南朝开始发生变化,渐指下层女性或歌妓;至宋元时期,桃花成了情色场景的形象符号.桃花意象的女性隐喻意义使“桃花”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对女性的传统的审美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桃花与女性之间比附关系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2.
李欣仪 《求索》2011,(10):208-210
在沈从文那里,“音乐”是一个与其“生命观”密切相关的概念。沈从文文本中的“音乐”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体验和天人相契的心灵境界,它们带有忘我沉迷性、“抽象”性、体悟性特征。它们与沈从文所设想的生命最高境界相邻。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湘西民歌、西洋古典音乐等具体音乐形式对于沈从文的影响,没有看到“天地音乐”、“无声的心灵音乐”等“神秘”形态与沈从文创作和思想的深层联系。本文通过对沈从文音乐体验的重新审视,期望能够把当前的沈从文与音乐的研雾艟向一个新拍台阶.  相似文献   

13.
都市农业的意义 都市农业这一名词在其英文本意上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里,保有一些可以耕作的农地,由城里人去耕种,被称为都市农业。后来由于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市内的少量农地已不能满足城里人新的消费偏好产生的需要,而城市交通的发达缩短了市内与郊区的时间距离,市内农地的职能便开始由市郊农地替代,都市农业这一概念便也包含了郊区农业。这只是从区域范围上对都市农业的认识。 都市农业在生产手段、经营目的等方面一开始就与大田农业有所区别,但由于都市农业涵盖的内容相当复杂,并处  相似文献   

14.
《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湖湘论坛》2006,19(2):60-61
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因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倍受读者追捧。通过对该小说情节和主要人物命运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隐含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即“亚当—夏娃”原型、“圣徒”原型、“基督—替罪羊”原型及珍珠的意象。正是这些圣经原型与意象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5.
罗勋章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1):132-134
沈从文在小说文体上的突出贡献是在其描写故乡湘西的作品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叙事方式,即注重细节的真实生动,通过大量风俗场景的描写,使小说中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描写(即人物活动的背景)成为可以与人物活动等量齐现的叙述手段,进而通过情节叙事的突转,完成了人物的背景化,创造了深具中国文化意味的小说叙述方法,在20世纪西方小说形式在中国大量的复制与繁衍中,卓然特立,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6.
陈燕  张译文 《求索》2011,(10):205-207
文体艺术的嬗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一个鲜明标志。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中追求“现代性”的表现分支,其在文体艺术上呈现出的特征也尤为鲜明的代表了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沈从文湘西小说在文体艺术上的最大表征就是其呈现的诗化文体。本文从湘西小说诗化文体形成的异域影响源以及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具体表现这两个大的向度,阐释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因”与“果”,意图揭示诗化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被呈现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象征是沈从文小说意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象征方法的运用都是很普遍的.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意象的象征化表现模式能将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象征的假定性达到有机的融合.它既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联想,又能赋予艺术形象的含蓄、深邃的涵义.作家正是运用这样的意象的象征来体现自己对于古老湘西社会小儿女们生命形式的探索,以及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前途的隐忧.  相似文献   

18.
湘西题材小说中的人性唯美和都市题材小说中的"文明"肮脏,是沈从文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重要内容。从作者本人的人生际遇、情感取向及生命认同等三个方面,解释出其在对待湘西文化和都市文明选择中的坚守和退却,为真正把握作家创作上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作精神上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从现行的隐喻真理性问题的四种观点可知,隐喻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描摹世界,通过探索隐喻为真的条件揭露隐喻的基本意义,反映世界在类比中存在的方式。隐喻真理受语境的规约和限定,不具有任何独立于语境的意义,只有语境才能为隐喻真理的判断提供唯一实在的根据。隐喻的真是意象图式的真,对隐喻真理的理解必定和一定意象图式相关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以后,在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强力推动下,都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几乎所有的城市成为无边的工地,在林立的摩天大楼的背后,被遮蔽的是如火如荼的圈地与拆迁运动.借着都市化的东风,城市文学/都市文学也就成了文学新贵.许多研究者将城市/都市文学与现代性挂钩,甚至用"城市/都市现代性"概念来概括其本质特征.笔者在博士论文<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中专门设有一章,标题为"90年代小说的城市焦虑",其中特别关注1990年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复杂性,即时间维度上的新旧杂陈与空间维度上的异质混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