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潮》2001,(17)
采访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太难,好几次都扑空,因为他实在太忙。初秋的一天,好不容易约定了他,既兴奋,又有些不安。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迈进他那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端坐在久享盛名却初次谋面的铁木尔副委员长对面时,发现他  相似文献   

2.
王乔 《中国保安》2014,(7):33-35
初见赵振洪,他正在自己的值班室里制作下一周的执勤排班表,见到记者来访,他既兴奋又有些紧张。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这位干了26年保安工作的老保安身上的朴实,还有他对保安工作的坚定、  相似文献   

3.
蒋卫武 《小康》2008,(12):49-51
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媒体称他有"外交官"的风采,高大、俊朗;也有人在听过书记工作会议发言后感慨他是一位数理逻辑非常强的领导人,"他总是非常快又非常准地引用数据来说明问题";问问武进老百姓对自己父母官的看法,他们大多会很开心地说:"我们书记,很亲民。"当采访结束的时候,大约可以完成的一个画像是:这是一位典型的共产党官员——喜欢两手抓,喜欢辨证思维,能务实也能务虚,能够与时俱进地做一些事说一些话,并能适时地解决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当采访结束的时候,大约可以完成的一个画像是:这是一位典型的共产党官员——喜欢两手抓,喜欢辨证思维,能务实也能务虚,能够与时俱进地做一些事说一些话,并能适时地解决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秀雯 《传承》2006,(10):17-19
说起来,本刊与刘老——刘太行是有些渊源的,2004年12月,本刊主编师小玲就采访过他。都说他是个朴实、爽朗、待人亲切的人,可第一次采访那么高级别的领导——原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全国政协委员、刘伯承元帅的长子,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刘老身材高大,在人群中很突出。第一眼见到他,我就把他和照片里的形象联系上了。风尘仆仆的刘老不顾旅途疲劳就接受了采访。  相似文献   

5.
李义平 《人民论坛》2012,(21):38-39
尽管适当地减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的共识,但实践中似乎又慢不下来。原因在于我们体制的"体质"是速度型的障碍十速度型思维惯性24.5%的受调查者选择"速度型思维惯性",该项得票率列科学发展十大障碍第十位表现:过去的发展模式、发展观念,都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理所当然的习惯和传统。有些领导干部不是不了解科学发展观,但总是不自觉地回到了原来那条老路上去。症结:部分干部习惯于用僵化的思想应对生动的社会实践,用陈旧的思路应付上级指示,甚  相似文献   

6.
吴翠芳 《台声》2004,(8):70-71
采访陈大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从一群台胞大学生中把他找出来,当时他正跟其他学生聊得火热,还打打闹闹着,同伴都亲切地称呼他“大刚”。 当记者提出要采访他此次大陆之行的感受时,他笑笑说:“我已经在北京一年了。”原来,他已经是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7.
3月28日下午,我们团小组有机会去采访徐良。他英俊的脸庞泛着亲切的微笑,明亮的双眸又略带一丝倦意。听旁边的阿姨说,徐良上午刚做完报告,回到家只喝了口水就赶紧来与我们座谈,而下午西安日报和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又要采访他。我们不禁歉疚地望着他。而他却随和地说:“咱们今天在一起随便说说,聊聊天儿,我不是什么英雄,你们也别说我是英雄,我就是你们  相似文献   

8.
商盾 《北京观察》2000,(8):31-34
不久前,我听到一些关于北京市政协委员文复兴的传说。传说中把他描绘成一位带有“包青天”色彩的法律卫士。在人人呼唤法治和公正的年代,在加大打击腐败和徇私枉法的今天,在进一步提高司法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时候,采访这样一位人物,内心是十分渴望的。采访前,我一直勾画着文复兴的形象:威严、寡语、刚烈、冷酷……当我走到他面前时,迎接我的却是一位满脸洋溢着微笑,朗朗话语不断的长者,只有那古铜般的肤色与电视剧里的包公有些相像,除此之外你很难把他与法律卫士联系起来。然而,当我得知文复兴和三面锦旗的故事后,我不由得对面前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9.
60岁的董朝和大爷看到杨子几番被记者包围、采访,心里暗想,杨子这下怕是会调走了,情绪有些激动地说:"他走我们可不答应,俺家的安全指着他呢!"  相似文献   

10.
甘铁生 《台声》2000,(2):15-16
在北京昆仑饭店,我见到了年富力强的龙国强先生。他透着一副精明强干而又憨厚和蔼的风度,谈吐幽默风趣。在采访前我就知道,他在澳门建筑行业中,有着十分突出的骄人业绩,自然也富甲一方。当接到这个采访任务前,我还以为他也像我接触过的内地的一些建筑业的大老板那样,总是露出一副富贵而骄的派头,不想,见面时他竟那样谦和,把你当朋友一样接待,像话家常那样和我随便地天南海北地聊起来。龙国强原是广东英德市人。中学毕业后,到发电厂工作了两年。1978年,他来到海南彝族自治州工作。1980年,22岁的他来到澳门。刚到澳门的时候,龙…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0,(9)
今年五十有九的大导演于本正又因为令人瞩目的电影《生死抉择》大红大紫了一把,在采访他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不停地有邀请他出席各种座谈会的电话。他笑着说,真没想到。他敢拍胸脯说看《生死抉择》不会让你后悔,但没想到会在全国自上而下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拍过《日出》、《走出地平线》的于本正,说起《生死抉择》依然  相似文献   

12.
永远的地址     
父亲来我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以前,他几乎一星期就来一次,见了我先把一沓书报稿费单递到我手里,半喜半嗔地说:“本不想来,可是又攒了一堆,我要是不送来,你不就没钱花了?”他的语气有些洋洋自得,仿佛没有他这样频繁地奔波两地,我的日子就没法过下去;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0)
<正>暮春的一个早上,我们记者一行人刚出电梯就看到黄老站在楼门口等候,一一问好后,黄老亲切地拍拍我们的肩膀,让我们这些在外奔波的上班族顿时有了回家的归属感。黄美玉今年已经88岁,背有些微驼,身体还算硬朗。讲述起从前的过往,思维清晰,态度认真、和蔼,在侃侃而谈之中流露出独到见解,竟让人完全看不出她到了耄耋之年。采访结束后,还把准备好的小零食送给我们,把我们当孩子一般看待。短短两个小时的相处,最后,竟然有些不  相似文献   

14.
李默庵已年逾九旬,他是海峡两岸黄埔军校一期生中尚健在的几个人之一了。 自李默庵由美国回国定居,他工作之余,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写一篇回忆他和周恩来的交往和友谊的文章。他一次又一次地提笔,但是由于年迈,毕竟有些力不从心。他一次又一次地向笔者讲述着他和周恩来的黄埔师生关系以及怀念周总理的感情,笔者遵照李老的愿望,在这里写下如下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正记者手记采访时间:2016年7月20日采访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记者手记:采访前,已经92岁的潘渊静老人特地将讲述提纲工整地罗列到一张纸上,毕竟年事已高,口齿有些含糊,他担心面对我们这些小辈讲述时可能会言不达意。讲述过程中,我们一有疑问,他便拿出那张纸给我们解疑答惑,潘渊静老先生的老伴儿在一旁时不时充当"翻译"的角色。在老人的讲述中,那动荡漂泊、危机四伏的岁月时不时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采访者亦揪心不已。  相似文献   

16.
和yw的见面采访从2003年夏一直约到了2003年冬,不是我临时有事就是他身体欠佳,中间又赶上主持《沈哥聊斋》栏目的残疾人沈玮突然病故,yw作为沈玮的老同学、老朋友义不容辞地忙着帮助料理许多事,累得病了些日子。直到2004年春节过后的一天,yw托人带信给我,说他可以接受采访了,我俩这才见上面。推开疗养院病房的门,看到迎面一张病床上平躺着的他,这是一个方头大耳,估摸身高1.80米左右的中年男人,身体大部分动弹不得,惟一能动的是他的头和手臂。房间里一个民工模样的男人,yw叫他“老曹”——新来的护工。老曹把病床的上半部分摇高,yw得以用半倚半坐的坐势和我交谈。谈到一半时,yw停了下来,皱皱眉头,迟疑地说:“老曹不在,谢谢你,帮我把床头柜上的喝水杯拿来,给我口水喝……”我后悔着自己的粗心,赶忙帮他……  相似文献   

17.
又一位残疾人接受我的采访,我又一次与残疾人面对面.将近20年了,我采访残疾人的最大感受,是尊重采访对象的感受,而且这个尊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15年前,我采访一个辅具中心,正赶上一位肢体残疾人在装配小腿假肢.陪同我的残联同志走过去,掀起他的裤腿给我讲解,和对方连个招呼都没打,而对方也是木木地由着他说、由着他摆弄.我心里特不是滋味. 我们的工作是宣传残疾人事业,要经常采访残疾人.  相似文献   

18.
一个周末的上午,按照约定,李玉德理事长衣着简单,在他的办公室接受我们记者组的采访。 令我们略感意外的是,简单地打过招呼之后,李理马上谈起了工作。接着,不管我们提出怎样的问题,三言两语简单做答之后,他又会马上把话题拉回到工作上去。尽管对于我们对他人生履历的好奇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但看来他并不想纵容我们的好奇心,打定主意只谈工作了……  相似文献   

19.
杨秀磊 《半月谈》2005,(5):74-75
1月19日,本栏编辑接到杨秀磊同学从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他说,他一直关注“写在西部的青春之歌”栏目,每篇文章都认真地看,常常为这些青年朋友的经历所感动。寒假前,他把去西部采访志愿者的想法告诉了朋友和同学。一些同学劝阻说,西部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到那里是自找苦吃。杨秀磊说:“有些人会认为我是心血来潮。其实,我是期待已久。”这个寒假,他与另一个同学结伴奔赴西部,去采访那些志愿者朋友,并与他们在山坳深处一同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以下这篇短文,就是杨秀磊同学带着激情西行采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20.
夏莉娜 《中国人大》2012,(24):44-46
前不久.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建徽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令记者惊讶的是已经84岁高龄的曾老不仅面色红润、神清气爽,而且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作为新闻界和外宣工作的老领导和老前辈,他的谈话更是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