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方位与文化价值观改造的多维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海军 《长白学刊》2006,(2):97-101
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来展开它的内涵和外延的。传统文化转型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传统文化价值的演变和改造的完成。伴随着社会转型,当今传统文化价值观所处的历史方位仍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国民性改造严重滞后,城市、乡村文化价值观的二元分离和文化价值观改造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国民社会心理的脱节。  相似文献   

2.
李菊霞 《人民论坛》2013,(11):38-39
多元化社会内含着价值观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多样性,社会转型就是对制度的完善和价值观的调整,社会全面转型是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呈现出多元性的变革,社会整体转型迫在眉睫。转型期价值观的冲突会对社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效应,改革就是对社会冲突进行合理有效调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价值观冲突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流变的基本脉络社会转型时期是哲学和价值观的活跃时期,但未必是价值观的成熟时期,而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社会转型,价值观亦随之“转型”,价值观流变得益于社会转型,被予激活。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变化处于古今中外的交汇与分岔之现实条...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最重大历史事件莫过于声势浩大的社会转型实践。如果说在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形态变迁等社会转型的实践层面上,中国社会转型已经给世界创造了像“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等重要贡献的话,那么,在知识生产再生产和概念建构的理论层面上,如何深入剖析中国转型实践的多重维度,如何充分发掘中国转型的地方实践逻辑,如何讲清、讲透和讲好“中国转型故事”的深层  相似文献   

5.
宇业力 《前沿》2013,(1):66-70
在我国深刻而全面的社会转型中,人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存方式和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对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由于传统社会就业形式单一而表现出的就业价值观淡漠和缺位到转型社会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而表现出的就业价值观困境和错位现象。我们要转变观念、创新文化、加强教育,构建、重塑科学的就业价值观,以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同心圆、生物链、网格状的三重交往格局。这三重交往格局具有推动社会转型的正功能,但也存在着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影响社会稳定的负功能。为了克服当前我国人际交往结构自身的痼疾,必须从主体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完善人际交往结构,使其扬长避短,从而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7.
廖小平  张长明 《求索》2007,(1):134-137
社会转型对社会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价值观出现了代际分化(或“代沟”)。对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原因,可从社会学、文化论、知识论、评价论和心理学视角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具体而言: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价值需求的代际差异;社会权利拥有者的话语霸权与无权者的自说自话造成了文化的代际隔阂;教育背景的不同使经验与知识出现了代际矛盾进而导致了价值观的代际冲突:价值观评价的代际互反是价值观代际分化的价值论依据;心理(主要是道德心理)成熟度的不同使道德社会化存在着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青年观念文化的转型文献良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时期。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必然引起社会文化的转型。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本文将从青年价值观的转化上来分析青年精神文化的转型特征。其一,文明价值取向上,从物质第一型重新转向精神...  相似文献   

9.
钟声 《湖湘论坛》2009,22(3):9-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了从人格依附的传统社会向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与这一社会转型相对应,政治文化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型——从臣民文化转向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下的个体性价值重审向伟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纪交汇的重要时刻,也处于社会转型成败攸关的时刻。这一转型是涵盖了物质与技术、制度与规则、文化与价值观念各个层面的全面现代化转型。它在理论界激起了文化讨论的阵阵热潮,讨论的焦点始终未跳脱中西文化囿于内在思...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4,(13):26-27
转型中国的司法价值观 对应于两次历史性社会转型以及第二次转型的三个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司法价值观发生了四次历史性变迁,即从为阶级斗争冲锋陷阵的政治司法价值观转变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经济司法价值观,而后再演变为为社会稳定排忧解难的社会司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心理问题的凸显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比"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大的概念。它包括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层面、人格层面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一个国家必有其灵魂与躯壳,灵魂者,信仰也;躯壳者,经济物质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是单纯的经济转型.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即“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一生态”五元结构模式的转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或文化重塑的核心问题,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最高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4.
论地方人大结构与功能的转换王宗礼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社会大转型之中。两大社会转型相交织,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带上了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大一统政...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罗萍中国社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转型”,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全面转型”是指社会整体性的变革,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观念的各个方面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它不是指社会的某一个方面的变革。全面的整体性转型...  相似文献   

16.
禹晟哲  王金秀 《求索》2010,(6):110-111,149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保证社会和谐的思想法则,社会文化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温床。本文从解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文化现状入手,辨析了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分析了文化滑坡的原因。通过观照先进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影响,揭示了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衍生出有价值的价值观才能存续的规律,同时指出了从文化入手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虽然社会的总体形势是稳定的,但是社会大转型、利益格局大调整、社会分层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突增.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既有直接因素又有间接因素,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来寻找解决社会不稳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关注     
《政协天地》2012,(4):54-55
儒学的命运 儒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近代则连受批判,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而被边缘化。儒学的衰微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结果。伴随着古代社会结构的解体,儒学势必随之衰微。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统与社会转型的关系问题,是一切文明国家历史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人类文明史的总体过程看,传统通常要比变革具有更为强大的历史力量。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传承和创造的过程,社会转型归根到底是传统的转型,即社会成员由新的时代精神整合扬弃原有社会...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三十年人文知识分子的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结构进入了深刻转型时期.这种转型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产过的影响之极其深刻的,它促成了知识和知照分子场域的分化,改变了不同知识系统的中心一边缘格局以及知识分子的精英市场与社会定位,改变了知识/知识分子与权力场域的关系.第一阶段的转型约在197年代末训1980年代初中期,主要表现为思想一观念层面的转型,人文知识比之科技知识更接近当时中国的公共关怀与大众深的中心,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社会转型进入第二阶段,人文知识和政治场域,人文知识分子和权力精题问的"蜜月期"宣告结束,技术官僚时代正式来临,人文知识分子场域内部分化为公共知识分子,部位知识分子和媒体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